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失戀就像患感冒(1 / 3)

劉達臨

看湖北衛視對性學專家劉達臨的一個訪談。實際上在十多年以前我是見過劉教授的,從電視上看,相比過去,劉教授似乎格外地儒雅了,70歲的人了,不見蒼老,倒是越發風度翩翩。腹有詩書氣自華呀,真是這樣,大凡真正的學者,往往是越老越好看,年輕時相貌平平,年老卻是越見精神,神清氣爽,一副仙風道骨。南懷瑾曾經說讀書能改變一個人,不僅僅是氣質,連骨相和麵容都可以改變。巴金年輕的時候相貌平常,老了反而是一個美男子了;沈從文似乎也是,年輕的時候很土的一個鄉下後生,到了中年之後,反倒玉樹臨風了。

相反,社會上倒有一些人,年輕的時候相貌英俊,充滿活力。而進入中年之後,氣質越來越渾,最後連眼神的精氣也沒有了,隻有眼眶內渾渾的一團,最後變成一具沒有內容的肉身板。而另外一些人呢,似乎權力在手的時候風度翩翩,頤指氣使,表情呆板鬆弛木訥,但卻容光煥發,像假臉一樣。很多人就是一個空架子,往往是一退下來,便像漏了氣的氣球一樣,滿是皺紋和疲軟。

閑讀《齊亞諾日記》

閑讀《齊亞諾日記》。齊亞諾是意大利法西斯首領墨索裏尼的女婿,曾經當過宣傳部副部長及外交部長等職務,幫過墨索裏尼幹過不少壞事。後來齊亞諾曾參與密謀,推翻了墨索裏尼,但自己落入了德國人的虎口,最後遭到了槍決。從日記中可以看出,盡管齊亞諾身居要職,但是誠惶誠恐,伴君如伴虎,內心也異常痛苦。齊亞諾最後的背叛,與其說是有著正義和天命的想法,還不如說是心理壓力過大的結果。齊亞諾就想,與其這樣蠅營狗苟地活著,不如幹脆賭上一把。齊亞諾有一句話寫得非常好:元首的瘋狂已成為他的門徒們所信仰的一種宗教。似乎都是這樣,希特勒是這樣,墨索裏尼是這樣,薩達姆、拉登也是這樣。

齊亞諾還是有相當人情味的,他的保姆逝世,齊亞諾心中尤其感傷,他寫道:愛米利亞今晚去世,我的另一部分青春也隨她一起逝去。也許世上不曾有人在我身上花費過如此親切而持久的溫情。在她眼中,我從未長大成人———成年、青年、少年都一樣。她總是以我童年時對我的那種關懷照料我。她慷慨、誠懇、忠厚之至。繼我父親和瑪麗亞逝世以後,今天在我的一生中使我最感悲傷。

齊亞諾還是一介書生嗬!想起一則定義———什麼叫知識分子(書生),就是喜歡記日記,愛寫作,崇拜大海;什麼叫藝術家,就是能歌善舞會模仿會撒不傷害人的謊。

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哪裏鬥得過魔鬼呢!

飲食大勢藏玄機

飲食大勢與天下大勢一樣,也是暗藏玄機的。中國的菜肴這幾年呈現出區域性的流行,也是暗合著某種規律。

粵菜就像一夜暴發的淘金者。所以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以“海上鮮”為標誌的粵菜風行天下。粵菜主要以高檔位的海鮮、魚翅、龍蝦等為主,同時借鑒了西洋飲食一些烹飪手法。因為90年代初整個社會比較浮躁,人也是剛從饑餓的年代過來,口腹之欲如籠中之獸。所以請客,越窮就越揮霍,就越請高檔的,粵菜風行也就是這個道理。

川菜就是市井的平民。90年代中期,川菜開始在全國悄悄擴張,諸如譚魚頭等火鍋店,在全國也聲名大躁。這時候中國普通市民收入相對增加,有了一點餘錢,也渴望能進館子吃飯。相對而言,川菜價格低廉,人情味較重,比較符合大眾的消費。與此同時,湘菜似乎也有著振興的趨勢,在全國也紛紛擴張。合肥當時就有著湘菜的“毛家菜館”等。

現在流行現代觀念,做人,也流行斯文儒雅的“雅皮”,無疑,江浙菜就是這樣的“雅皮”。江浙菜原來就曾風靡一時,解放前曾經叫“官菜”,因為蔣介石等一大批國民黨要員都是江浙人。江浙菜的風格比較清淡,精細,犖素搭配,兼容並蓄,不偏激,既有海味,也有山珍。江浙菜給人的感覺就是斯文而親切,家常而平和。而且興起的江浙菜還帶有濃烈的現代經營方式,集約化,規模龐大,服務周到,場麵上也不輸於人。所以一時間江浙菜在全國範圍內迅猛走紅。同時興起的,還有閩菜與潮州菜。江浙菜、滬幫菜、閩菜和潮州菜在味道上也顯得比較清淡,口味適中,理性平和,營養均衡,也比較符合現代人生活的特點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