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不僅向中國提供了優惠的信用借款,還以大大低於當時國際市場的價格向中國提供武器軍火。據統計,截至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止,中國利用蘇聯信用借款所購買的飛機及主要軍火物資為:各類飛機904架,其中輕重轟炸機318架,坦克82輛,汽車1526輛,牽引車24輛,各類大炮1190門,輕重機關槍9720挺,步槍5萬支,步槍子彈16700多萬發,機槍子彈1700多萬發,炸彈31100顆,炮彈187萬多發,以及飛機發動機及全套備用零件,汽油等軍火物資。其中馬克沁-托卡列夫氣冷輕機槍向中國提供援助,前前後後,一共給了1400多挺。還包括DP-28機槍2600挺,主要裝備中央軍的蘇械師,其中台兒莊戰役中的27師就裝備有DP輕機槍,武漢會戰時就已經有全蘇械部隊,後來的遠征軍新五軍第200師也是全蘇械部隊,用的就是此種機槍。國民政府也撥給第八路軍120挺,在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又繳獲不少。步槍是莫辛·納甘栓動步槍。
1941年,多方麵原因促使中蘇關係迅速趨於冷淡。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中美立即結為同盟。美國突然卷入戰爭打亂了剛剛展開的援華計劃。開羅會議以後,美國開始對華軍事援助。至戰爭結束前後,實際落實的計劃為裝備國民政府所轄中國軍隊39個師。戰後美國以租借物資的形式繼續裝備國民黨軍隊,至少裝備有44個師。在這些部隊中,除新1、新6兩軍和中國遠征軍的16個師參加過緬北戰役之外,其餘部隊裝備好之後幾乎未與日軍交火,就投入了內戰,並且主要投入到東北戰場。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國民黨從美國得到的武器裝備的粗略數字:飛機,坦克,裝甲車,汽車,榴彈炮,野炮,山炮,戰防炮,迫擊炮,火箭筒以及重機槍1500挺,輕機槍約8000挺,步槍約15萬支,衝鋒槍約3萬支,手槍約3600支;各類炮彈約220萬發,火箭彈約6萬發,子彈約7億發等軍火物資。
抗戰爆發後國民黨還從歐洲其他國家進口了一些武器裝備(到貨量),其中機槍從捷克進口:輕機槍1829挺,步槍5000支,子彈2600萬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