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1月21日,五兵團接到劉伯承、鄧小平二野首長發來的作戰命令:

從戰役全局來看,解放軍左翼迂回部隊極為重要。判斷敵人於南川、接江掩護收容後,大概會退守重慶,或西退至滬州、宜賓、畢節、昭通迄昆明地區,而以後者可能最大。因此我十六、十八、十等三個軍,如能先敵到達敘永、筠連、鹽津地區,即可完成斷敵退滇後路,而各個殲滅之。計算時間, 十六軍28日可達畢節,12月2日左右可達敘永或鹽津,十八軍比十六軍遲三天, 十軍28日可達茅台, 12月2日左右可達赤水。而敵人由接江到滬縣約四天行程,由基江到敘永約七天行程,由泰江到鹽津約十一二天行程。假如敵於25日開始西撒,則12月1日可達敘永,12月6日可達鹽津。因此,除五兵團及十軍應確實計算行程與時間(包括戰鬥)求得先敵占領土城、敘永、鹽津之線爭取主動外,三兵團以從正麵多拉敵幾天為有利。

五兵團楊勇司令員看到電報後,馬上命令十六軍:一定要按劉、鄧首長規定的時間,占領畢節、敘永等地。十六軍的尹先炳軍長、王輝球政委也立即作出決定:全軍於21日開始向黔西、畢節進擊。

根據軍部指示,四十七師決定:

以一四一團為主組成先遣支隊,由師參謀長薛宗華率領,於當日黃昏,隱蔽進至鴨池河上遊的白貓河東岸展開戰役,必須用強大的火力壓製對岸之敵,以此掩護迂回部隊。同時,以先頭分隊利用攜帶的渡河器材渡河,搶占橋頭堡,掩護部隊架設浮橋。

作戰部隊到達鴨池河,發現這個地方真的很險要,不太容易通過。鴨池河麵不寬,大概隻有100多米,但兩岸都是很高的陡壁,水流特別急,架橋很困難。薛參謀長一麵命令機槍手以密集火力壓製對岸敵人,一麵把部隊展開,派出偵察,勘探位置,研究架橋計劃和實施方案。

之後,架橋部隊在敵人密集的炮火下,先是由突擊分隊利用黑夜,在強大火力掩護下,乘坐隨軍攜帶的渡河器材強渡鴨池河,占領橋頭堡,擊退對岸守敵。

到達對岸後,戰士們拉起橋軸線,打起架橋木樁。這時,解放軍的其他部隊從各地搜集到的竹木材料也陸續運到河邊,配合工兵戰士快速架橋。

曆經了近8小時的艱苦鋪設,解放軍的工兵戰士們終於在11月22日中午以前,把一座能通過軍師輜重的浮橋架設了起來。橋架好後,戰士們冒著敵人的炮火,快速通過了鴨池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