二、派出談判代表5

毛澤東會見談判代表

1951年6月30日,在中朝方麵的努力下,美國政府經過反複研究,由參謀長聯席會議給李奇微發出關於停戰談判的指示。新指示規定:我們在這次停戰中的基本軍事利益在於停止在朝鮮的敵對行動,確保不再發生戰事,並保證聯合國軍的安全。

這個新指示讓中朝方麵看到了和平的曙光。周恩來指定外交部副部長李克農和喬冠華參加停戰談判。事情決定下來之後,毛澤東在自己的辦公室召見李克農和喬冠華兩人。

當晚,毛澤東就他們赴朝參加停戰談判問題進行長時間談話。要求他們立即組織一個工作班子,進行各項準備。

接命以後,李克農和喬冠華立即組建前往朝鮮談判的班子。

這個班子人才濟濟,其中有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的經濟學博士浦山,新華通訊社的丁明、沈建圖等人。

同時,他們除選調人員配備電台外,還專門選調了幾個人員,攜帶兩部可以接收世界各大通訊社新聞的收報機,以便了解各方麵的反應。

另外,他們請誌願軍總部派出一個參謀班子前往開城,使談判班子能夠及時了解戰場情況的變化。

7月1日,中方通過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致電美方。

電文說:

可以談判,我們的代表準備於7月10日至15日同你們的代表會晤,地點在雙方接觸線的開城。

美軍也同意在開城,而且說代表團將乘車來開城,車上帶個大白旗。從美方的態度完全可以看出,談判的時機到來了。

對於談判的各項事宜,如會場的選擇、布置、警戒等等,中方事先都做了準備。

由於我軍控製的地區在開城以東幾十裏,因此我們特別抽調了一支經驗豐富的部隊,原為三五九旅的一支部隊,以後是四十七軍的一個師專門負責警戒。

當時,李克農滿懷信心地對大家說:

我相信,我們共產黨人外交方麵的才能決不低於敵人。我們既能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場上打敗敵人,也一定能在談判中學會談判,贏得談判的成功。

7月4日,代表團臨行前,周恩來對談判工作作出全麵的指示,並且引用了一句古語作總結:

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這句話,周恩來引用過多次。這是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名言。蘇軾在《答謝民師書》中評價謝民師的文章時說:

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蘇軾此語的本意,是稱讚謝民師的文章在該鋪陳的地方濃墨重彩、大筆揮灑,在該簡略的地方則惜墨如金、適可而止,全文如行雲流水、酣暢淋漓。

周恩來引用這句話,是要借此說明我們的外交工作要圍繞國家利益和總體目標,審時度勢,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以爭取主動,做到遊刃有餘。

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是周恩來一貫的外交風格和奉行的外交策略,也是他決策藝術的深刻體現。

所謂當行則行,就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一切可以有所作為的地方都要盡力去做、充分做足,以最大限度維護國家的利益。

所謂當止則止,就是在外交活動中當雙方出現分歧和矛盾而又一時難以解決時,要善於根據現實形勢審時度勢、適可而止,有時求大同存小異,有時求同立異,總之是要取得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周恩來不僅深諳個中精要,又將這一行事原則表達給李克農他們。

隨後,李克農與喬冠華一行乘坐當年慈禧太後的專用“禦輦”火車包廂出發了。到達安東後,隨即乘吉普車過鴨綠江。

7月5日上午,中國代表團到達平壤。在中國駐朝鮮大使倪誌亮和政務參讚柴成文陪同下,李克農、喬冠華會見金日成首相,雙方商量中朝代表團的組成。

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將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