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的結果,就是你們說的那樣——但如果非要把這個時間跨度變為“零”,我認為不可以。
我們的意思並不是說把它們放棄,而是認為當下它們還有一定的實力,而隻有通過迅速的重組,才能有更大的希望與機會。
這麼做不是需要體製的改革與機製的改革嗎?如果體製、機製改革都已經確定進行了,為什麼還要破釜沉舟呢?
但你不認為體製、機製改革有兩種?一種是我要改,一種是要你改。如果沒有股比放開,就會變成“要你改”,動力不足;而如果股比放開,就是“我要改”。這樣才能讓國企迅速動作。
我們說的並不矛盾。現在需要做的是盡快進行體製、機製改革,引入國有之外的資本。也就是對內先放開。為了保護中國汽車產業,應該這樣辦事情。
但這樣做,對內未必能放開啊。
這樣說的話,合資企業關掉,內部也可以不放開。對外合資股比的放開,我們可以製定時間表,進行有附加條件的開放;對內馬上就應該開放,內部不放開,製定外部股比放開的時間表,也沒有意義。
實際上,造車都要經曆一個過程,都需要積累的時間。你記得我剛回國的時候,國內汽車產業的情況嗎?看看今天,變化難道不是翻天覆地的嗎?再過10年,一定又會今非昔比的。
國企做自主品牌現在沒有動力,那麼我們就要給它動力,放開民營資本,並加強對做好自主品牌的考核。你低估了一點,造車要有過程,進步需要時間。不是有了體製、資本就可以了。
如果有了好的體製,這個10年不是會發展得更好嗎?我們所擔心的是,在現在的情況之下,未來的10年被白白耽誤掉。我們理解,讚成股比放開,不是為了放棄國有車企,而是為了讓它們更快成長。
我認為不會耽誤時間。過去10年長城、吉利、奇瑞、比亞迪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但目前也沒有哪家自主品牌能夠與豐田、通用、大眾等國外汽車品牌抗衡,如果再給它們10年時間呢?現在放開股比,外方經營潛力和產能的釋放等等,對民資也將是一種傷害。而合資品牌的中方更需要時間來打好基礎,發展自主品牌。內部動力不足的問題,應該通過改變體製和考核機製來解決,而不是放開股比。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不放開合資股比,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未來國有車企的混合所有製,國有資本仍有可能處於主導位置。如果國資還起決定作用,情況就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所以要改變國企的體製和考核機製,不以合資企業賺多少錢為標準。或者說,以前是考核合資企業賺多少為主,考核自主品牌有多大進步為輔,現在必須調過來,以考核自主品牌的成績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