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鼓如飆動地來——新一屆黃陵縣委、縣政府帶領龍鄉兒女實現跨越發展紀實(2 / 3)

縣委、縣政府高標準嚴要求,縣級領導更是心係煤礦企業,情係礦工安危。縣委書記曹明周多次深入自己所聯係的金龍煤炭有限公司,向生產一線礦工了解安全生產情況,幫助企業理清發展思路,帶頭落實安全責任;縣委副書記、縣長呼世傑經常深入煤礦企業搞調研,解決煤礦出現的新問題;縣委副書記劉正,縣人大主任孫旭,政協主席王喜蓮,縣委常委、副縣長薑文華、薑潤虎,縣委常委、武裝部政委王鳳平,縣委常委、紀檢委書記高育民,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曦,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高宏軍,縣委常委賀忠乾,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聶濤生,縣人大副主任賈永錄、竇建民、馮有國、盧繼康,副縣長趙和平、馬存平、令秀蓮、張栓林、白建平,政協副主席劉國德、武建忠、趙建忠、劉清源等縣級領導親自包抓項目,多次深入煤礦,協助有關部門,及時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使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目前,年度計劃投資654萬元的煤礦瓦斯監控係統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23萬元;計劃投資1.3億元的煤礦雙回路建設項目,截止6月底,已累計完成投資4070萬元,占年計劃的103.15%;年計劃投資270萬元的煤台儲煤場技改工程已提前竣工,累計完成投資220萬元;總投資1580萬元的金龍煤炭有限責任公司三號井建設已完成投資1306.9萬元。目前“三通一平”、礦井手續辦理、電源引入、機械設備等基本完成、到位。根據工程進度執行情況,三號井斜井掘進可在9月份完成,年底有望實現聯合試運車。

建莊井田的開發是全縣重點工程項目之一。為了搞好這項全縣幹部群眾矚目的大工程,縣上領導多次帶領煤炭局人員深入建北、建新煤礦建設一線,調查了解、協調解決工程進展中存在的各類問題。目前,建北煤礦累計完成投資2.37億元,礦井累計掘進1834米,2007年上半年進巷1429米,完成投資9789餘萬元,占年度計劃的43%;建新煤礦累計完成投資1.5億元,礦井累計掘進760米,2007年上半年進巷560米,完成投資4410萬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23%。此外,煤炭儲運有限責任公司芋園儲煤場地箱式暗道改造工程於2007年4月份動工修建以來,截至6月30日已完成所有土建工程及設備安裝,目前正在調試階段。

為加快煤炭產品的深度開發,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2007年上半年,縣上主要領導率煤炭局及其他部門先後多次同陝西黃河礦業集團公司協商、座談,並達成了開發黃陵煤能轉化項目意向,擬在黃陵新建一個120萬噸焦化廠和一個10萬噸甲醇廠,該協議已於4月份召開的第十一屆東西部貿易洽談會上簽訂,協議金額達8億元。

古老的黃陵大地上,在千裏煤海,看似風平浪靜的地方,隨著礦產資源的整合、大中型煤礦的建設、煤能化工的轉化,正在悄悄地發生著一場向礦藏要效益、求質量的革命!

建設特色旅遊城市,彰顯民族聖地魅力

“橋山南下沮河過,古柏蒼蒼枕碧波。華胥夢還冠服盛,赤龍飛去鼎爐多。九天仙侶朝金闕,萬代子孫響王珂。帝德不同天地老,卻看山海變桑禾。”

曆代文人墨客駐留橋山,或吟詩作賦,或題墨留痕,無不讚頌播撒華夏文明種子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作為一個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曆史文化的地方,黃陵具有豐厚的人文曆史資源。據統計,縣境內有各級各類文物古跡272處,名山、名樹、名水、名泉等自然景觀百餘處。1993年,黃陵縣城被定為省級曆史文化名城,黃帝陵風景名勝區是集“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旅遊景區、中國黃帝祭祀文化之鄉、國家級5A景區”等6個國字招牌於一身的享譽海內外的民族聖地。

黃帝陵陵區總麵積566.7公頃,生長柏樹8萬餘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萬餘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群,是黃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綠島奇觀,是國務院公布的古墓葬第1號,號稱“天下第一陵”。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億萬炎黃子孫的崇敬與祭奠,已成為凝聚民族情感、振奮民族精神、激勵愛國熱情、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精神紐帶,深深地牽引著海內外華夏兒女的情愫,吸引著數以萬計的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匆匆腳步。

軒轅廟內“黃帝手植柏”號稱世界柏樹之父;漢武帝掛甲柏和橋山之巔的兩株龍角柏堪稱“世界柏樹之奇”;黃陵石刻精工細鐫,技藝高超;宋代雙龍千佛洞石雕和黃帝陵廟陳列的曆代帝王“禦製祝文”石碑,均為稀世珍品,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為後人研究中國古代史和中華民族融合史提供了寶貴的依據。除此之外,反映黃陵四季風光的橋山夜月、沮水秋風、南穀黃花、北岩淨石、龍灣曉霧、鳳嶺春煙、漢武仙台、黃陵古柏等八景獨具特色。位於縣境西部的陝甘交界子午嶺風光秀麗,林海茫茫,流水潺潺,一年四季鳥語花香,成為黃陵的綠色寶庫,與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修築的萬裏長城齊名的浩大軍事工程,素有“古代高速公路”之稱的“秦直道”穿境而過,具有極為廣闊的開發前景。清明公祭、重陽節民祭軒轅黃帝活動及“五一”“十一”黃金周時期,都是黃帝陵旅遊最繁華的日子,縣委、縣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各部門全力配合,積極策劃以弘揚黃帝文化為主題的旅遊促銷和文化活動,發揮節會效應、名人效應和強勢媒體效應,鞏固發展國內市場,努力開拓海外市場,打造中國黃帝祭祀文化之鄉“金名片”。2006年,全年景點旅遊人數達到48萬人次,景點收入突破37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達到2.96億元。2007年上半年,黃帝陵景區共接待遊客24.9萬人次,景區綜合收入190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2%和9.4%,其中“五一”黃金周接待遊客4.5萬人,景點收入380萬元。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提出了加快旅遊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到2010年,全縣景點接待遊客達到75萬人次,景點收入60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突破5億元,力爭通過3至5年的努力,把黃陵建設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之地、曆史文化名城、祭祀文化之鄉和全省旅遊經濟強縣。圍繞發展現代旅遊業,該縣提出了“依陵廟、抓配套、樹品牌、拓市場”的工作思路,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文化帶動的開發機製,打造精品景區、樹立知名品牌、提升帶動能力,著力營造大氛圍,打造大品牌,開發大旅遊,建設大市場,構築大產業,實現大發展。

為了充分發揮黃帝陵這一獨特的人文資源優勢,把民族聖地建設得更加古樸典雅,莊嚴肅穆,他們堅持高起點、大手筆、大投入,在黃帝陵整修一期、二期工程相繼完工之後,以創建國家級5A級景區為契機,把景區內部管理、景區配套設施建設、人才隊伍建設、黃帝陵古柏防火牆、遊步道工程和遊客服務中心建設等作為重點工作,各方協作,加大實施力度,推進了景區建設的步伐。縣委副書記劉正在包抓黃帝陵旅客服務中心建設項目時,會同主管領導協調解決農機廠、農機公司拆遷及住房搬遷問題,督促相關部門妥善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薑文華同時包抓黃帝陵防火牆建設、黃帝陵管理局綜合樓項目建設,多次組織召開協調會,解決項目建設與石山村、孟塬村相關用地等問題,並積極爭取中、省、市建設資金,多次組織專家及職能部門評審項目規劃方案安排工程施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有力地推動了黃帝陵景區的配套工程建設,目前古柏院碑廊、防火監控、古建築維修、彩繪工程即將完工,這些工程的建成,軒轅廟將實現東前院、古柏院和西前院三院貫通,整個院落東西對稱,更顯古樸、莊嚴。

在搞好黃帝陵景區旅遊開發的同時,黃陵縣著手建設黃帝功德壇、中華龍文化標誌城等項目的前期工作,積極開發萬安禪院、森林公園等新景點,大力發展以黃帝陵景區為圓心向周邊輻射的鄉村旅遊和農家樂,拓展旅遊規模,為大旅遊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城市因特色而更富魅力。黃帝陵景區恰在黃陵縣城,黃陵縣充分發揮黃帝陵獨特的旅遊文化資源,堅持“控製東區、改造舊城、建設西區”的原則,加快東、中、西三個城市組團建設,構建串珠型城市主框架,以體現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聖地的特色風貌。

黃陵縣城東區是黃帝陵景區保護區。在東區建設中,黃陵縣以營造神聖的景區氛圍為目標,對不符合黃帝陵景區規劃要求、影響黃帝陵廟整體風格的單位和居民建築逐步進行搬遷拆除,加快“中華龍文化標誌城”、黃帝功德壇等旅遊配套項目的建設,不斷擴大了景區規模,優化了景區環境。

在舊城改造中,黃陵縣力求舊城改造與黃帝陵景區神聖氛圍相適應,在建築風格上,突出體現深厚的黃帝文化底蘊,大力實施仿古改造,降低建築密度,體現陵在城中、城在山水之中、城陵相融的建築風格。在功能定位上,以服務景區、服務遊客為目標,圍繞“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六要素,加快特色旅遊紀念品一條街、特色小吃一條街、步行商購一條街、民間特色建築和民俗風貌遊覽一條街以及文化藝術中心建設,力爭把舊城建成集特色餐飲、購物、娛樂、休閑於一體的旅遊商業區,以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消費需求。

西區是黃陵城市建設的主攻方向。黃陵縣堅持基礎設施先行的原則,全麵完成軒轅大道、商業大街主幹路網建設,構築東西相連、新舊相接的城市路網體係。加快西區行政中心建設和學校醫院、文化體育、商住小區等基礎設施建設,拉大城市框架,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向西區集聚,推進縣城西移進程,力爭在短期內把西區建設成極具現代城市氣息的全縣政治文化中心。

為了改造城市大環境,去年啟動了街景改造,今年啟動了“四山”綠化、沮河治理工程,將用三年的時間使黃陵城區環境得到進一步的綠化,文化內涵更加深厚,與黃帝陵景區的環境更相適應。串珠型文明現代的旅遊城市——黃陵,將在龍鄉兒女的巧手描繪下,彰顯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實現新跨越

盛夏時節,陣雨初歇,山青水碧,一派欣欣向榮之景象。來到黃陵縣隆坊鎮上官村,但見村容村貌整潔一新,寬闊筆直的街道,整齊繁茂的風景樹,嶄新劃一的商用門麵房,連片成排的村民院落文化圍牆,處處都顯示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前景。

據村支書介紹,處在黃(黃陵)——張(張村驛)公路與黃(黃陵)——直(直羅)公路交界處的上官村,過去也是一個窮村子。近幾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該村緊緊抓住新農村建設、縣委書記掛點、縣委辦包建的良好機遇,加大主導產業的開發力度,努力改善人居環境,為全村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全村100多戶村民家家都達到了“一園一圈一窖一棚一沼”的標準,建成標準化蘋果生產基地600畝。2006年蘋果產量達到152萬斤,產值217萬元。在蘋果產業發展的同時,村黨支部按照“政府引導、融合外資、發展企業、外聯農戶”的思路,發揮牽頭引領作用,引進了一個集果品加工、營銷、服務於一體的“遠大果業股份公司”,企業為果農提供農資支持和生產服務,有效解決了果農生產技術含量低、發展資金不足、銷售渠道不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