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末日挽歌——96式輕機槍(2 / 2)

由於在實戰中逐漸發現6.5毫米尖彈的侵徹力和殺傷力不足,日本開始生產一種7.7毫米的步、機槍彈,並且在“三八式”步槍和九六式“拐把子”的基礎上,於1939年,即昭和天皇十四年研發了九九年式7.7毫米步槍和九九年式7.7毫米輕機槍。九九年式7.7毫米輕機槍大體與“拐把子”相同,零件基本通用。

99式步槍和99式輕機槍主要用在太平洋戰場上,中國戰場上用得並不多,遠征軍在緬甸碰到的日軍56機械化師團就是使用的這種武器,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日軍的原型就是守衛鬆山的第56師團。

反映抗戰影視劇中的機槍考證

反映抗日戰爭常德會戰的電影《喋血孤城》中,雖然槍械所涉及的戲份不多,不過還是有些細節存在瑕疵。細節之一是被改成7.62毫米的布倫輕機槍。抗戰時期中國獲得不少7.7毫米和7.92毫米口徑“布倫”輕機槍,至常德會戰前共有1.8萬挺7.7毫米“布倫”交付中國。此槍出現在1943年的常德也說得通。但片中出現的型號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型號,使用7.62毫米56式步槍彈,彈夾、槍管明顯和原槍不同。捷克造ZB-26、“布倫”、FN BAR M193式、“啟拉利”和“麥德森”輕機槍是那個年代最常見的輕機槍,尤其有不少ZB-26和“布倫”保存至今;假使隻能找到新中國改造的“布倫”,把彈匣改回“布倫”的原始樣式,也並不困難。這個缺陷令人遺憾。細節之二是沒接水箱的馬克沁重機槍。二四式水冷式重機槍的一個關鍵部件就是外置水箱,用一根軟管和冷卻筒相連。這樣的設計便於導出水蒸氣,水箱還可以收集水蒸氣重新冷凝成水。這不但增加了水的循環利用率,還可以隱蔽水蒸氣,片中隻是草草擺上了機槍,缺水箱和附件。另外,二四式重機槍係仿製德國MG08馬克沁重機槍,槍口裝置設計複雜。在槍管助退器上有泄焰孔,前放置有一圓形的擋焰片,然後是喇叭筒狀的槍口消焰器。一般影片中發射的是空包彈,會產生巨大的槍焰。而片中槍煙全集中在槍口,似乎是改成使用7.62毫米53式步槍彈的馬克沁機槍。

在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該劇道具下了很大工夫,戰爭的各個階段應使用什麼裝備都做到了大體準確。比如得到英軍補給後,使用英式司登衝鋒槍和布倫式輕機槍;換裝美式裝備後,使用勃朗寧重機槍和布倫輕機槍;退到國內後又使用捷克式輕機槍和二四式重機槍。不同階段武器的變化非常符合曆史。

缺點是使用的捷克式輕機槍並不是當年的原裝槍,而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改裝的發射56式7.62毫米槍彈型號,這可以從槍上的56式衝鋒槍彈匣看出來。另外一個是輕機槍射擊了兩梭槍彈後,抓住槍管將一個日軍士兵砸倒,這個有悖常理。因為槍械連續射擊後,槍管的溫度非常高,用手直接抓肯定會被嚴重燙。

§§第四章 重獲新生——新中國成立後的步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