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北朝中期開始,直至明末清初,這方麵的記載屢見不鮮。例如490年編撰的《南齊書·五行誌》中就有記載:“雷震會稽山陰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電火燒塔下佛麵,而窗戶不弄也。”

用今天的電學知識來 分析,落雷時,雲層與地麵之間放電,佛麵一般塗有金粉,是一層導體,強大電流通過時將產生高溫使其發熱以致熔化。

木製的窗戶其絕緣性能一般都比較好,尤其是刷過油漆的窗戶,如不遭受雨淋,一般不會遭受雷擊而能保持原樣。

北宋時期科學家沈括對上述類似現象的記載更為詳細,他在《夢溪筆談·神奇》中,記述了內侍李舜舉家的房屋在遭受暴雷雷擊以後,房屋各處都保持原樣,隻有牆壁和窗紙都變黑了,屋內木架上放置的各種器皿,其中有鑲銀的漆器,銀全部熔化流在地麵上,而漆器卻沒有被燒焦。

有一把質地很堅硬的鋼刀,在刀鞘中熔為鋼水,但刀鞘卻保持原樣。於是沈括就用佛家的“龍火”與“人火”來解釋這一奇特現象。

這裏所謂的“龍火”實指雷火,意思是說雷火因為有水而更“熾”。沈括通過雷電對金石和草木作用的不同效果,實際上已經描 述了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區別。

明代也有此類記載。明代末期科學家方以智根據這些記載,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雷火所及,金石銷熔,而漆器不壞。”這比前人講得就更加明確了。

尖端放電也是一種常見的電現象。古代兵器多為長矛、劍、戟,而矛、戟鋒刃尖利,常常可導致尖端放電發生,因而這一現象多有記述。

早在漢代,人們就已經開始對尖端放電現象進行觀察記錄了。《漢書·西域傳》記載,金屬製成的長矛尖端,在一定條件下有放電現象。

這個記載至少證明:我國至遲在東代,就已經觀察到雷雨過程中的尖端放電現象,這比西方要早1600多年。

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就可能知道雷擊是可以避免的,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其時已經出現了用大青石建造的“避雷室”。

南北朝時期劉宋朝的盛弘之在《荊州記》中對此作過描述:“湖陽縣,春秋蓼國樊重隻國也。重母畏雷,為母立石室以避之,悉以文石為階砌,至今猶存。”

古代人其實並不知道絕緣避雷的道理。他們建造石室,僅以為大青石堅固,不易為雷所劈裂罷了。但它表明,當時我國已經能采用適當的措施來躲避雷擊了。

在《漢書·五行誌》中,記有“文帝七年六月癸酉,未央宮東闕災”、“太初元年,柏梁台災”等數十條這樣的記錄。在柏梁台遭雷擊後重建時,有個方士向漢武帝提出在屋頂設“鴟尾”的防雷擊方法。

“鴟尾”就是在屋脊上安裝一些由銅鐵所製,狀如牛角一樣的金屬尖端刺向天空的裝置。

經過長達數千年的變化,“鴟尾”已有多種外形。有變為龍形物以鐵製龍舌或龍須,龍尾刺向天空的;也有呈鳥鵲或雄雞狀。雖然這些安裝在屋脊上的裝飾物的外形都不盡相同,但是它們都有幾條鐵製尖端物刺向天空,這就是它們共同的特點。

除了“鴟尾”外,在我國古代的許多建築物上還設置有各種動物形狀的瓦飾,尤其是那些昂首向上伸舌並塗有一層金屬塗料的吻獸,實際上已經起到了避雷的作用。

例如,江蘇省高淳縣固城湖西北有一“保聖寺塔”,建於239年,總高31.5米。塔頂就有4米高的鐵製古刹,是由覆缽、相輪、寶葫蘆等幾部分組成。該塔長期以來雖多次損壞,卻未遭雷擊,看來塔頂鐵刹也起了避雷的作用。

在我國古代的許多高大殿宇的建築群中,常有所謂的“雷公柱”之類的設置,而這些設置通常是采用一些容易導電的材料直達地下,這實際上就是最原始的“避雷針”。

明代初期朱元璋定鼎金陵之後,曾派大臣到北京去搗毀元帝的舊宮。參與此事的工部侍郎蕭詢後來寫有《故宮遺事》一書,記錄了他當時在北京的見聞。

據該書記載,他在北京萬壽山頂的廣寒殿旁曾親眼見到了金章宗所立的“鎮龍鐵杆”。

金章宗在“廣寒殿”避暑時,由於夏天多雷,就不能不考慮位於山頂建築物的防雷問題。鐵杆上端的“金葫蘆”呈尖端狀,鐵杆又使金葫蘆和大地相通;因而所謂的“鎮龍”,實際就是“避雷”。

蕭詢所見到的就是為“廣寒殿”免遭雷擊而建造的“鎮龍鐵杆”,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避雷針”。其建造時間要比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早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