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智慧篇(1)(3 / 3)

年輕人說:“錢我不要,我不是為錢而為你說話的,是路見不平才幫助你的。”

兩老庚急了,一齊求他收下這錢。年輕人見他倆情真意切,便對葉虎敏說:“錢我一文也不要,如果真心要酬謝我,就把你手上這枚戒指送給我做個紀念。”

葉虎敏猶豫了,說:“這枚戒指是我結婚的紀念品,那天我妻子將戒指戴上我手指時說:‘這戒指標誌著我倆的真誠、和諧、相親相愛。今後無論發生什麼事,也不能將戒指轉送他人。如果將這戒指送給別人,就說明你對我有異心。”’他求年輕人將50貫錢拿去自己去買一枚戒指。

年輕人聽了很生氣,往前走了。衛忠誠見年輕人生氣,心裏很不好受,就勸葉虎敏將戒指贈給年輕人。葉虎敏始終不肯答應。最後衛忠誠也生氣了,說:“老庚,今天若沒有這年輕人,我衛忠誠想活生生地回家是不可能的。我為你結婚借錢險些把命丟了,你連一隻戒指也舍不得出,這還像生死之交的老庚嗎?至於同年嫂那裏我自去求情,這裏有五十貫錢,明日我倆進城找到原金器鋪按原樣式和重量打一個相賠。我相信同年嫂是個深明大義的人,絕不會生氣的。”葉虎敏無法,隻好同意了。兩人追上年輕人將戒指送給他。衛忠誠、葉虎敏先同去衛家報平安,下午又同到葉家。

來到葉虎敏家,見過葉妻,衛忠誠就將今天所發生的事眉飛色舞地講述了一遍,講到將戒指贈送那年輕人以示酬謝時,葉妻就哭了,說葉虎敏違背了結婚時的誓言,堅持要割斷夫妻關係。衛忠誠好勸歹勸都沒有用,葉虎敏無奈雙膝跪在妻前苦苦相求。客家女見其真情顯露就雙手將丈夫扶起來,答應夫妻恩愛如前,並從手上取下戒指交給葉虎敏說:“剛才的年輕人就是我,為救同庚哥女扮男裝,虧你們一點也看不出。”衛忠誠、葉虎敏一聽,都誇讚客家女膽大心細,聰明善辯。

講述人:羅長庚,大學文化,時年32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52年4月。

流傳地區:茶陵。

長工接先生

清鹹豐年間,茶州下廿一都有兩個飽學秀才,是郎舅關係,一個叫陳伯柏,一個叫尹下清,都為人憨厚,很是古板,不能靈活運用儒家禮教,每做一事總愛搬儒家禮教,往往受辱。這年經人介紹,他倆同時受聘於攸縣城南門尹柬家教館。二月花椒日,尹柬命長工前來接先生上館。

長工挑了兩位先生的行李和先生一齊上路。走了一裏路程,長工感覺行李過重,不能跟隨先生走“四方步”,便加快腳步走在先生前麵去了。走有兩裏路左右,尹下清認為長工隻有尾隨他們後麵,才符合禮節,否則便是違禮,雖口中不說,心裏實是氣憤。陳伯柏深知內弟的心思,便開口對長工說:“你挑了這麼重的行李夠辛苦了,我們何不在這桃花盛開的樹下歇一歇腳。”長工聽說,也覺得擔子沉甸,實在有點累,便應道:“要得,就在此歇一會兒吧!”長工剛放下擔子,陳伯柏又對長工說:“值此春光如畫之時,我們不如聯詩對句。”長工笑嘻嘻地說:“逢興而作戲,聯句又有何妨,可是您是讀書人,知書識禮,而我是個農民,是個粗人,說話粗魯、俗氣,不對處請別見怪。”陳伯柏便說:“二月桃花迎東風。”長工隨即道:“長工挑擔接長工。”尹下清在一旁聽長工竟將他們郎舅比作長工,很是氣憤,麵色變成豬肝色,兩眼鼓鼓地說:“走!”便揚長而去。陳伯柏見狀,心恨內弟不能忍一時之氣,而又受其辱。陳伯柏本想通過與長工聯句,使長工明白儒家禮教,你來接先生就應該緊隨先生之後,可被他攪渾了。因此,也憋了一肚子氣,走進東家屋裏,肚裏還是氣鼓鼓的。不久東家請他們上席喝酒。主人說:“一路同行,三世緣分。所以,我請接你們的長工作陪。”三人坐定,主人執杯先向兩位先生敬酒,後向長工敬酒。這時尹下清得意揚揚,說道:“提壺的酒分高下。”長工一聽,知是針對他來的,就想氣氣他,隨即道:“論起身價一般同。”尹下清聽後,越覺其氣難忍,便吟了一首古詩:“天子重英雄,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長工聽後,也不示弱地接著說:“天子重英豪,世上種田高。三日無飯吃,文章有屁用。”陳伯柏很不痛快,心裏責怪尹下清“多事”。東家尹柬打圓場說:“三人都是左右友,同行同桌情誼厚,多飲幾杯淡薄酒,何必計較左中右。”說畢,又殷勤地斟酒敬酒,勸菜夾菜,席上的氣氛逐漸緩和。飯剛吃完,長工打來了洗臉水請先生洗臉,然後慢條斯理地說:“識文斷字,總是先生好。”陳伯柏忙接茬說道:“栽菜種穀,終歸農民強。”

講述人:尹勤茂,抗大畢業,時年76年。現已故。

搜集時間:1986年3月。

流傳地區:茶陵虎踞及攸縣菜花坪等地。

哥哥為弟弟討工錢

從前,茶陵縣鹹豐灣有一個財主,為人非常小氣,無論做什麼事總想占別人的便宜,就是請長工和零工也不願意給工錢。所以很多的窮人情願餓死溝壑,也不願意幫他做事。他自己也甚感頭痛。

有一年,他出高價請了個長工,當麵議定:長工做事不能偷懶,事事都要認真做好,如果有一件事做不好,就扣除一年總工錢的三分之一;一年有三件事做不出來,整年工資全部扣除;件件事都做得很好,工錢分文不拖欠。長工點頭讚同,並立約為據。

光陰似箭,不知不覺秋去冬來,到臘月廿四日,長工要下工回家過年,便找東家要工錢。東家說:“今天是最後一天,你應該把今天的事做完方能走。”長工說:“這寒冬臘月的,沒什麼事做了。”東家說:“你看今天天氣多好,你幫我將壇罐洗淨,曬幹,將大壇子放到小壇子裏麵去。”因長工無法將大壇子裝進小壇子裏,財主便扣他三分之一的工錢。接著,東家又對長工說:“趁天晴,你快將我的房屋搬到外麵去曬曬太陽。”長工當然沒有辦法,又被扣除了全年工錢的三分之一。到傍晚,長工要他結賬,領錢買年貨。東家又說:“莫著急,你今天還要替我做件事,請你想辦法稱一下,看我的腦袋有多重”。長工無法,隻得哭哭啼啼地回到家裏。他哥哥一見,就問他為什麼哭,長工便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哥哥聽了後,勸弟弟不要哭,說明年我替你把工錢討回來。

開春後,橘樹開滿了白花,正是鬧春耕時節。可是財主家卻冷冷清清,沒有人來替他做事。

哥哥來到財主家,對財主說:“今年我為你家做事,但要我弟弟的雙倍工錢。”財主聽後心中暗喜,滿口應承。當日找人言明並立下字據:一年中如有三件事做不出,全年工錢扣除;事事做好了,工錢加倍發。合同一簽訂,便上工了。

到收工結賬日,財主問長工:“你曉得我的腦袋有幾斤?”長工說:“五斤四兩。”財主說:“我的腦袋怎麼隻有五斤四兩,你說錯了。”長工便拿來刀和秤,說:“你不信,把你的腦袋砍下來稱。”財主無奈便說:“你說得對,算你贏了。”接著財主要長工將大壇子裝在小壇子內。長工答應後,“呼”地一聲,便將大壇子打碎了。財主說:“你打爛了壇子要賠。”長工說:“不打爛怎能裝進小壇內,你裝給我看。”財主說:“好,好,算你贏了。”財主對長工說:“你把我的房屋搬到外麵去曬曬太陽。”長工立馬答應,便手提鋤頭爬上房屋嘩嘩地將瓦全部掃下來。財主說:“你把房屋搞爛,是不是發癲呀!”長工說:“不把瓦拿下來怎麼曬屋呢?不然你先曬給我看。”財主心痛地說:“算了,算了,算你贏了。”於是,加倍地將工錢發給他,讓他回去了。

哥哥回到家後,將一半工錢交給弟弟,說:“對這種吝嗇鬼,就不能心慈手軟。”

講述人:尹冬苟,農民,小學文化,是時58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82年4月。

流傳地區:虎踞。

三老庚

從前,有三個同年不同姓的男孩,隻因家道貧窮,自小便做牛倌,雖然各被一家所雇請,但經常一起在山上喂牛,便混得很熟,結為老庚。三老庚同出、同歸、同砍柴,有時肚子餓了也偷挖紅薯充饑。有個財主的兒子經常欺侮他們,動口便罵他們是偷薯賊。三老庚忍無可忍,便商量著要整治他。一天,三老庚偷挖財主家的芋頭在山上煮著吃。正當三老庚準備吃芋頭時,財主家兒子牽著兩條牛來了。看見三老庚煮了毛芋,便牽牛衝上去,將煮芋頭的鼎鍋踏翻了。三人便抓住他狠揍了一頓,然後坐下來用茅杆當筷子夾芋吃。雖然鼎鍋被牛踩破了,湯水全部漏掉了,但他們吃得津津有味。

隨著時間的推移,三老庚已長成大人,走向了各自生活的道路。甲老庚跟他父親學武藝,臂力勝人,武藝超群,投軍後當上了將軍。乙老庚勤勞節儉,四處做生意,生活富裕。丙老庚作田種地,躬耕不輟,家道雖不殷實,但粥飯能飽。

這年乙老庚來到甲老庚的駐地做生意,便探望了甲老庚。甲見乙遠隔千裏前來看望自己,喜悅的心情難於言表,特邀請大小將官陪乙老庚喝酒。酒過數巡,乙感慨地對甲說:“老庚,想當年,在牛魔寨造反,茅將軍殺芋將軍,你我一槍一個,連槍兩個,逼走了湯太保,趕走了牛魔王,那時候名揚四海,是多威風呀!”甲老庚聽後接言說:“那時候你我是威風。老庚,舊事不可重提呀!”可是他的部下聽當年他們“牛魔寨造反”就是英雄,所以對他們更加敬重。甲也因為乙的到來為他臉上增了光,所以特別熱情,留乙長住兩個月。當乙離甲轉回家時,甲及所屬部下,紛紛籌禮饋送給乙。

乙回到家後,丙老庚聽說乙看望甲得了許多財資,便來到乙老庚家,詢問甲老庚做了將軍後的為人情況。乙老庚如實將甲老庚的實況相告。丙又問:見麵後講了些什麼事情。乙又說:“我們無話不談,連我們小時候看牛偷芋頭吃的事都講了。”丙為人憨厚、直爽,說話不轉彎。為了探望久別故友,也想謀求點財資充實家用,於是也走到甲老庚部隊的駐地。甲見丙老庚來到,心裏很是高興,真是久別逢知己,他鄉遇故知,相待丙跟乙無二,也邀請大小將官相陪喝酒。酒席上,丙也對甲講起看牛的事,說:“你還記得我們三老庚小時在山上看牛,偷芋頭吃,剛把芋頭煮熟,李家小少爺牽來兩頭牛把鼎鍋也踩破了。我們三老庚忙拆斷茅管夾芋吃……”甲不等丙老庚說完,便大發脾氣,認為丙老庚不是真心來看望,而是故意來倒他的醜。酒席不歡而散。不久,甲將丙老庚驅出軍營,丙老庚對甲老庚懷恨在心。

乙老庚聽說丙老庚從甲處回家,來到丙家詢問為何不在老庚處多住幾天。丙便將原委一一道出。乙聽丙老庚說完,便說:“你說話太莽撞,這些事怎麼能實話直說,不轉一點彎呢?”“不是你說可以無話不說嗎?”丙很不服氣地說。

從此,丙對乙也疏遠了。

乙是個性情中人,想起當初三人情同手足,如今僅為幾句不中聽的話而傷了和氣,甚感遺憾,便總想找個機會一起重聚,以釋前嫌。一天,甲回家探親祭祖,並邀請乙丙兩老庚相聚晤談。丙拒不赴約。乙為了消除隔閡,又恭請甲丙來家相聚,而丙仍不理不睬,以至三老庚終無和好、重聚之日。

講述人:尹運仔,文盲,農民,時年63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89年3月。

流傳地區:虎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