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加多寶正在走入戰略霧區(2 / 3)

2006年夏,我們在南昌做項目,發現賓館、餐飲店、小賣部甚至洗腳房都是王老吉,尤其在市區的主要街道的小賣部裏,王老吉的堆箱數量超過了所有飲料。此時南昌的王老吉已經成為飲料裏滲透渠道最多、終端能見度最高,終端展示效果最顯眼的品牌——這意味著加多寶已經完成對各條渠道的標準操作動作(SOP),即我們所說的動銷模式已經成型。能夠將市場做到這種地步的產品,剩下的就是借助廣告拉動進行市場複製(2006年王老吉銷量40億元)。

簡述王老吉崛起過程的市場呈現,可以看到王老吉的成功基因裏,企業管理的內因,產品與渠道、消費者的接口,都是在不斷的動銷實踐裏累積形成的,沒有這個在各條渠道裏的動銷推動的產品循環(重複購買)模式,廣告口號、傳播勢能不可能發揮效力。

加多寶運作王老吉涼茶的成功路徑說明:產品(或品牌)定位不是產品必須的出生證,找到產品與渠道、消費者的互動機製,才是成功的關鍵。

在產品落地之後,所謂定位無非是給產品(或品牌)創意一個消費者認為靠譜並可以接受的Slogan(廣告口號,即一個關鍵詞或一句話)。這個Slogan可以是USP(獨特賣點,如怕上火、精神一上午),也可以是一個生活風格、精神層麵的宣言(如Just do it,男人的情懷)。

基於對加多寶成功因素的上述認識,將定位、品類、心智等當做王老吉成功關鍵因素的觀點,是非常離奇的。加多寶自己也附和這種觀點,如果不是出於情麵與廣告的目的,就是對自身關鍵成功因素的錯誤總結。

戰略複盤3:加多寶成功基因裏的戰略盲區。

加多寶碰到的難題在世界營銷史上都前所未有,母子分離變成兄弟相爭,使加多寶昔日的成功經驗為加多寶造成了兩大戰略盲區。

戰略盲區1:涼茶曆史文化是涼茶飲料的根基。

王老吉的崛起,借助了涼茶這一廣東傳統藥補飲料的曆史文化資源,《嶺南藥王》、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給涼茶奠定了一個大文化背景,加多寶在涼茶的文化營銷上,也是先鋒。但是,當王老吉商標被收回後,涼茶的文化屬性,實際上已經成為加多寶的戰略軟肋,加多寶要是仍然做涼茶文化的先鋒,無疑是在為王老吉、鄧老、黃振龍等曆史名牌做貢獻。

加多寶即使弱化涼茶文化的傳播,從產品利益角度(去火)重新樹立品牌,從戰略上看,也是一個前景模糊的事情。一是去火概念的免費搭車者很多,市場噪音過大;二是涼茶品類屬性與利益的消費者教育已經完成,繼續堅持品類屬性訴求,等於說廢話。

加多寶對涼茶的貢獻,並不是對廣東涼茶曆史正統的弘揚,而是飲料化的大膽革新,全國除兩廣地區的消費者,僅僅憑借涼茶之名,及其草本配方認知涼茶,而不是廣東人的正宗涼茶。失去王老吉品牌的加多寶,有什麼必要還去從曆史祖墳裏挖價值?再說,怎麼能挖的出來呢?

涼茶作為飲料品類的市場認知教育已經完成,加多寶失去王老吉這個曆史品牌,還繼續沿用王老吉時代的傳播策略,在大類屬性上建立個性品牌,從戰略上看,無異於緣木求魚。

戰略盲區2:迷信心智論使競爭策略失去準星。

加多寶運作王老吉成功的道路上,一直沒有正麵抗衡的對手。加多寶的營銷,實際上從來沒有考慮、更沒有機會呈現競爭策略校準的後果這個問題。加多寶時代的王老吉,近乎是一場自我綻放的煙花秀,因為沒有競品幹擾,每一種營銷舉措都無所謂對錯。

因為沒有競爭者,加多寶時代的王老吉隻需埋頭實幹就能高歌猛進,前麵所說的粵商基因,恰好為王老吉的崛起所需要。加多寶可以說自己的營銷是一種差異化的、關注消費者、渠道價值鏈等,但一個沒有強大對手阻擊的增長,帶來的是對競爭策略的曲解或感覺遲鈍。

在和其正、廣藥等強大對手的進攻下,加多寶的反應顯然不是慢半拍,而是慢三拍:加多寶放過了瓶裝的機會,讓和其正搭了趟便車,成為涼茶裏的百億元品牌;廣藥王老吉反攻,加多寶去切換品牌、重塑心智,卻不知這種廣告投入是在為王老吉鋪路。

加多寶的渠道對抗王老吉的品牌,是個常識問題,甚至在未來對抗、遏製廣藥大規模進攻的對峙階段(2012-2015年),依然會具有明顯的戰略優先性——所謂戰略優先性,就是營銷資源要優先向渠道傾斜。

2012年加多寶的渠道上沒有遭遇王老吉的大規模進攻(既是廣藥產能不足,也是渠道團隊能力不足),傳播上大獲全勝,對於“加多寶涼茶”這個所謂的新心智之錨,看似是有貢獻的。但以2012年的戰況來看,說消費者已經“完成”加多寶涼茶對王老吉涼茶的“認知切換”,恐怕為時尚早——這種認識從營銷角度看,是一種危險的自我麻醉,不是對市場競爭的真實反映。

上述兩大戰略盲區,對加多寶來說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加多寶可能或者說已經進入戰略霧區(用這個中性點的詞,誤區這個結果往往都是從霧區的過程中走出來):加多寶的企業戰略及重心、加多寶對抗王老吉的競爭策略。

戰略評估1:加多寶是戰略匱乏的公司。

涼茶的成功說明加多寶的務實,卻沒有證明加多寶具有對市場的戰略視野,及對企業戰略的正確決斷力,昆侖山礦泉水的定位,就是加多寶戰略匱乏的表現,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