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生債,今生償”合理嗎?
3.神魔對舉,三教合流
神怪小說以神仙鬼怪為描寫對象,其中往往包括佛家、道家以至儒家的思想。如《西遊記》便表現了儒釋道三教合流的趨勢。
孫悟空在求道時,把動機說得很明白:“一點誠心曾訪道,靈台山上采藥苗。那山有個老仙長,壽午十萬八千高。老孫拜他為師父,指我長生路一條。”(第十七回“孫行者大鬧黑風山觀世音收伏熊羆怪”)後來孫悟空卻又拜了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須菩提祖師門下。於是孫悟空是出身佛家還是道家就有些不清了。之後悟空又拜唐三藏為師,與佛家淵源更為密切。
《西遊記》中唐僧與孫悟空為師徒關係,孫悟空常以儒家五倫之說來比況二人關係,如孫悟空就曾對黃袍怪說:“你這個潑怪,豈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無隔宿之仇!’你傷害我師父,我怎麼不來救他?”(第三十一回“豬八戒義激猴王孫行者智降妖怪”)孫悟空很重孝義。第三十一回悟空和寶象國三公主的對話也體現了這一點:
公主道:“我自幼在宮,曾受父母教訓。記得古書雲:‘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行者道:“你正是個不孝之人。‘蓋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故孝者,百行之原,萬善之本,卻怎麼將身陪伴妖精,更不思念父母?非得不孝之罪如何?”公主聞此正言,半晌家耳紅麵赤,慚愧無地。
儒家重君臣父子之情,《西遊記》中多有反映,孫悟空便是以百行孝為先來教訓三公主,同時也以孝子的身份來侍奉恩師。
後人評論《西遊記》時也有很多不同意見,如清代尤侗《西遊真詮序》雲:“後人有《西遊記》者,殆《華嚴》之外篇也。……蓋天下無治妖之法,惟有治心之法,心治則妖治。記《西遊記》者,傳《華嚴》之心法也。”指《西遊記》是傳華嚴心法之作,也就是佛家之書。也有說《西遊記》是闡揚儒家學說,如清代張書紳《新說西遊記總批》雲:“把一部《西遊記》,即當作《孟子》讀亦可。”又有以為是悟道之書。如清代西陵殘夢道人汪澹漪評《西遊證道書》雲:“《西遊記》一書,仙佛同源之書也。……而仙佛之道,又總不離乎一心,此心果能了悟,則萬法歸一,亦萬法皆空,故未有悟能、悟淨,而先有悟空,所謂成佛作祖,皆在乎此。此全部《西遊記》之大旨也。”
其實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各人的看法不一定有衝突,而是解釋麵不同而已。
第四十七回“聖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中,孫悟空勸車遲國王的話最為明晰:“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這句話正表現了三教歸一的思想。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滅妖邪”也提到三教聖人:“李老君乃開天辟地之祖”、“佛如來是治世之尊”、“孔聖人是儒教之尊”。正如魯迅所說:“(《西遊記》)或雲勸學,或雲談禪,或雲講道”(《中國小說史略》)。中國的宗教總是很混雜的,《西遊記》中對佛道也是時崇時貶,但三教歸一的思想在神怪小說中還是有所顯示的。
還有哪些小說裏表現了三教合流的情況?
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不少奇異的現象都有了合理的解釋,那麼神怪小說又給了你什麼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