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雄的舞台——《觀滄海》(2 / 2)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千裏冰封,萬裏雪飄”“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這些都和曹操《觀滄海》中的山島、樹木、百草的巨像如出一轍:二者都是大手筆——刻刀般粗線條的勾勒,猶如雕刻的版畫。

再者,二人詩詞中都蘊藏著一種強大的勢能。《沁園春·雪》中雖然大河封凍,高原如蠟象一般靜止,但是暗藏的生命意誌會隨時解凍,呼之欲出!此外,在《沁園春·長沙》中又有“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這簡直就是一個生命馳騁的世界。

《觀滄海》也是曹操強大的意誌向外界的投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日月星辰運轉不息,如同曹操舞台上的聚焦燈。這樣的夜空我們在梵高的《星夜》中見過:卷曲旋轉的星雲像火焰一樣翻騰起伏。以上兩點就是他們成為千年知音的原因。

在東漢末年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已是霸主:他消滅了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鎮壓了黃巾軍起義;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統一了北方地區。這個舞台是屬於他的。他曾告訴天下人:假如沒有我的存在,今日天下不知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讓縣自明本誌令》)。這種強烈的自信和霸氣來源於他的實力。

《古詩十九首》和《觀滄海》同樣都是東漢末年的作品,但是格調截然不同。在《古詩十九首》中,詩人看到高大的鬆柏和山澗的石頭,就會照出自己的渺小和絕望——“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並在半醒半醉中告訴你一個看似樂觀卻又無解的出路: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及時行樂。

《古詩十九首》中寫到秋風,無論是“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還是“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無不透露出蕭條和衰敗,但曹操筆下的秋風竟然有“洪波湧起”的力量。蕭瑟是相同的,但張力不同。

如果曹操和《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坐下來喝酒,悲觀的詩人肯定會說:怎麼就剩半瓶酒了?曹操拿起酒瓶,一定會哈哈大笑:還有半瓶酒啊。“幸甚至哉!歌以詠誌。”人生一世,能在這樣的舞台上大放異彩、實現理想也是一大快事!有怎樣的胸懷就有怎樣的世界,有怎樣的心態就有怎樣的色彩。

《古詩十九首》和《觀滄海》沒有高下之分,有的隻是一種世界觀的差異。詩人所處的位置、社會地位不一樣,他們的心態就不一樣,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就不一樣,認識世界的方法也不一樣。但無論如何,它們都是漢末文人最真實的心聲流露,都是他們看到的真實世界。

今天的碣石山上,秦始皇求仙的行宮沒有了,漢武帝築起的高台不見了,但曹操的《觀滄海》卻留下來了。如果秦皇、漢武能認識曹操,他們就會明白:短暫的生命可以通過文章而得到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