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優秀演講辭(1 / 3)

人格是最高的學位

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學大提琴的年輕人去向本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討教: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

卡薩爾斯麵對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意味深長地回答:先成為優秀而大寫的人,然後成為一名優秀和大寫的音樂人,再然後就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

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還年少,老人回答時所透露出的含義我還理解不多,然而隨著采訪中接觸的人越來越多,這個回答就在我腦海中越印越深。

在采訪北大教授季羨林的時候,我聽到一個關於他的真實故事。有一個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手續。老人爽快地答應了。近一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

幾日後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這位學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但在我聽過這個故事之後卻強烈地感覺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

這之後我又在醫院采訪了世紀老人冰心。我問先生,您現在最關心的是什麼?

老人的回答簡單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狀況。

當時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終點,而這位在80年前的五四運動爆發那一天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對芸芸眾生的關愛之情曆經近80年的歲月而仍然未老。這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傳統!

冰心的身軀並不強壯,即使年輕時也少有颯爽英姿的模樣,然而她這一生卻用自己當筆,拿歲月當稿紙,寫下了一篇關於愛是一種力量的文章,然後在離去之後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偉大的背影。

今天我們紀念五四,80年前那場運動中的呐喊、呼號、血淚都已變成一種文字停留在典籍中,每當我們這些後人翻閱的時候,曆史都是平靜地看著我們,這個時候,我們覺得80年前的事已經距今太久了。

然而,當你有機會和經過五四或受過五四影響的老人接觸後,你就知道,曆史和傳統其實一直離我們很近。

世紀老人在陸續地離去,他們留下的愛國心和高深的學問卻一直在我們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還想加上一條,這些世紀老人所獨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該作為一種傳統被我們向後延續?

前幾天我在北大聽到一個新故事,清新而感人。

一批剛剛走進校園的年輕人,相約去看季羨林先生,走到門口,卻開始猶豫,他們怕冒失地打擾了先生。最後決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門口的土地上留下問候的話語,然後才滿意地離去。

這該是怎樣美麗的一幅畫麵!在季老家不遠,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門口的問候語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學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隻是在生活中,這樣的人格投影在我們的心中還是太少。

聽多了這樣的故事,便常常覺得自己是隻氣球,仿佛飛得很高,仔細一看卻是被浮雲托著;外表看上去也還飽滿,但肚子裏卻是空空。這樣想著就有些擔心啦,怎麼能走更長的路呢?

於是,“渴望年老”四個字對於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發蒼蒼或身份證上改成60歲,而是如何在自己還年輕的時候,便能吸取優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種種優秀品質。

於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薩爾斯回答中所具確的深義。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個聲音在回答: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然後成為一個優秀的新聞人,再然後是自然地成為一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

我知道,這條路很長,但我將執著地前行。(白岩鬆)

【簡析】一篇優秀的演講辭就是一首動人的詩篇,一部形象深刻的小說,一幅美麗的畫卷,其中有情感的蘊藏,有形象的刻畫,有畫麵的描摹,它給人留下的永遠是意味深長的美感,是過耳之後久久難忘的感動和心靈的辱顫。《人格是最高的學位》就是這樣一篇優秀的演講辭。我們且不說它構思的精巧,語言的精道,也不說它情感的深沉,立意的高遠,僅就鋪陳的敘事和刻畫的形象,就讓人感到了演講者的匠心獨運和筆力的精細。

演講辭不同於小說,它不需要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但是借助一些小說的人物刻畫筆法卻可以將演講辭寫得引人人勝,《人格是最高的學位》的演講者白岩鬆就深諳此理,他使用小說中細節描寫的手法,抓住季羨林教授為學生看包的細節,刻畫了老人高尚無私的人格,借冰心老人病重仍不忘關心“年老病人的狀況”的細節,顯示出冰心老人誘人的人格魅力,兩個細節的描節,寥寥數語,盡顯老人無私崇高的精神境界,選材何其精道,每一位聽了、讀了此篇演講的人們又怎能不為老人們的人格所征服,演講者在人們的深深感動中完成了他這次立意高遠的演講,而且這種演講必將深深地留在每一位聽眾的心裏。(蕭舒)

黑暗中擎燈的人

站在這講台上,我知道也許我會語塞。因為我麵對的是一位巨人,一位在黑暗之中卻高擎著真理之燈的人,一位其對於中國幾代人的影響至今仍無與倫比的思想和文化的巨人。

是的,他是魯迅。他早已離我們而去。然而,難道您不覺得,先生他並沒有走,仍然用那深邃的目光注視著我們。這位畢生致力於拯救民族的真的猛士,從來便關注著代表民族希望的青年的成長。他曾為青年的消沉而痛心,更為青年的覺醒而欣慰。他說過:“從有著很古曆史的中州,傳來了青年的聲音,仿佛在預告這古國將要複活。”這些話曾多少次激勵過暗夜裏艱難前行的青年!魯迅,這位在我們生命的幼年便走入我們的課本,也走入我們心靈的擎燈人,還會伴隨著我們走過人生的漫漫征途。

曾經很多次,當內心迷惘時,讀罷先生那力扛九鼎的激揚文字,領受到那種將火一樣的熱情包裹在冰一樣的冷靜中的美學風格,總有眼前一亮的感覺,血脈受到重重的撞擊,那無形的力使人想呐喊、想呼嚎、想奔跑,哪怕隻是輕輕地對先生說一句:“謝謝您!”

然而,我知道,這謝意遠不足以回報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真誠的賦予。即便是今日,每當捧起先生的著作,總會感到一種真切的希冀撲麵而來,仿佛看到先生那神情莊重而偉俊的臉上寫著的對於後輩的期待。從魯迅身上發散出一種獨行特立的人格魅力,它深深地抓住了每一個青年的心。於是,我們常常在先生獨特的愛和恨裏,盡情領略先生的嬉笑怒罵,同他一道去“深味那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

魯迅的一生都是在無邊的暗夜中踽踽獨行。是恨,才使他愛得這樣深。早在“五?四”運動前夕,麵對著人吃人的世界,他曾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他堅定地認為: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盡管以後無數次淋漓的鮮血告訴他,這結論並非絕對正確,簡單的生物進化論取代不了社會鬥爭的規律,但他一刻也不曾懷疑:“我們一定有悠久的將來,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將來。”他指出,這將來便是青年,國家的絕續全在他們身上。因此,他是那樣毫無保留地愛著他身邊的青年。1928年6月,他和鬱達夫一起編輯了文學刊物《奔流》,這是為培養青年作家而創辦的。從選稿、編輯、校對到挑選插圖、跑印製廠、與作者聯係,事無巨細,他都親自辦理。當時正值夏季,南方的氣候更是炎熱。在給友人的信中,魯迅寫道:“白天汗流,夜間蚊咬,較可忍耐的時間都用在了《奔流》上。”為著培養青年,魯迅從來都不惜於犧牲自己。在《兩地書》裏,他說,“在生活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活。”這是怎樣沉痛而無私的自白,又是怎樣一份對青年的厚愛!他是真正做到了如他自己所希望的:“背負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在先生身後,不知又有多少青年拋卻了自己的頭顱;在共和國鮮紅的旗幟上,更有無數被魯迅讚為“中國的脊梁”的人揮灑盡自己的熱血。今天我們也站立在這片熱土上。在魯迅寬厚的關懷裏,在先生犀利炙熱的文字中,年輕的我們感受到的愛同樣已是太多。可是您有沒有想過,愛總是有分量的,魯迅的愛更應是一種創造的力量,它催發著新生、孕育著希望、呼喚著未來。這“愛”是魯迅用整個一生寫下的至死不渝的大字。在先生的字裏行間,您是否讀出了這些,讀出了它的真諦,在如坐春風般的語言享受之後,你和我的一腔血一顆心又怎能凝滯,怎能平息?

先生曾經說過,“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而不是‘言’”,他真正寄希望的,也正是那行動型的青年,那些挺身於變革現實的青年,先生引以為同誌,自以為光榮的是“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著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鬥者”,他期望我們順境中深沉、逆境中從容、充滿理性和韌性地去戰鬥。為著民族之振興,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每次佇立在先生的塑像前,看到他執著地凝望前方的頭像側影,總仿佛聽到先生那不啻於無尚命令的三個字——“趕緊做”,便有一種無形的緊迫。雖然先生那支飽蘸了愛和恨的筆早已停止戰鬥,他生活的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也已然成為曆史,今天我們說起這“愛”與“恨”依然不是無病呻吟。也會有天霧茫莽難辨方向的時候,也會有遇著說不出的冷,冷得結了冰的時候,正是在這樣的時候,我們想起了魯迅,我們需要魯迅,像他那樣懷著一副錚錚鐵骨,像他一樣對於光明懷著一份不滅的信念。隻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之流的話。中國的青年應該是向上的青年,青年的中國自當是燦爛的中國!

現在,站在這講台上,我已不再語塞。想想先生的音容笑貌,咀嚼他那抑揚頓挫的話語,我有了為現實的中國做點事情的勇氣和力量。路正長,但無論如何我不感到孤獨,因為一抬頭,就能看見先生正站在黑暗中,為我們高擎著那盞真理的燈!(曹暉)

【簡析】讀罷《黑暗中擎燈的人》,我們會被一種深深的景仰之情所打動、所感染,心中會湧動起一種對魯迅先生的深深懷念之情,會為演講者對魯迅先生的深刻理解、認識所感動。演講者以語言作刻刀,在我們麵前雕刻出了一個在黑暗中奮勇前行的真的猛士的形象,在演講者冷峻而嚴肅的語言格調背後,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岩漿般湧動著的激情,在這篇懷念魯迅的演講稿中,舍棄的是空洞的說教和空泛的抒情,具有的是一種升華了的認識和真摯而動人的情感,這種認識和情感都基於演講者對魯迅精神的深刻認識和無限的崇敬之情,這種蘊藏於字裏行間的濃鬱情感,這種含蓄而深沉的感情表達方式要比直白的抒情要更上一個層次,它會給人留下“繞梁三日”的餘韻,這也是一篇紀念演講所應該追求的境界。(小文)

讓青春飛揚朋友:

時常聽別人哼唱,自己也時常哼唱著薑育恒的那首《再回首》,惟獨對“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複複中追尋,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是最真”這一句不願認同。“孤獨王子”唱得未免太超然了——一生反複追尋,就隻得出了平淡是真的結論。

平平淡淡是最真,說到底不就是自甘平庸、自甘無為嗎?曾幾何時,我們這些帶著中學彩色夢走進大學校門的莘莘學子們也在高喊著:平平淡淡是最真。且有人認為隻要“與世無爭,恬淡一生”便可無憂無慮地生存,頗有要把老莊的“無為”發揚光大之勢。是什麼使我們豐富的校園生活漸退了繽紛的色彩呢?又是什麼使我們真實的熔漿凝固,不再有來自內心深處的熱血沸騰?是因為我們沒有走進夢想中的象牙塔?是因為我們未走出自我困惑的地帶?還是因為我們的心真的不再年輕,確實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了呢?不!都不是!主宰世界的是你,放棄世界的仍然是你。

生活得最好的人,不是壽命最長的人,而是最能感受生活的人。除了你沒有走進理想的大學,除了你沒有把握住一次幾乎成功的愛情,除了你心中那份虛榮和倨傲,你對生活究竟有多少正確的感受?生活究竟給你過多少真正的重荷與不平呢?沒有!隻因為在當代中國,在我們這個文盲、半文盲數以億計的國度裏,大學生既被社會過高地期待,也過高地期待著社會,隻因為我們不能正確地估計自己,也不能正確認識社會。那種求平淡的心態,仍是不思進取的借口。於是,你曾經也想要有所作為,卻不知道從何做起,跟著感覺走,在各種誘惑麵前遠離本真狀態,被泥沙俱下的時代大潮裹挾著四處漂遊。當你疲倦地走過無數個365裏路,你才發現留在身後的除了那份平淡,什麼也沒有。

不再回頭的,不隻是那古老的辰光,也不隻是那些個夜晚的星群和月亮,還有我們的青春在流逝著。四年,我們有幸擁有著這四年,但有多少人的四年已一去不近;更還有多少人在為能擁有這四年而埋頭於題海和各種各樣的模擬考試中呢?當初我們從他們這種狀況中走出來,走進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大學,難道就是為了追求“平平淡淡是最真”嗎?

在我們四年的每個日子裏,傾注了親人的多少關懷和溫暖,他們流淌著辛勤的血汗,默默地支持著子女的選擇,他們惟一的希望就是我們能自己走自己的人生之路。還有,在許多許多的眸子裏時時刻刻地流露著對我們的期待,期待我們能用知識建構大腦、用我們的手去為人們描繪更美的生活。在親人麵前,在那些關注我們的人麵前,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認為“平平淡淡是最真”呢?難道我們付出我們金色的年華,揮灑著父母的血汗僅僅是為了換取這份平平淡淡嗎?僅僅是為了換取那一張各科都過了60分的畢業證嗎?小到為了每個家庭的付出,大到為了那如水流逝的時光,我們怎麼就可以輕易認同“平平淡淡”才是真呢?

最欣賞把撒哈拉沙漠變成人們心中的綠洲的三毛,也最欣賞她一句話:即使不成功,也不至於成為空白。成功女神並非垂青所有的人,但所有參與、嚐試過的人,即使沒有成功,他們的世界卻不是一份平淡,不是一片空白。記得有一天和班上幾個新近參加美術班學習的女孩談起了她們學習美術以後的感受與收獲。她們告訴我:並沒有什麼大飛躍,但確實已學會了怎樣用心去觀察一個事物。也許她們永遠成不了畫家,但是我讚歎她們的這份參與意識與嚐試勇氣。我想告訴她們:即使你們不成功,你們也沒有成為空白。

說到這裏有人會說:我的確平凡得很,無一技之長,不會唱不會跳,更不會吟詩作畫,注定這四年就這麼平淡了。世上不過隻有一個天才貝多芬,也不過是隻有一個神童莫紮特,更多的人是通過嚐試,通過毅力化平淡為輝煌的。毅力在效果上有時能同天才相比。有一句俗語說,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隻有兩種:鷹和蝸牛。雖然我們不能人人都像雄鷹一樣一飛衝天,但我們至少可以像蝸牛那樣憑自己的耐力默默前行。

不要再為落葉傷感,為春雨掉淚;也不要再滿不在乎地揮退夏日的豔陽,讓殘冬的雪來裝飾自己的麵紗;歲月可使皮膚起皺,而失去熱情,則使靈魂起皺。

拿出我們嚐試的勇氣,拿出我們青春的熱情,四年大學畢業時,再回首,我們沒有平淡、遺憾的青春。讓我們的青春飛揚吧!(鄭晶)

【簡析】一篇優秀的演講辭就像一件傑出的藝術品,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欣賞,它都會給你留下品味不盡的美感。《讓青春飛揚》可以說就是這樣一篇優秀的演講辭。在這篇演講辭中有演講者高遠而富有現實意義的立意,有演講者對現實熱點問題獨到而精辟的見解,有層層遞進、邏輯嚴密的論證,但這篇演講辭最引人矚目的是它撲麵而來的青春氣息和極富哲理的語言風格。

首先,演講者選擇了一個極具時候氣息的青年人關心的熱門話題,她不談古而論今,論的是在當時許多青年人中流行的一種人生觀,她入題是從一首青年人喜愛的流行歌曲的歌詞開始,巧妙入題,單刀直入,直切主題,三言兩語切中要害,通過包含情感的分析,批駁了一種無為的消極人生觀,而鼓勵青年朋友們樹立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生活態度,相信許多青年朋友聽了這樣的演講以後一定會有所感悟,受到啟發,全篇演講辭洋溢著一種濃鬱的青春氣息,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蓬勃感。

其次,演講是一門語言的藝術,這篇演講辭時時處處閃現著精彩而富有哲理的語言,這些哲理性的語言使整個演講具有了一種思辨的色彩,給整個演講賦予了活的靈魂。如:“生活得最好的人,不是壽命最長的人,而是最能感受生活的人。”“不再回頭的,不隻是那古老的辰光,也不隻是那些個夜晚的星群和月亮,還有我們的青春在流逝著。”等等,這些閃爍著哲理光芒的語言,蘊含著演講者對生活的真知灼見,也透視出演講的睿智和聰明,聽了這些極有見地的話語,我們會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這是一般敘述性語言所無法比擬的,演講中這些美好的語言就像是一串串美麗的音符,使整個演講樂章變得更加華美,更加富有韻味。這種語言風格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演講者借鑒學習的。(蕭舒)

失落不需要眼淚青年朋友們:

我曾經和你們一樣,被命運捉弄過,讓暗石絆倒過,叫生活欺騙過,也險些沉淪過……但,最終的我畢竟站了起來,因為我堅信:冬,壓不住春的萌動;路,是用腳踏出來的!

如花的18歲嗬!正當我做著升入大學,將來當作家的美夢時,天外傳來一聲霹靂——“身體不合格”,我被生活的巨手粗暴地擋在了大學門外。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我幾乎驚呆了。眼望著自己十幾年來在冬日被窩裏築起的理想,在春日心枝上萌動的希冀,在夏日田野裏燃燒的鬥誌,在秋日豔陽下開鐮的苦盼,一刹那間,統統付諸東流了。我不平的心哪,像大海中卷起的狂濤,真要怒吼了!可身為一個農家的孩子,我又能有什麼轍呢!隻有憂傷罷了,隻有流淚罷了。想想風裏雨裏奔南走北為我治病的母親,想想每周兩次趕幾十裏山路為我送衣送飯的母親,想想油燈下每次熬至深更夜半為我縫補衣裳的母親,想想烈日下辛苦勞碌的母親……我一古腦兒地想起這些,實在無顏麵對蒼老的母親了。

那是個初秋的月夜,我偷偷打開白天買來的兩大包安眠藥,想尋短見,不料卻被細心的母親發現了。那晚,母親哭得很慘,且不停地訴說著:“我含辛茹苦把你兄妹四人拉扯大,就換來你這個?大學沒上成,媽又沒怪你,這樣做你對得起你死去的父親麼?”見母親哭得那樣傷心,我也不禁落了淚。母親一把把我摟入懷中,母女倆哭作一團,直至我親口向她保證以後再不幹那傻事了,母親的淚才止。她用衣襟揩了揩淚,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人哪能都一帆風順的,想你大哥,起初大學也沒考上,不是靠自學才去日本留學的嗎?”母親頓了頓又說:“黑白不分那陣子,因你大姨在台灣,咱家受到牽連,你外公挨了批,你爸被下放到大西北,我也被趕回鄉下,當時你哥才四歲,你才剛滿月,現在不是熬過來了麼?笑兒,路總會有的,隻要你不氣餒!”打那以後,我便開始自學,因為我不想讓她失望,為我傷心而流淚。

是深秋的葉,就要隨風飄零;是南歸的雁,北方就無法挽留。也許失落比死亡更悲痛,比遭遇更憤懣,但是失落不需要眼淚。盡管在家自學那段日子很清苦,可我卻能縱情地談笑著,任意地編排日程,徹夜讀書,或蒙頭大睡。樂又何妨,苦又何妨。就算今生不能超凡脫俗,也定要離正果不遠,就算旅途多了幾重山水,少了柳暗花明,其實也無所謂,因為生活就是這個法則:有一失,就必有一得。後來,蒼天不負,我終於如願以償考取了大學。

朋友們,生活的實踐告訴我們,即便這風搖不顫樹上的枝葉,你也不要沮喪,隻要真誠地擁抱,終會得到一次意外的風華;即便這雨擊不起水中的漣漪,你也不要哭泣,隻要勇敢地揮灑,終會擎起一簇潔白的浪花;即便命運不再發芽,你也要不惜千百次播撒;即便心願不再開花,你也要揮淚催馬,與生活作千萬次廝殺;即便通向成功的路上沒有綠燈,你也要摸索著辨認那扇緊閉的命運之門,讓那不肯休止的敲門聲,去穿擊每一道防線。

曾經擁有的,我們應該放棄;曾經失落的,已成為過去,而逝去的讓其留在身後,路碑會向後來者昭示。揮動告別的黃手帕,瀟灑前行。莫要回首,憂鬱的目光終會割斷泥濘的山路;莫要祝福,溫馨的話語將會湮沒信念的紅帆;莫要祈禱,一切都自有歸宿。

失落不需要眼淚,失落不相信朦朧的淚眼。(三笑)

【簡析】麵對聽眾傾訴自己的人生感悟,訴說自己對生活的所思所想,“欲向他人說”的願望使得《失落不需要眼淚》如行雲流水一般自然地從演講者的心田裏流淌出來,一直流向聽眾的心田。演講者正是用自己對生活感悟的真諦,用平實質樸的語言,用青年人對生活執著的追求,彙成了這條涓涓流淌的小溪。它單純,單純得隻是一事一議;它深刻,深刻到用一種人生經曆的小事就可以滲透人生的要旨。簡單的線索,不枝不蔓的結構,平實而深刻的語言,使得這篇演講易懂而優美,使人領略到了單純並不乏深刻,深刻並不一定要龐雜的意境。從一件小事講起,並能以小見大地完成自己的演講,這也是演講的成功經驗之一。(小文)

完成一次獨立的行走朋友們、同學們:

在我們中國,關於“靠”的“金玉良言”可謂多矣: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背靠大樹好乘涼。人們競爭時擔心的不是對方的能力、水平比自己高,而是怕對方的靠山比自己硬,等等。於是,年輕時靠父母,工作後找“靠山”,真是“無時不靠,無處不靠”。這對大寫的“人”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呢?而一個依賴“靠”字的民族又究竟能站立多久、行走多遠呢?時下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商品經濟”與“下海”,當商品經濟的大潮席卷了這片古老土地的各個領域時,不能說商品觀念對我們大學生沒有衝擊——理想的現實化、人生哲學的功利主義傾向、思想意識的相對封閉與集中開放,這些利弊共存的結果正是這股商品大潮衝擊下的產物。然而,置身於這股大潮中的我們在熱衷於侃“理想現實化”、侃“知識分子下海”時,我們是否想過:也讓這股大潮衝擊一下我們身上的那個“靠”字?變依靠為獨立,不再以對別人的依靠為支撐,從別人的攙扶中走出來,讓自己去完成一次獨立的行走?

英語中有一個簡單的單詞:t-r-y,“try”,“試一試”。因為有了依靠——可以靠父母、靠朋友,可以找靠山,許多人不願冒險去“try”、去“試”。凡事依靠,凡事不敢“try”,安於象牙塔裏無風嘯浪湧,沉於象牙塔裏的風花雪月。每到月末囊中羞澀時,便開始草擬“緊急求援信”——要買專業書、還要買外語磁帶、夥食費借著別人的錢雲雲;浸著父母血汗的彙款單很快郵到了,哥兒們幾個歡欣鼓舞,衝向“聚仙園飯莊”、“全來順餐館”,點幾個菜、來幾瓶啤酒;姐妹幾人喜氣洋洋,奔向百貨大樓、貿易商場選幾件最能領導校園時裝新潮流的好衣服,反正有父母作經濟依靠!為什麼?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完全依靠父母呢?我們無需去炒股票,也不必毅然“下海”,隻要我們肯擺脫依靠與依附心理,我們一樣可以自立起來!且看清華大學圖書館前、教學樓前、飯堂前,那每日一摞的《China Daily》(《中國日報》)不見賣主,同學們隨便拿起一張報紙,又順手留下兩毛錢。多麼聰明、大膽的自立者!北大物理係幾位學子在別人摔撲克的時間裏勤於鑽研,一項小發明問世,向國家申請專利權後,他們各獲利800元——一學期的生活費解決了!

美國女盲詩人海倫?凱勒說得好:“當一個人感到有一種力量推動他去翱翔時,他是決不應該爬行的。”我們要翱翔,不要再爬行;我們要獨立,不再依靠別人,我們要靠自己去完成一次獨立的行走!

大家一定還沒有忘記1991年11月1日,那震驚全美的來自愛荷華大學校園的槍聲吧?28歲的中國青年博士盧剛在十分鍾內槍殺6人,其中包括他的導師和同是來自中國的他的同學山林華博士。盧剛事件被美方報紙報導為“是沒有上帝的悲劇”。盧剛在智慧上能思考宇宙蒼穹遼闊無涯的問題,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成了一名高智商的低能兒!這其中與他在成長中處處有依靠、獨立性差不無關係。在盧剛從少年班到出國留學這一路上處處是綠燈大開,凡事有依靠,整個社會對這樣的英才捧著、護著,使其根本沒有獨立能力,沒有一種承受痛苦、挫折的心理準備。他是公派出國,有經濟依靠——月月有支票進賬,並不需要像自費留學生那樣靠自己獨立、靠自己“try”、靠自己去洗碗、當保姆、打工來掙學費;盧剛畢業後不想回來報效祖國。麵臨失業,支票又斷檔,這時的他,想到的不是去獨立、去闖、去“try”,而是一旦失去依靠和支撐,便走上了一條極端的絕路。

盧剛的悲劇不隻是他個人的悲劇,它向我們這些學子們提出了一個嚴重的警告:我們的學識與能力再不能是畸形的了!我們這些以跨世紀為榮的學子們,在跨世紀的同時,還要跨越種種依附心理。

同樣是在美國闖天下,“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周勵初到紐約,一沒有經濟依靠,二沒有親戚朋友,兜裏揣著18美元,騎著自行車穿梭於急駛的“奔馳”與“奧迪”車之間,奔波在學院與餐館的洗碗間的途中,靠“try”、靠著自強獨立,周勵成功了,她不但拿到了學位,也成了叱吒紐約商界的巾幗英才。

有人說,當代大學生是中國青年當中最敏感、最深刻的一族,而久居象牙塔卻限製了我們的敏感與深刻。我要說:大學的圍牆並沒有限製我們敏感的觸覺、獨立的行走,隻要我們不處處依靠別人,隻要我們願意讓自己去完成一次獨立的行走,我斷言:大學生畢業走進社會,再也不會手足無措,再也不會茫然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那時的我們走出校園,踏入社會,會像從一個房間走進另一個房間那麼自然!

在座的朋友們,請問人類最智慧的支撐是什麼?不是金錢,不是權勢,更不是靠山。人類最智慧的支撐便是完成一次獨立的行走。不要因為失去別人的攙扶而膽怯止步,不要因為是第一次獨立行走而擔心摔倒。一種年齡要走的路,就讓那種年齡去走,哪一個走路的人沒有跌過跤呢?20歲栽的跟頭就用20歲的年齡站起來;25歲吃的苦頭,就用25歲的年齡吞了它。留一份真實,留一份坦然,留一份獨立的灑脫,在每一個生命的路口,每一個年齡的季節,從你開始,從我開始,在這裏起步,讓我們大家都去完成一次獨立的行走!(鄭晶)

【簡析】我們每個人都會記得這樣一句名言,那就是“文學創作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其實演講也必定如此,我們的演講主題來源於生活的每一個側麵的深刻理解,我們演講的材料來源於生活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我們的議論來源於對生活真諦的孜孜追求,我們的情感來源於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完成一次獨立的行走》所以如此豐滿、有血有肉,如此具有生活氣息,讓年輕的學生們感到親切自然,就是源於演講者的選題來自大家熟悉的校園生活,材料是每一位青年學生都備感親切的身邊事或自己的事,而最終的結論則是人人想說而沒說的心裏話,這是這篇演講辭的突出之處。

另外,這篇以議論為主的演講辭,能在精選材料的基礎上巧妙敘事,而且夾敘夾議,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融會於字裏行間,正反對比,愈顯出了論證的嚴密與力量,真正實現了破與立的渾然一體,給人一種是非分明,催人上進的力量,成功地完成了演講的任務,真正達到了說服人、教育人的目的。(蕭舒)

醜女自有風流在年輕的朋友們:

我是名醜女孩子,在別人的眼裏像隻“醜小鴨”。美女不願來親近我,男孩子也很少來接近我,更談不上來“欣賞”我。為此我也曾煩惱過、憂傷過、目卑過,但我絕不強人所難,因為誰人不喜歡“美”呢?若過分地乞求他人說出“你很美”那句違心的話,那實在是愚蠢的。

小時候,我不覺得自己生得“醜”,過得挺快活;後來發現別人都在異樣對待我、歧視我:在學校,同學不願與我同桌;在工廠,工會舉辦文藝演出沒有我。走在大街上,異性見了我不屑一顧,有時還嗤之以鼻;親朋見了我品頭論足,同伴見了我指指點點,好友見了我繞道而行……所有這些的原因隻有一個:我長得“醜”。

我“醜”礙你什麼啦?不吃你、不喝你、不穿你、不用你的,可你們為何這樣鄙夷我、苛求我、嘲笑我?我好難過!有多少個讓人欣喜的日子,我都在淚水中度過;有多少個讓人浪漫的夜晚,我都在寂寞中度過。

有時候看著別人那迷人的英姿,瀟灑的風度,光彩的容顏,我好羨慕,總也去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變成一隻“白天鵝”飛向藍天。

有時候看到一個個同伴都各自擁有一位白馬王子於月下花前卿卿我我的好甜密,便也去異想天開有個完美的意中人能奇跡般出現。

有時候看到漂亮女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像副精美的藝術品,便也像東施那樣去模仿。然而,無論我怎麼去效仿、去偽裝、去祈禱,都絲毫沒能改變我這殘酷而又無奈的現實。我依然是我——一個醜女孩子。“上帝呀!你太不公平了,為何不給我一副姣美的麵孔呢?”

可後來,有位非常漂亮的女孩子,很傷感地對我說:“要是我能生得醜就好了,也讓我過上幾天寧靜的日子。”起初我還以為她又說風涼話來嘲弄我,爾後我才發現:凡是那些天生麗質的女孩子,大都生活在流言蜚語之中,她們過得比常人還要加倍的沉重,時時被無端的是非困擾著,有時還有“紅顏薄命”的危機。我慶幸:我生得“醜”。

從此,我就不再埋怨上蒼的不公,學會了默默的與命運抗衡。我享受那難得的寧靜,微笑著去開墾自己的寂寞。每當煩惱襲來的時候,我就去看看書、抄抄詩、作作畫、練練字、聽聽音樂、寫寫劄記,終日使自己不停地忙碌著。百無聊賴時,我就出門走走,去吹吹春風、觀觀野景、聽聽鳥鳴。‘文學藝術不嫌我醜,它們成了我的諍友。

既然是一條孱弱的小溪,就別想——像蒼海驚濤拍岸;既然是一棵無名的小草,就別想——像大樹偉岸參天;既然是一隻陸地行走的動物,就別想——像雄鷹那樣神氣傲慢;既然生命隻屬於地平線,我就甘願平凡。是彗星也要一閃,是曇花也要一現,是小雨也要把莽原變成綠洲,讓燕子去彈唱明媚的春天。經過幾年的苦心磨礪及慘淡經營,小小的我終於有了一束微笑了,雖然並非粲然。當我有篇文章在報刊上發表時,當我有幾幅書畫作品在異地他鄉展出並獲獎時,我的心情那是何等的激動、何等的舒暢、又是何等的甜密啊!在孤寂的生活中我終於找到一份寄托,尋到了一縷慰藉,也找回了一個充實而又嶄新的自我。在今天,我會說:“我醜,也自有我的風流!”也許醜女孩子真的不必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