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書的寫作初衷(2 / 3)

韓宛棠無疑是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她有著高貴的血統,優越的家世,美麗的外表,聰穎的品性,但她同時也背負著國仇家恨,背負著一重重的枷鎖和無奈。

我說過,第一卷就像一個引子,它交代了韓宛棠性格成熟下來的整個曆程,也奠定了整個故事的基礎與發展趨勢。從一開始,她在韓府的深宅大院裏就深深感到作為女子的不公,而幼年時母親的離奇早逝更讓她明白一個道理:在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命運並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這個開端,源於一個電影《沉默的羔羊》。電影中的女主角幼年是一個孤兒,被寄養在遠房親戚的牧場裏。每天晚上她都會聽到羔羊被屠殺時淒厲的哀嚎,這聲音讓她害怕,讓她想到她自己,她正像這些羔羊一樣被命運的劊子手無情的屠殺,卻毫無反擊之力。終於有一天,她鼓起勇氣,偷偷把羊圈打開,想把它們都放出去,那是那些羊都沒有動,沒有一個敢出去,隻是沉默地望著她。她終於明白,這些羊早已適應了羊圈裏的一切,早已放棄了反抗,順天應命。於是,她跑了,從此走向一條自強求變的路,她害怕有一天自己也會變成那些沉默的羔羊。

韓宛棠也一樣,她害怕自己像她母親一樣成為利益鬥爭的犧牲品,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她渴望改變這一切,渴望衝破重重枷鎖,渴望掌握自己的命運。在不知不覺中,這種渴望左右著她的一言一行,她的性格開始轉變,變得倔強而隱忍,溫柔而堅強。但她畢竟隻是一個養在深閨的少女,這種渴望難以付諸行動,也是在不知不覺中,她變成了沉默的羔羊。

直到有一天,一個叫謝風的黑衣少年的出現,完全打破了這一切,改變了她的一生。她從未見過那樣灑脫不羈的人,他就像風一樣自由,像陽光一樣激情,完全不理會紅塵羈絆、世俗桎梏。他的出現,猶如一道曙光照進了她的生命,讓她看到,原來人可以這樣活。她盼望這個人能幫助她打開那個困住她的羊圈,讓她逃出生天。終於,她逃了出來,投入謝風的懷抱,卻發現,原來謝風並不是風一樣自由的謝風,而是同她一樣被命運困住的陳友諒;原來外麵的世界也並不是自由的故土,而是一個更大更殘酷的樊籠。

那一瞬間,她茫然、困惑,甚至絕望。她開始重新思考生命,思考人生,思考存活的意義,伴隨著這種思考,第二卷就這樣波瀾不驚的展開。究竟她能否掌握自己的命運,能否看透人生的意義,我以後會慢慢講來。

說到陳友諒,我必須要仔細講解一下這個人物,這個人物是我用將近一年的時間來思考、揣摩的人。陳友諒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類似人格分裂。他一方麵渴望自由,一方麵又覺得自由隻能由權利來獲得,所以用深深為自由的願望所禁錮,終身都不得自由。當然,這也和他少年時的經曆有關。

有一個男性朋友曾告訴我,每一個男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有一個模仿和崇拜的對象,而這個對象多是自己的父親。陳友諒的可悲在於,他的父親並不是一個好對象。他的父親暴虐、無德、冷漠,讓他的童年充滿了哭喊與傷痕。

唯一慶幸的是,他有一個哥哥,一個近乎完美的哥哥,長兄如父,他從小就崇拜這個哥哥,渴望成為哥哥那樣的人。但隨著歲月的變更,隨著他慢慢長大,他逐漸發現在一個人的影子下生存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於是,他開始追尋自己,追尋一條自己的路,雖然,無論走到哪裏,他都有意無意的在模仿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