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細看孔子,觀其渾身上下卻是浩然之氣加持周身,仁愛之氣縈繞身軀,卻是知道這師弟的身份一時讓其難以接受,勸解道:“吾太初一脈恩師,乃是人族聖父,青辰聖人,你今被恩師收錄門牆,卻是太初一脈弟子,這是不變的。”
孔子聽話,心中震驚無比,心中劇烈翻騰,五味陳雜,良久過後,歎息一聲,對伏羲一拜:“拜見師兄。”
伏羲聽後,哈哈大笑,拉起孔子的臂膀,落座蒲團。
隨後,三位聖皇與孔子細細相談一番,心中皆震驚孔子讀書而成道,嘖嘖有聲,稀奇不已。
在火雲洞耽擱一段時日,孔子告別三皇,思及自己已經成仙證道,卻是需要開辟一道場,安身立命。
隻是天庭所在不是其所喜,正所謂“敬鬼神而遠之”,於是循著三十三天,在第十七重天宇‘元載孔升天’停下雲光。
“雖然天宇重重,高不可及,愈往上,輕靈之氣越發充盈,對於練氣士而言,可謂是洞天福地,隻是我儒門一脈,不在練氣,卻是無需如此。況且此重天宇號稱‘元載孔升天’,與我之機遇頗有暗合,此乃天數,合該在此開辟道場。”
孔子肅然,朝東海一拜,朝天一拜,朝萬民一拜,敬天為民,頭頂《論語》書簡徐徐展開。
“仁者必有勇”
轟,天地震動,空間震蕩如潮。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一步踏出,天崩地裂,大地裂開,裂縫大如鴻溝,天光初現,霧靄始霽。
“夫民,神之主也”
駭人聽聞,天地有感,神仙震怒,萬民振聾發聵,大陸浮現,正氣長存。
天庭威壓襲來,迫使空間不穩,開始變形。
孔子屹然不懼,九尺身高傲然挺立。丹書鐵卷巍峨放光,大氣凜然,正氣長存。
“克己複禮為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砰,淩霄寶殿內昊天玉帝口吐鮮血,神情萎靡,麵如金紙,越發駭人。
“匹夫,如此欺我。”
“陛下息怒,此人天命在身,我等不可小視,還需徐徐圖之。”
威嚴端莊,頭戴金簪,鳳袍加身,母儀天下,瑤池金母,天庭女主。
秀目微瞥,異彩連連,不知所想。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雷霆一擊,玉帝顫抖,不發一語,隻是恨意未曾消減,反而火上澆油,越發熾熱。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嗯?”
玉帝疑惑,王母竊喜。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此人有大德,陛下不凡招安”
西王母眉開眼笑,勸慰道。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性格堅韌,內心有原則,況且是聖人弟子,不能輕舉妄動啊。”
玉帝恨道。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道場浮現,鬼斧神工,不見亭台樓閣,不顯雕欄玉砌,唯有茅屋一座,草席一張,典籍數萬,汗牛充棟,不可勝數。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話音剛落,山巒迭起,層層疊翠;飛瀑直流,叮咚作響。
假山座座,池塘蓮開,生氣盎然,近乎於道。
“善哉,善哉,當為‘春秋閣’”
言出法隨,茅草屋頂懸浮起一石匾,銀鉤鐵畫,正氣凜然,巍然曰:“春秋閣”
孔子滿意地點點頭,手握書簡,頭頂丹書鐵卷,腳踏丹青而入。
先生入了草屋,席地而坐,環顧四周,聞著熟悉的書卷氣,心情舒暢。
看著外麵濃濃的霧氣,毫無規章製度,聚散無依,喟然長歎,抖一抖書簡,飛出“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十二字。
這十二個鬥大字符,微光閃閃,渺小如螢火蟲,然而氣象浩然、恢弘、博大,散發著讓人心生敬畏的氣息。
圍繞‘春秋閣’一圈,布下儒門“仁陣”,護衛殿堂,傳承儒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朗朗讀書聲傳遍寰宇,浩然之氣蕩滌諸天,漫天神佛為之動容,天下萬民為之有感,天地褒獎,普天同慶,瑞靄雲光,遍布諸天。
……
不提洪荒各處仙佛被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浩大氣勢所驚動,紛紛下界傳道,欲要窺伺大道之玄機,求永生之秘法。
話說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願遠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眼間已過三十餘年。
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於是報請天子,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
麵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饑體倦。
於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
老聃答道:“人生於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