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脖子”由於全麵承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哈奇開斯”機槍的“衣缽”,因此在實戰使用中,也與“哈奇開斯”同病相憐,其發生概率最高的故障,就是進彈不良,包括卡彈、頂彈、輸彈不暢,抽殼、排殼動作不良以及斷殼等。這些問題的根源,主要是出自彈板供彈結構複雜與滯澀,彈板固彈不確實,槍彈位置保持不正確和彈板本身在戰鬥使用中造成的各種殘疵與缺陷。當然,需要用油壺不斷地塗油,確保不出故障。這種彈板供彈係統比起彈鏈供彈缺陷更多,並且這種重機槍無法由一名射手單獨射擊。不過它的優點是:采用了光學瞄準鏡,因此命中率高,握把可折疊,因此容易機動,使用了槍口消焰器,不影響射手觀察敵軍狀況。由於缺點明顯,以至於很多人提到92式重機槍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落後、笨重等。
“雞脖子”作為侵華日軍主要的製式重機槍,參加了日軍在華的各種戰役戰鬥,屠殺了無數中國軍民。主要配備到日軍大隊(相當於營級的作戰分隊),直接配屬到連以下分隊使用的情況並不多見。那時候,我軍若打了較大的仗,常可以繳獲到“雞脖子”,但是繳獲的槍彈則大部分是三八式6.5毫米槍彈,繳獲的7.7毫米槍彈及其彈板往往不是很多。但到了後來,繳獲的“雞脖子”與7.7毫米槍彈就逐漸多了起來,部隊使用的也就越發廣泛起來。我軍中凡是經常與日本侵略軍作戰的部隊,到了抗戰後期以至整個解放戰爭時期,營屬重機槍多以“雞脖子”為主。正是因為這樣,我軍可以遊刃有餘地造成日軍判斷上的錯覺,有效地打擊日本侵略者。例如,日軍獲得的“情報”中說,當麵的這支“八路軍”人數不詳,但看到隊伍中有馬克沁水壓重機槍時,日軍往往就可能作出這是“老八路”而不是“土八路”的判斷。再如,一次拔除敵據點的戰鬥,如果隻憑步槍或輕機槍打,據點裏的日偽軍可能會憑借工事負隅頑抗,倘若重機槍一響,戰鬥發展可能就會順利許多,這倒不一定是因為重機槍給敵人以多有效的壓製和殺傷,而主要是由於重機槍對敵人心理上的壓製和威懾可能會更大。可以想象,當那些日本鬼子聽到那熟悉的重機槍聲和射來的那些7.7毫米重機槍彈,是出自“八路軍”手中的原裝日產“雞脖子”的時候,恐怕要比聽到馬克沁的聲音和遭到馬克沁的打擊更為惱火。
在解放戰爭中,使用純“雞脖子”的解放軍分隊也不在少數。直到抗美援朝初期,誌願軍主力部隊中的日本“雞脖子”還不少。
建國以後,隨著我軍正規化建設的步伐,新一代的製式武器逐步取代了戰爭時期繳獲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