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鼓如飆動地來——新一屆黃陵縣委、縣政府帶領龍鄉兒女實現跨越發展紀實(3 / 3)

作為全市新農村建設的試點——上官村,縣鄉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縣委書記曹明周經常到點上了解情況,幫助分析解決問題。鎮黨委、村支部製訂了詳細的規劃。首先從新村建設入手,組織村民先後實施了人畜飲水改造、村莊巷道硬化、村莊綠化、給排水改造和清理土堆、糞堆、柴堆,改圈、改廁、改灶,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話、通閉路電視等工程,利用公路優勢,沿路邊街修建了門店,栽植了風景樹,為建設商貿集散地打下了基礎。不經意地走進農家,院落整潔幹淨,園中蔬菜瓜果新鮮碧綠,村美人富的上官村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農村建設的活力。

像上官村這樣的新農村,在黃陵縣還有許多。黃陵縣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攬農村工作全局。

2007年3月,在縣第十四屆人代會上,政府縣長呼世傑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任務——按照“穩糧強果促牧,發展特色農業”的思路,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和諧。

為了把黃陵的廣大農村早日建設成社會主義新農村,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首先在示範帶動上做文章,按照“提高試點村、建設重點村、扶持貧困村、全麵整治一般村”的思路,加快了村鎮建設規劃的編製工作,抓試點村、重點村以巷道硬化綠化、文化廣場建設和“三清五改”為重點的新農村綜合建設項目,通過試點示範、典型引導,提升了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水平。

店頭鎮曹家峪行政村,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是發展畜牧業的好地方,曹家峪的柳條編織曾經遠近聞名。70年代至90年代,曾先後有近20個煤礦在曹家峪周邊區域從事露天和山洞式開采,帶動了村上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曹家峪也實現了從溝內搬遷到溝口平地上的第一次轉變,漸漸發展為店頭鎮的首富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煤炭開采造成的地質環境問題逐漸顯露出來,致使曹家峪村及周圍地下巷道縱橫交叉,形成多處采空區和大麵積剝離坑,大片土地遭到破壞,村民房屋裂縫,村民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了威脅。2002年,針對村上存在的地質災害,縣上提出了“進行地質災害治理,恢複土地麵積,構建生態和諧曹家峪”的總體要求。2003年開始對災害區域分四個區進行分步治理。2007年在恢複耕地300餘畝的基礎上,縣、鎮、村共同努力開始建設新村。聘請陝西省水利勘測研究院的專家進行村莊整體規劃,設計的新村以一條38米寬的村莊主巷道為中心,東西對稱布局,兩邊從南到北走向各四排,共118戶,並配套有餐廳、超市、黨員活動室、休閑廣場及人工湖等,總投資1800萬元,總建築麵積19.8萬餘平方米。在新村規劃的基礎上,又聘請陝西省城市建設研究院設計了A、B、C三種示範戶型,供群眾選擇修建。目前已建成10套樣板房,餐廳、超市和村委會大樓等也正在修建之中。隨著各項工程的實施,曹家峪新村將矗立在一片平坦的原野上,為世人所矚目。它不僅是地質災害治理的成功範例,更成為黃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麵旗幟,該村也是縣長呼世傑包抓的點,為了該村的發展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根本任務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圍繞這個目標,縣委、縣政府把農村產業開發放在重要位置,按照“穩糧強果促牧,發展特色農業”的思路,切實加強了農業產業體係建設。

黃陵縣共轄6鎮4鄉和一個街道辦事處,191個行政村,農業人口7.3897萬人,總耕地麵積34萬畝。現有蘋果15萬畝,其中掛果麵積12萬畝,蘋果生產主要集中在塬區7個鄉鎮142個行政村,共有人口6.3萬餘人,占全縣農業總人口的73.2%。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緊緊依托蘋果資源優勢,提出了“十一五”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縣蘋果麵積發展到18萬畝,農業人均蘋果麵積2畝以上,掛果麵積15萬畝,產量20萬噸,平均單產1300公斤,實現總收入3.2億元、優果率80%、商品率90%以上、農民人均果業收入4000元、果業純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達到70%、果區人均果業收入5080元的目標,果品氣調冷藏能力達到5萬噸,實現鮮果直接或間接出口2萬噸,蘋果商品化處理和深加工實現零的突破,把15萬畝掛果園建成全國和全省的綠色食品蘋果生產示範基地和出口基地。

為了實現果業富民這個目標,黃陵縣根據全縣優生區土地資源的情況,結合川道產業開發,以消除塬區花茬空地為重點,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以每年1萬畝的遞增速度新建果園,計劃用3年時間,把全縣果園麵積增加到18萬畝。同時,在加強新優品種、品係的引進和推廣上下功夫,建立新優品種試驗示範果園和縣內繁育苗圃,形成推廣栽培一代、引進試驗一代的新優品種引種機製,調整品種格局,從品種上占領果業發展的製高點,保證生產發展和品種更新需求。加大建沼養畜的工作力度,實現萬口沼氣池的建設目標,走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夯實果業發展的基礎。在技術上,黃陵縣繼續普及推廣“四大”技術,使各項技術措施實施到位率達到90%以上。加強新優技術的引進、試驗和示範,立足現狀,分類建立和完善無公害生產、綠色食品生產、有機食品生產管理體係,製定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蘋果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等地方標準,使全縣蘋果標準化生產從建園、苗木選購、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方麵都能遵循標準化生產和規範化管理。進一步創新工作機製,尋求示範園建設的突破口,加大資金投入和工作力度,提高省、市、縣三級示範園建設水平,努力把“五線九區”雙萬畝綠色標準化生產示範園區建設成“一流樹形、一流管理、一流效益”的示範樣板,穩步推進生產水平的提升。2007年上半年,全縣新建省級示範園12個1540畝,總麵積達到1964畝;新建市級示範園10個1000多畝;建成沼氣池4413口,新栽果樹4786畝,蘋果產業已成為塬區群眾致富增收的支柱產業。

黃陵縣川塬並舉,塬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以蘋果為主的優勢產業,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可是,川道地區情況複雜,雖然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努力,仍然沒有形成較強的支柱產業,出現了川塬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支持川道地區群眾建立優質高效的支柱產業,促進全縣農村經濟協調快速發展,黃陵縣出台了《關於加強川道地區產業開發的意見》《黃陵縣川道地區產業開發實施方案》等文件,確定了以全麵建設現代農業為目標,以沮河川道開發為重點,以城鎮礦區為依托,以發展果業、棚栽業、畜牧業、傳統特色產業為突破口,實施“十村示範、百村推進”工程,帶動生態旅遊、勞務經濟發展,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川道地區新農村建設步伐的指導思想;堅持“群眾主體、政府引導、扶持重點、實事辦好”的原則和“因地製宜、做強特色、一區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縣長呼世傑親自任川道地區產業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農業、財政、水利、銀行等相關部門積極參與,通力協作,積極引導扶持發展特色種養、三產服務和設施農業,不斷拓寬川道地區農民增收的新途徑和新領域。

2007年,黃陵縣確定了10個示範點,縣財政列支500萬元作為川道產業開發專項資金,用於新建果園、農機具購置、棚栽業的發展、畜牧標準化圈舍建設的補貼和水電路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縣上領導多次深入到田間地頭,檢查指導川道產業開發工作;各涉農部門采取組織技術力量駐村蹲點搞規劃、定方案,廣泛開展送政策、送籽種、送技術等活動;水利、交通等部門加大了對川道地區水、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良好的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川道地區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到目前,川道產業開發已完成投資320萬元,新建日光溫室食用菌棚5座,弓棚1300個,改造提升養殖戶10戶,落實紅薯麵積1200畝、水稻麵積2200畝、地膜玉米2.3萬畝,蘑菇菌棒由原來的5000袋發展到15000袋,形成了以下翟莊村為中心的西小瓜帶,以安溝村為中心的種植紅薯村,以店頭鎮為中心的肉蛋禽養殖區,以雙龍鎮、腰坪鄉為主的玉米、水稻種植帶,一村一品成為川道地區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尾聲

東風勁吹征途遠,萬馬奔騰戰猶酣。放眼黃陵縣2279平方公裏土地,從煤炭為主的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到民族聖地旅遊前景的超前開發;從綠色原野上引領農民快速走向致富之路的果業、大棚、養殖,到寬房亮廈摩托車現代家電一應俱全的新農村建設;從車水馬龍具有現代化格局的城市,到漂亮美觀的現代化新農村;從機關單位幹部職工自信實幹的精神麵貌,到廣大農村致力於產業開發的農民喜上眉梢的樂觀與自豪;從經濟的騰飛到科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一個和諧、生態、富裕的新黃陵一定會崛起在世人麵前,13萬龍鄉兒女一定能早日鑄造民族聖地的新輝煌!

選自2007年9月20日《延安日報》

作者簡介:

張春生,生於1954年,黃陵太賢人。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主要有散文集《歲月有痕》《延安你好》《聖地科技之星》等。現任《延安日報》社總編、延安作家協會副主席。

王春梅,女,1963年生,陝西省延川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程度,先後在延川縣農機局、黨史辦工作,1992年調入黃陵縣委通訊組從事新聞工作,現任黃陵縣委外宣辦、政府新聞辦主任。在從事新聞工作10多年間,采寫的新聞稿件和拍攝的新聞圖片多次獲省市好新聞獎。

孫文珍,女,漢族,生於1968年,陝西洛川縣人。延安大學中文係畢業,文學學士。現任《延安日報》社政教文化部主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延安市青年聯合會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