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道場——安徽九華山2(3 / 3)

傳說在動工前夜,滿山的鬆針盡掛甘露,人稱奇跡,又因《法華經·藥草喻品》中寫道:

釋迦說:我為大眾說甘露淨法。

阿彌陀佛又有“甘露如來”和“甘露王”的稱號,他化身說法時就有“澍甘露之雨”的話,於是定名為“甘露寺”。

甘露寺地處山腰,又是北路朝山必經之地,寺院寬宏,佛像眾多,茂林修竹,環境優雅,因此香火十分旺盛,有洞安和尚在此兩度登壇的說法。乾隆年間住持僧優曇開壇傳戒,成為叢林。

甘露寺全寺由3組民居式建築與宮殿式大雄寶殿組合,依山而建,高達5層,琉璃瓦頂,金光閃耀。

該寺為不規整布局。北麵的韋馱殿和知客堂兩組建築布置在高2.5米的台基上,3層閣樓,其中知客堂牆上開四層窗戶,實際隻有3層,開設頂層窗戶,增加了層次感。

韋馱殿南為高15米的大雄寶殿,前有伴廊,殿身築在6.8米的台基上,大殿東為兩層走馬通樓,內天井,進深22米,寬15米,樓層上下分別為祖師殿、方丈寮、禪堂和客房。

進入大門後,從山門的側門出,轉向上坡十數級台階,再從側麵進入大殿,有明顯的空間層閃感和明暗變化的效果。寺內有3個天井,上百個外窗,屋麵為硬山兩落水或四落水,而大殿為歇山頂。

甘露寺全寺殿宇寬宏,樓閣整齊,背倚青山,前有流水,極富詩情畫意。古人宿此寺中,曾有“屋角泉聲落,床頭嵐氣過”、“到此禪關宿,方知山色多”的詩句。

寺前路旁有石砌冰紋通花欄杆,可在古木蔭下憑欄遠眺,一覽山色。寺旁有“定心石”,四周翠竹修林,遮天蔽日。

乾隆年間,朝廷賜禦書“芬陀普教”,並遣欽差當時的江寧布政使司普福朝山進香,各地方官府也對九華山佛教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由於官紳和信徒的捐助,清中葉全山新建和擴建了眾多寺宇,化城寺在擁有寮房的基礎上又相繼衍出祇園寺、百歲宮、東崖寺等叢林,寺僧達三四千人之多。

清代光緒年間,朝廷向九華山甘露寺等寺3次頒賜《龍藏》。再加上紳商及信徒們的競相捐贈,至清末九華全山有寺廟達150餘座,祇園寺、甘露寺、東崖寺、百歲宮四大叢林開始形成。

1898年,月霞法師在翠蜂寺舉辦“華嚴道場”,進行僧伽教育,開創了我國佛教史上興辦佛學院的先例。

【旁注】

朱棣 (1360年~1424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在位期間,朱棣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北京紫禁城城,組織進行了鄭和下西洋,編修了《永樂大典》等。朱棣死後,廟號太宗,葬於十三陵的長陵。

嘉靖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明朝使用嘉靖這個年號一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長的年號。明世宗的諡號為“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哼哈二將 原先是佛教中的金剛力士。哼哈二將手中拿著金剛杵,是保衛佛國的兩個夜叉神,也就是兩位把門將軍。哼將叫鄭倫,得度真人真傳。隻要鼻子一哼,就可以吸取他人的魂魄,一招製敵。哈將叫陳奇,肚子裏麵有一道黃氣,隻要哈出這口氣,敵人就會呆如木雞,魂魄被吸,置人於死地。

狀元 科舉時代稱殿試第一名為狀元。在唐朝,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都必須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所以也有狀元之稱。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古錢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殷商晚期的“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後來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水漫金山 傳說古代白蛇娘子與許仙一見鍾情後,就結為夫妻。法海和尚見到許仙麵帶妖氣,就把他帶到金山寺藏到法座後,白蛇娘子帶領小青蛇來尋夫,法海不許。白蛇娘子無奈隻好與法海鬥法,於是水漫金山,法海搬來天兵天將來對付白蛇,將白蛇壓在雷峰塔下

獬豸 傳說中的一種野獸。據說,它獨角高額能分辨是非曲直,見到有人相鬥會用角“觸不直者”,聽到有人相爭,會“咋不正者”。後來被戰國時的楚王所捕獲,照其形象製成衣冠。秦滅楚國後,將該冠賜給禦史佩戴,遂稱為“獬豸冠”。以後,這冠就又成了法官的代名詞。

琉璃燈 花燈的一種,采用木架結構,紗和琉璃料器,寶石等作為裝飾,中有轉心的大型燈具,主要用於節日慶典。琉璃燈於殿堂梁棟窗戶間為湧壁,上作諸色故事,龍鳳噀水,蜿蜒如生,為諸燈之冠。

肉髻 也稱作肉髻相、髻、頂髻、佛頂、頂上肉髻相、頂髻相、頂肉髻相,因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稱肉髻,乃尊貴之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

李靖 古典神話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人物,家住陳塘關,有三子一女,為金吒、木吒、哪吒和貞英。後修道成仙,晉升仙班。因為右手中常托玲瓏寶塔,又被稱為“托塔李天王”。李靖身穿鎧甲,頭戴金翅烏寶冠,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還會使用寶劍。

打坐 又叫“盤坐”、“靜坐”,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是一種養生健身法,也是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煉方式。打坐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盤坐又分自然盤和雙盤、單盤兩種。

王守仁 (1472年~1529年)。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我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龍女 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羅龍王的女兒,聰明伶俐,8歲時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發菩提心,逐去靈鷲山禮拜佛陀,以龍身成就佛道。

欽差 明清時的一種臨時官職。欽,意為皇帝,欽差即是皇帝差遣之意,因此欽差大臣是指由皇帝專門派出辦理某事的官員。因為欽差代表了皇帝本人,所以地位十分了得,擔任該官職的往往都是皇帝信得過的高官,能得這個職位本身就是一種榮譽,一般事情辦完複命之後,就會取消該官職。

玉印 白玉質製成,色白瑩潤細膩,玉工巧用紅色玉皮雕刻獨角獸為圖章紐,獸口微張,四肢各關節部位飾渦紋,分岔長尾盤於一側,獸角下有一個小孔,可穿係。

榜書 古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早在秦統一文字以前,榜書就出現了,第一位書寫榜書的書家是秦丞相李斯。漢丞相蕭何是第一位運用榜書藝術裝飾帝王宮殿的書家。

賦詩 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在外交宴會等場合,賓主各方往往通過“賦詩”來表達願望和態度。“賦詩”時點出現成的詩篇,叫樂工們演唱,通過詩歌的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

碑文 指刻在豎石上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專為刻碑而作。碑文這種體裁有文,有銘,又有序,沒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則不題碑銘等字,直書文章題目。有些文章雖刻在碑上,但不是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

太仆寺 太仆所在的部門,也就是全國掌握馬政的最高機關。太仆寺最高長官為太仆寺卿,屬官有太仆寺少卿兩人、太仆寺丞4人、太仆寺員外郎、太仆寺主事、太仆寺主簿等。

濟顛 (1148年~1209年)即濟公,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天台縣永寧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初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後住淨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鎏金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總結創造的工藝,始於戰國,是把金和水銀合成的金汞劑,塗在銅器表層,加熱使水銀蒸發,使金牢固地附在銅器表麵不脫落的技術。

屏門 用來遮隔內外院或遮隔正院或跨院的門,一般用於垂花門的後簷柱、室內明間後金柱間、大門後簷柱、庭院內的隨牆門上,因起屏風作用,所以稱為屏門。

下榻 東漢時,南昌太守陳蕃為人正直,對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視。當時的徐稚,由於他品德好,學問深,屢次被舉薦而推辭不就,被稱為“南州高士”。陳蕃聽說後就誠懇地請他相見,並在家裏專門為徐稚設了一張榻。徐稚一來,他就把榻放下來,以便作長夜之談。徐稚一走,這張榻就懸掛起來。這樣,人們就把陳蕃的這一做法稱為“下榻”,後人就把留客住宿叫做“下榻”。

祖師 原指佛教、道教中創立宗派的人,又指創立某種學說或創造某種技藝而為眾師法的人,同時也用於幫會的創始人。行業祖師崇拜是民間文化的一個分支,過去各行業都很重視,視其為本行業的保護神。

布政使司 明清兩朝的地方行政機構機關。明朝時為國家一級行政區,簡稱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負責一級行政區的民事事務。布政使司設左、右承宣布政使各一人。清朝沿襲明製,但布政使司轄區直接通稱為“行省”,並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設置固定製的總督、巡撫掌管全省軍民事務。

【閱讀鏈接】

在九華山有一棵千年古鬆,形如鳳凰展翅,被稱讚為“天下第一奇鬆”。

相傳在南北朝時候,九華山有位叫小鳳的姑娘,生得聰明靈秀。她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鳳凰,引得天上的真鳳凰常常落在她的身邊不肯離去。久而久之,人們就叫她“鳳凰姑娘”。

一天,鳳凰姑娘正在通天河邊作畫,被上山來的縣官撞見,縣官就想抓走獻給皇帝做妃子,以求得升官發財。鳳凰姑娘寧死不屈,咬斷綁繩縱身跳進道邊的萬丈深淵。

正在這時,一隻金色的大鳳凰展翅飛上前去托住鳳凰姑娘,馱著她向天外飛去了,並撒下了一粒鬆子。

第二年,土裏長出了一棵青翠的小鬆樹,小鬆樹越長越大,越長越奇特,活像一隻美麗的綠色鳳凰。人們都說這棵美麗的奇鬆是鳳凰姑娘的化身,人稱“鳳凰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