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帝後棺槨(2 / 2)

古代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級的棺葬製。棺即盛放死者的木製葬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木棺出現於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至龍山文化已出現木槨,用於氏族中之頭領。

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條疊壓成方形或亞字形的槨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至周代,棺槨製度化,規定:天子棺槨四重,親身的棺稱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稱地也,以椴木製成;第三重稱屬,第四重稱大棺。

帝後之外槨兩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槨又稱“梓宮”。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別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隻準厚四寸,無槨。後世帝王、貴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製,然時也有逾製者。

《禮記.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詳孔穎達疏。《通典.禮四五》:“周製......君裏棺用朱綠,用雜金錯;大夫裏棺用玄綠,用牛骨鐟;大夫裏棺用玄綠,用牛骨鐟;士不綠。”又“大唐製:諸彝不得以石為棺槨及石室,其棺槨皆不得鏤彩畫,施戶牖欄檻,棺內又不得有金寶珠玉。”

我們這一次挖到的棺槨是一座帝後棺槨,采用梓木造成的,也叫做梓宮。據老張頭判斷,這座帝後棺槨乃是大理國宣仁皇帝的妻子王皇後的陵墓。

我當時聽到後便愕然不語。

這大理的宣仁皇帝,這麼說來的話,相信大家並不清楚。但是,如果我他的另一個名字說出來,你一定會大吃一驚。

他就是金庸武俠小說裏麵的段譽!

隻不過,他在曆史上的名字其實叫做段和譽。

據大理國的正史記載,段和譽,文安帝段正淳之子,大理國第十六位皇帝,1108年-1147年在位,在位長達39年,是大理國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他"勤於政事"、"愛民用賢、思攬政權",因此"故遠方慕之,悉來貢獻"。

在《宋史》中,記載段和譽臣服於宋,遣使來朝,並受宋封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

北宋徽宗大觀二年,段和譽改名段正嚴,接替其父文安帝段正淳為大理國第16代皇帝,1147年,段正嚴退位出家,其原因是“因諸子內爭外叛,禪位為僧”。諸子之爭由高氏諸勢力控製,伴隨著高氏集團的內部傾軋而骨肉相殘,最後,高量成支持的段正興取得勝利,繼承了王位。

段和譽一朝變亂不少,但終究沒有出大事。段正嚴即位時,各方入貢,“七月中元節,各方貢金銀、羅綺、珍寶、犀象萬計,牛馬遍點蒼。”

好景不長,北宋政和元年,大理地震,“損十六寺”,壞民居無數。後東方三十七部反,相國高泰明用兵平定。高泰明卒後,其八子中“高智昌以罪流死。其下伊、何二人謀為執仇,乘譽入寺進香,圖弑逆,事露被收”,段正嚴卻“嘉二人之義,赦之,為立義士塚”。

北宋宣和元年,“慕寧、遠、矣、破、馬”等部落叛,“三月,出師征之,兵敗”。“三十七部蠻複叛。陷鄯闡,高明清死之”。高氏勢力始終不倒,“群臣以高升泰侄高量成有德,請立為相,號中國公。”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都城羊苴咩,“大火,焚三千九百家”……總之,他這個皇帝當得並不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