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加多寶正在走入戰略霧區(1 / 3)

加多寶正在走入戰略霧區

高管商學院

作者:史賢龍

加多寶的未來,取決於加多寶公司的格局:能否對加多寶公司的未來定位清晰?能否采取智慧的競爭策略?如果加多寶不具備這種格局視野,必會從霧區進入誤區,最後陷入危機。

戰略霧區:有人走出來是勝利者,有人走出來成了失敗者。看不清的時空,是勝負轉換的關鍵時刻!

2012年涼茶戰的第一局,以加多寶的全麵領先落幕,2013年大戰的第二幕在2012年底拉開序幕:廣藥宣布2013年100億元銷售目標,及20億元的傳播投入。廣藥的這個目標說明其2012年紅罐王老吉的銷量可能在30-50億元區間。

2013年廣藥的100億元,對於2012年銷量超過200億元的加多寶來說,不過是1:2,就算廣藥實現100億,就是恢複王老吉當年全國化銷售的局麵,進入商標轉換後斷流的昔日陣地(全國化終端覆蓋),也談不上對加多寶有多大的威脅。

問題是:一個強攻,一個硬守,涼茶的較量到底會如何演變?更重要的問題是,加多寶與廣藥的企業戰略是否必須被綁在涼茶的戰車上?

中國的涼茶大戰,與兩樂大戰最近似:兩強爭霸、產品同質化、一攻一守等。這場涼茶營銷戰還有多少新看點?我們對這場營銷戰做個戰略複盤、評估與預測。

戰略複盤1:2012年加多寶贏了嗎?

2012年加多寶因為《中國好聲音》的爆紅,再次獲得滿堂彩,我更願意把這個意外收獲看做老天對加多寶的眷顧——勤奮正道者會收獲意外驚喜。

除此之外,加多寶的市場表現並無太多意外:一如既往的區域執行力、終端精細化運作、無所不在的碎片媒體傳播、節假日的戶外活動,這是業內預期中的優秀戰術素養的表現。

加多寶在7月間委托調研公司所做的渠道及消費者品牌認知調查數據,顯示了加多寶更名及消費者偏好的美好數據,加多寶係的營銷人及專家都認為,2012年加多寶的品牌切換已經成功。

我不知道這些認為“品牌切換”成功者們的標準是什麼?本人今年去了十個省的30多個城市,在幾乎所有的終端裏,聽到消費者自點涼茶時大部分(90%以上)喊出來的都是王老吉,當然店家拿出來的都是加多寶——這個現象與市場調研的數據是多麼大的反差,我或者有我這般經驗的營銷人,我們是相信經驗感知還是市調數據?

我認為這份依據電話調研得出的數據,並未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並且我推測,很有可能是問卷中問題順序的設計,包括電話調研方法,導致數據過於偏向加多寶。

比如,假如第一個問題先問“你是否知道王老吉改名加多寶”,而不是“涼茶品牌你知道哪幾個”,不僅品牌知名度數據會偏差,後麵的問題(廣告知曉度、品牌偏好度等)也會出現調研數據的極大偏差。

辨析這個問題並不是指責調研,而是這份調研報告裏隱含著一個潛在的風險:如果企業對市場的真實狀況發生錯誤判斷,尤其是在對手強大且開始精明運作的情況下,必然是危險的——無數行業領導者都是被這些強盛時的漂亮數據迷惑,失去正確的判斷,出現決策錯誤。

加多寶的2012年成功地穩住了陣腳、實現了壓量增量,但如果說贏,也隻能說贏了《中國好聲音》這個意外,除此之外,加多寶在戰略上,不僅沒有贏,甚至可以說正在進入廣藥王老吉的陷阱——盡管這個陷阱未必王老吉有意設計,但按照加多寶當前的運作趨勢,進入的是有利於廣藥王老吉的“戰區”。

這意味著,如果加多寶繼續沉迷於2012年的這些成功與美好數據,這場涼茶戰的先手優勢將很快易手。

戰略複盤2:加多寶的成功基因。

加多寶的成功基因,是粵商與港商優秀基因的結合:務實、簡單(一根筋)、(內部人)不折騰(不玩企業政治)。

務實體現在渠道細分與終端的精細化運營,對銷售人員的專業訓練,對傳播策略與技巧的重視,這是加多寶這家企業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簡單體現在加多寶對紅罐單一品種的堅持,而不是像很多飲料企業那樣進行品種多樣化,這種單品決勝的意誌,沒有一根筋的精神還真做不出。其實廣東市場的成功消費品,大多有這種特性,如怡寶、屈臣氏的水,百年糊塗、諸葛釀的白酒,以及堅持10多年的天地一號等。

不折騰、不玩企業政治,尤其是老板與職業經理入團隊之間不搞山頭,是大部分粵商(特別是廣州、東莞為代表的粵商)的管理風格。盡管老板與經理人的最大衝突事件,段永平、路華強、嚴旭等出現在廣東,但修成正果的董明珠、俞堯昌及更多企業是粵商管理的主流。

加多寶經過早年做茶飲料的失敗,從地方特產涼茶找到了突破飲料市場的缺口,實際上是無奈的選擇:2002年借電影《綠茶》在珠三角的大規模市場推廣,依然無法戰勝娃康統等飲料巨頭,當時王老吉涼茶還處於尷尬的硬推銷階段(資料顯示2002年銷量為1.8億元)。

加多寶做涼茶的初衷,是真實感受到做大眾化飲料產品,無法與娃康統等大批實力雄厚企業正麵交鋒,涼茶這個不起眼的品種確實起到“行千裏而不勞,行於無人之地”的藍海戰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