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社會上的人劃分成六等分,如金字塔型圖案),那麼,在尖塔頂端的是成功者,人數最少,卻皆為國家、社會最優秀傑出的人士,如企業家、哲學家、政治家,他們可以把經驗傳承下去,讓後人受益不少。接下來便是成功人士,他們較成功者略遜一籌,但在其專業領域中卻有出類拔萃的一麵,如很多老的藝術家。第三層是為工作而生活的人,他們熱愛工作、不計較收人,隻為實現理想。第四層是為生活而工作的人,這種人比比皆是。譬如許多人在同一個工作崗位上工作了三、四十年,有一天早上醒來,突然發覺何以能如此一成不變地工作那麼漫長的歲月而不變化?他很可能會告訴你:“沒辦法,為了生活嘛!”
為了年年調漲的薪資,為了怕換工作不適應,為了一家老小的安定生活,這種人把人生規劃的意義全給模糊掉了。
第五層則是“隨便”的人。有一回在采訪時,偶然間聽到這樣的一段對話。某甲和某乙是好友,兩人都在同一家電腦公司上班,下班時,某甲突然和某乙說“我這個工作再做下去也是前途有限,沒什麼意思。”某乙說:“既然沒意思,那就換工作吧!”某甲隨即接口:“隨便。”
試問,這種人是不是很可悲?
金字塔最下麵一層的人是放棄的人,他們在生活中不斷放棄、自甘墮落。最明顯的,便是在天橋上、地下通道中伏地行乞的人,每次看到這種人大家都應該都很難過,因為他們空有好手好腳卻不思振作,隻想博博行人的同情憐憫而施惠,比起那些手足殘疾,卻還能利用剩餘勞力賺取生活費的人,是不是太慚愧了?
因此,每遇後者,人們應該上前對他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為什麼不好好地找份工作,用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不知道的“婆婆媽媽”收效大不大,但是,真的應該為這種自我放棄的人感到悲哀。
OK,看完金字塔6種類型的分析,你覺得你屬於哪一種人?或者你期望自己做哪一種人?
告訴你,隻要你願意向上攀爬,一定可以爬上去,因為社會是公平的。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應妥善規劃出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別想要你做的。先學會把握自己的命運,等到有一天,我們也將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美國有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Dr.Super,曾就人的成長期區分為5個階段——
一、0至14歲的可塑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可塑性高,卻也相當具依賴性,常以哭鬧方式向父母及長輩要求,以便滿足需要。事事好奇,喜以冒險探索的心態來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三、25至44歲的建立期:在這段年齡層,忙於建立事業基礎、家庭基礎、經濟基礎及感情基礎,凡事漸趨於成熟。
四、45至65歲的維持期:人生各項大事均已確定,兒女漸趨長大,事業也穩定了,正處於人生的收成季節。
五、65歲以後的衰退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在度過人生無數個高潮後,身體器官也開始老化,病情漸生。這時,對於子女會有許多依賴產生,希望他們多陪你,對他們的要求也愈來愈來多,在人格的轉變上仿佛又回複到第一階段。所以,許多人都說“老人像小孩”,其實不無道理。
於是,Dr.Super便從人的這樣一個循環當中確定,人從生到死亡是相互依存、扶持的。從這樣的理念結合到生規劃上,你正在規劃的是未來整個生命的布局,5年、10年、20年、甚至退休後的生活,而這一大段過程和周圍的人是關係密切,不可分離的。
企業為什麼要聘請你?因為它依賴你的工作能力;你又為什麼要到企業去上班?因為你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全靠它來滿足。所以,在生涯規劃上,我並不鼓勵你用刻板的方式去規劃,而是要在人際關係的角色上弄得很清楚。你必須在整個規劃的過程中受到很多人的幫助,而你也必須去幫助很多人,這樣的規劃才具有價值、意義。
許多企業家都曾表示,說他們10年、20年後最想當的是慈善家。但是,當10年,甚至是20年過去後,可是肯定他們可能還隻是個商人,而非慈善家。所以,當你規劃了一個生命中最想達到的目標時,希望你現在做的事都是和那個目標有關係,而不隻是假設,或虛構一幅10年、20年後的美麗圖案,卻遲遲沒有動手去做。
再提一個真實故事:有個四十幾歲的中年男子,二十多歲進人一家銀行時,因薪水不錯,所以很滿意;但到工作進人第3年時,不免也因固定的事務性工作而彈性疲乏,有換跑道的念頭。偏巧這時他結婚了,開始有經濟壓力。於是他便想:換工作後未必能拿這麼好的待遇,還是忍忍吧!再等幾年再走也不遲。
過了兩年後,老婆生孩子了,家庭的開銷更大了。他便又告訴自己:再熬個把年吧,等孩子大了,那時我再離開吧!
過了10年,他的孩子是大了,但學費的壓力隨之而來。這時,他隻好安慰自己說:沒關係,生活嘛,等我退休了,一切都會轉好的,為了這個家,反正我已沒指望了,所有夢想也被摧毀殆盡;但是,等我退休後,起碼我可以不再為工作煩心,我也可以帶太太去各地走一走,說不定那時還有餘力換棟好一點的房子。
等他快退休了,有一天逛商場,看到一套很喜歡的西裝,想買;但一看標價,哇塞要600元。想想:唉,反正家裏還有兩套西裝,算了,退休後何必還要穿那麼漂亮。繼續逛下去,又看到一件純羊毛背心很喜歡,但是,售價要4300元。他隨即念頭一轉:冬天還能冷幾天?兩個月很快就過去了,何必浪費呢?
這個故事的結局用不著再描述了,想想就應該知道。
許多眼高手抵的年輕人一心期望自己的未來能功成名就、當大老板,甚至轟轟烈烈地創出一番豐功偉業。但是,我卻寧可看到你活在現在,去做現在就能做的事。如果你隻是個胸懷大誌,卻無法立即去規劃的人,那麼理想也隻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而已。
畫大餅式的空談,有什麼用?
188.功夫不負苦心人
永不滿足於已有的成就,以更大的熱情去獲取更大的成功,不斷地給自己加壓,永遠不讓發動機熄火,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之車駛至盡可能遠的奇境。
齊白石本是個木匠,靠著自學,成為畫家,榮獲世界和平獎金。然而,他始終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不斷吸取曆代名畫家的長處,改變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後的畫,明顯地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80歲以後,他的畫的風格再度變化。據說,齊白石一生中,畫風至少變了五次!即使他已80高齡,還每日揮毫不已。有時,來了客人或身體不適,不能作畫,過後也一定補畫。正因為齊白石在成功之後仍然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為成熟,形成了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美籍中國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因發現“J”粒子而獲得1976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他繼續發奮攻關,於1979年又獲重大成果——發現了“膠子”。他為什麼能接連獲勝呢?這是因為他在獲獎後不但沒有放鬆自己,反而自我加壓。他每天隻睡四至六小時,硬是擠出時間用在科學研究上,決不因獲獎而增加社會負擔或放慢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