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轉盤機槍的中國緣(2 / 2)

到解放戰爭時期,DP輕機槍在國、共雙方都仍有使用。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中湧現出許多使用DP機槍的“機槍聖手”。比如被劉伯承元帥譽為“蔣介石一個旅也換不來”的王克勤,就是一位老練的機槍手。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國內逐步從蘇聯購入包括輕武器在內的各種裝備,以統一誌願軍武器製式,減輕後勤供應壓力。誌願軍共接收DP係列輕機槍8148挺。DP機槍非常適應朝鮮戰場環境,在多塵、低溫環境下動作可靠,同時彈藥威力大,又與其他蘇式步、機槍彈藥通用,因而很受誌願軍戰士歡迎。由於該槍的供彈具是置於槍身上方的扁平彈盤,我軍戰士們形象地稱為“轉盤機槍”。特別是像在慘烈的上甘嶺戰役等陣地戰中,機槍、手榴彈、爆破筒是誌願軍戰士最為忠實的夥伴。如堅守上甘嶺北山7號陣地的一個班,在24小時的防禦戰鬥中,步槍手連射擊的機會都沒等到,隻用一挺DP-27發射700多發子彈,其他戰士配合投擲數百顆手榴彈,就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這挺機槍給敵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戰後美軍則給這挺令人頭疼的機槍一個綽號叫“留聲機”,因為彈盤外觀大小類似唱盤,發射時還會轉動。

在購入DP機槍的同時,國內仿製工作正緊鑼密鼓地如期開展。1953年9月生產定型,命名為“1953年式7.62毫米輕機槍”,到1957年停產。53式輕機槍仿製成功後,很快裝備全軍各部隊,成為排一級的火力支援武器,必要時還可以加強到班。53式輕機槍雖然具有動作可靠、火力猛等優點,但其質量較大、容彈量少、重新裝彈慢,更換速度不如同期輕機槍普遍采用的彈匣,其在槍上安裝不甚堅固,經不起磕碰。特別是它的上置彈盤式設計,使得全槍水平寬度較大,持槍出入工事不便,夜間行動時彈盤容易發出響聲而暴露目標。原則上,更適合陣地防禦,而非突擊行動,無法達到輕機槍必須能像步槍一樣可以臥姿、跪姿、立姿、行進間端槍或夾持等任何姿勢射擊。同時該槍全長達1.2米,超過捷克式和加拿大式輕機槍,對於國內戰上的平均身高而言太長,行進間射擊時不易控製槍身。

53式輕機槍作為國內最早生產的製式輕機槍,該槍的確在建國之初保衛新生政權的戰鬥中發揮過巨大作用,而且它的仿製成功結束了新中國不能自產輕機槍的曆史,鍛煉和培養出了一批專門技術人才,對以後國產機槍的設計和發展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