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田漢幾次從這張設計圖稿前走過,又幾次戀戀不舍地轉身回去端詳。他總覺得這幅圖案眼熟,似乎心目中的國旗就應該是這個模樣。
藝術家的直覺,終於促使田漢舉起這張薄薄的紙片,大聲對毛澤東說,這是一幅很理想的畫麵,如果不要上麵的鐮刀斧頭效果可能會更好。
毛澤東接過圖稿,眼睛一亮。這張不錯,不錯,鐮刀斧頭可以去掉。
座談會上,大家終於取得了比較一致的意見,五星紅旗作為國旗。
但是,一些人就五顆星的書麵解釋提出一些問題:“這四顆星是代表四個階級,假如將來進入社會主義,國旗不是又要改嗎?”
毛澤東思路敏捷地說:“把說明改一改好不好?不說四小星代表四個階級。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的團結。現在要團結,將來也要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
在政協最後表決國旗圖案時,曾任國民黨和平談判代表的邵力子站起來發言說:“圖案設計我沒什麼意見。但是,大星小星的提法有些不合適。在中國語言裏,小星是被稱作姨太太的,這不好。”
梁思成說,為了便利國旗製作,故有大小星之說。
李燭塵說,把小星統統不要,隻要一顆大星做國旗。
他的這個意見沒有附和者。
有人提議把小星二字可改為小五角星。
這時,全場熱烈鼓掌通過。
馬健翎提出在大五角星的外麵畫一個圓,在圓上取等距離的四點,作為小五角星的位置。這樣,小五角星變動一下,才整齊美觀。
田漢說,在小組會上,曾多方麵試過,還是原圖案美觀。
於是,馬健翎撤銷了他的意見。
周士觀說,四個小星及大星都應該再加大一點。
關於周士觀這個提議,也沒有附和者。
議論最多的還是邵力子關於小星的提法,大家都同意把小星改為小五角星的意見。
最後由周恩來總結。
邵力子的發言經過討論,大家認為小星的提法不懂古文的人不知道,知道的人並不多。大會還是通過了這麵國旗,隻是避開了小星的提法。
至此,再沒有什麼意見了,隻等表決。
通過國旗等議案的這一天,是政協大會的第六天。這一天的執行主席有兩組。前半場由張瀾、李立三等主持,主要議程是各單位代表發言。後半場主持人是周恩來、宋慶齡、張雲逸、陳叔通、賽福鼎?艾則孜。他們負責討論和通過議案以及代表提案審查委員會的報告。
這一天,是9月27日,五星紅旗的圖案被一片森林般的手臂熱烈接受了。
三天後的閉幕式上,主席台的一側走出三個穿軍裝的男女軍人,他們在主席台上撐開一麵特製的五星紅旗。
這是五星紅旗第一次出現,全場起立,掌聲雷動。
毛澤東和六位副主席站在國旗前麵,從照片上看,毛澤東的頭微微昂起,一臉莊嚴,他的老戰友朱德和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站在他的兩邊。
報紙上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決議案:“全體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紅旗,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人民日報》頭版刊登的關於《國旗製作方法》中這樣提到,旗麵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一星較大,四星較小,環拱於大星之右側。四顆小五角星均各有一個尖正對大五角星的中心點。
事實上,在我國的曆史上,曾經有過好幾麵國旗。
清朝末年,洋務派官僚李鴻章曾設計了黃龍旗,並得到了慈禧的認可,這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麵國旗,從1900年開始使用,直到清朝滅亡。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武昌革命軍開始用的是代表18個省的“鐵血十八星旗”,後來改為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依次排列的五色旗,象征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平等。國民黨南京政府成立時,仍以五色旗為中華民族的正式國旗。1931年,《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正式將“紅地兒左角上青天白日”圖案定為中華民國國旗圖案,此後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民黨政府一直沿用此旗。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共產黨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時,也曾起草過國旗和國徽的設計方案。當時提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國徽圖案是地球下麵托著穀穗和麥穗,國旗底色為紅色,置國徽圖案於其上,圖案用黑色,旗杆套為白色。大會還對國旗的長寬尺寸等做了詳細的規定。
但是,隻有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族和炎黃子孫才真正有了自己的標誌――一麵真正能象征獨立、民主、自由、團結的國旗。隻有五星紅旗才真正代表了一個屹立於世界之林的中國。
曾聯鬆的名字從此與國旗緊相連
曾聯鬆是浙江瑞安人。1949年,他在上海做一名財務工作者。他從小酷愛書畫,能寫一手好字。但他沒走書畫之路,立誌學理工,科學救國。沒想到此路不通,曾聯鬆又改行讀了經濟。他是一名熱血青年,參加過宣傳抵製日貨的活動,也參加過北平“一?二九”運動的集會遊行。上海解放後,他幾乎天天到街頭參加群眾聯歡。
一個偶然的機會,曾聯鬆從上海《解放日報》上看到征求國旗圖案的通知,他一口氣讀了十幾遍,心想一定要投稿。
於是在炎熱的夏天裏,他伏在桌上冥思苦想,常常忘掉了時間。設計了十多幅圖案,但畫稿總是不能盡如人意。一天深夜,他一邊思考著國旗的圖案,一邊在馬路邊散步,望著滿天星星,他猛地想起《東方紅》這首歌中的一句歌詞:
“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把星星放在國旗上怎麼樣?
他三步並兩步地跑回工作室,畫了一顆大五角星,並在大星的中間畫上了鐮刀斧頭,他想大五角星象征中國共產黨。聯想到剛剛讀完的毛澤東的《論人民民主專政》裏指出的,人民包含四個階級,於是他想,就用四顆星來代表人民吧!
接下來,曾聯鬆苦苦思索這五顆星星的位置。放在正中,四平八穩,天地不夠開闊,給人的視覺以局促、凝滯之感。截稿日期臨近,他還在猶豫那幾顆星星的位置。無意中,他把幾顆星星挪到旗麵左上方,頓時覺得天高地闊。
接著,他又進行了細部的技術處理。五顆星所形成的橢圓形,如秋海棠葉子似的,象征我國疆土領域。星呈黃色,又是中華民族屬黃色人種的表現。
一個表達4萬萬人共同心願的圖案,就這樣在一個普普通通青年人的頭腦中孕育成熟了。
最後,曾聯鬆懷著激動而忐忑不安的心情,把自己傾心之作投進了郵筒。
當報紙上公布套紅的五星紅旗時,曾聯鬆有些激動又有些驚喜:激動的是中國人民從此將擁有真正代表自己國家尊嚴和主權的國旗;驚喜的是這個五星紅旗竟與自己設計的圖案大致相同。但他又不敢確認這就是他設計的,因為公布的圖案大星中沒有鐮刀斧頭。
一天他碰巧在圖書館查到一本《國旗圖案參考資料》,其中“複字第三十二號”五星紅旗圖案下赫然印著“設計者――曾聯鬆”幾個字,他才知道,他的名字已經與國旗緊緊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