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時25分分列式開始。楊成武上將乘指揮車由東向西開來。指揮車後,吳華奪少將,以他莊嚴、威武的英姿,帶領著人民解放軍受閱部隊,伴隨“進行曲”,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進天安門廣場。
人們被他們的赫赫英姿吸引了,注目的眼神中流露出興奮,隨即熱烈的掌聲響徹廣場。吳華奪將軍舉手向觀禮台致敬,邁著雄健的步伐帶著部隊行進著。一招一式,展現出軍人特有的剛毅。中外攝影記者對著吳華奪將軍拍下了一幅幅英姿。
不久,英國、美國、意大利、日本、保加利亞等國在主要報刊上都刊登了受閱部隊的精彩場麵,畫麵上的吳華奪將軍格外引人注目。
吳華奪何許人也?
吳華奪,1917年出生在大別山深處的新縣陳店鄉細吳村。其父吳文保,是一位俠義之士,憑著在當地的威望,辦了紅槍會以防匪安民。後來紅槍會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紅色補充軍第二團,吳文保為該團黨代表,大兒子吳華高任團長,二兒子吳華奪11歲加入了紅軍,後來,吳華奪的父兄先後犧牲。
1931年14歲的吳華奪,被分配到紅25軍手槍團,擔任警衛班長。1934年11月16日,擔任手槍團分隊長的吳華奪隨紅25軍北上長征。這支以兒童軍而著稱的紅軍,指戰員多是在戰鬥中犧牲的先烈的孤兒,軍長程子華29歲,政委吳煥先27歲,副軍長徐海東34歲。
1935年3月,災難降臨在吳華奪身上,他被軍部一小撮推行極左路線的領導人抓了起來,並即刻綁赴刑場。
在赴刑場的途中,吳華奪碰上徐海東副軍長的警衛員張學文。吳華奪哽咽地對張學文說:“以後如有機會碰到我的母親,請你告訴她老人家,我不是反革命!”張學文聽後,說道:“等一下,我去報告徐軍長。”
吳華奪被強行帶到刑場,執行人舉起了大刀,正在此時,張學文急匆匆地跑來,大聲地喊道:“刀下留人,軍長命令,把吳華奪帶回軍部!”
吳華奪被解救,幸免一死。當他見到徐海東副軍長時,像孩子似地大哭起來。
抗日戰爭爆發後,吳華奪擔任新四軍第4支隊8團3營7連連長,爾後升任抗日大隊長和團長。
多謀善斷,機智勇敢的吳華奪成為陳毅軍長手下的一名虎將。他敢於碰硬,勇於攻堅,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從此,吳華奪的名聲大噪,威震敵膽,譽滿全軍。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盛大的國家授勳典禮在懷仁堂隆重舉行。
此時,年僅38歲的吳華奪,身著嶄新的新式海藍色軍禮服端坐在懷仁堂,當毛澤東主席宣讀了授勳命令和千餘人的授勳名單後,吳華奪激動地走上主席台,向毛主席行軍禮,從毛主席手中接過少將命令狀、三級八一、二級獨立自由、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勳章。
吳華奪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上最年輕的將軍之一,在此時,他還沒有想到另一項殊榮正在等著他。
授勳典禮後,周恩來總理宣布:“國慶慶典之日,毛澤東主席將在天安門城樓閱兵,檢閱三軍將士,這次檢閱將選調一名將軍作為閱兵的領隊,以此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結束有軍無將的曆史。”這一激動人心的宣布,使台下1400多名將軍為之一振,他們為此舉歡呼,更多地是希望自己能成為領隊。
周總理的這一宣布,實際上是給閱兵總指揮部下達了指示,此時,距閱兵沒有幾天時間了。於是,閱兵總指揮楊成武上將開始了嚴格的挑選。他要求領隊的條件是年輕、威武、雄健,相貌威嚴而端莊,要有標準的軍人風度和非凡的戰鬥經曆。無疑這些條件是苛刻的,總指揮部根據這極嚴格的要求,幾乎翻閱了所有將軍的檔案,終於將吳華奪這位11歲就參加紅軍的最年輕的38歲的將軍挑選中。指揮部將吳華奪的檔案、照片、戰鬥曆程等上報周總理,周總理閱後,欣然批示同意。
身高1.80米,剛毅、機智與幹練融於一身的吳華奪將軍,獲得我軍軍史上第一個將軍領隊,非常高興。在閱兵典禮上,他那堅定有力的步伐,一招一式的舉止,無不透露著自豪。
從在1955年10月1日的閱兵典禮上擔任閱兵領隊後,吳華奪連續七次擔任國慶典禮中國人民解放軍受閱部隊的領隊,從而在我軍軍史上和閱兵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頁。
毛澤東題詞“首都民兵師”,西哈努克說:“真是了不起”
民兵組織是我國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首都民兵師曾先後十次參加國慶慶典。毛主席親筆題寫了“首都民兵師”五個大字。1964年,打著首都民兵師標語牌的方隊走過檢閱台時,西哈努克親王說:“真了不起!”
首都民兵師參加國慶慶典是從1951年開始,止於1970年,共十次。
1951年至1958年,民兵師屬於閱兵指揮部的領導和受閱部隊的編組序列,其排麵及縱深,基本上與部隊相同,但兵種比較單一,最多隻有三個小方隊。
1959年至1970年,民兵師屬於群眾遊行指揮部的領導及編組序列,其規模增大了,形成了寬排麵、大縱深,兵種比較齊全的方隊。方隊由九至十個民兵師方隊,另加一個隊首橫標方隊組成。
首都民兵師從無到有,經曆了一個較短的過程。北京解放之初,由於市區和近郊的民兵組織不健全,民兵不能形成一個方陣參加1949年和1950年國慶慶典。
但民兵組織是我國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慶慶典的受閱中是不能缺少的。為此,在1951年,便從全國各地的民兵中選調了一批優秀民兵代表,組成了一個民兵方隊,時稱民兵遊擊隊。1952年國慶慶典時,民兵方隊由一個增加為兩個。1953年又增加了一個女民兵方隊。受閱的民兵由全國抽調逐步改由首都民兵承擔。其訓練與受閱部隊一樣,集中統一訓練,訓練地點在京郊通縣。
受閱民兵方隊為20×12+2(兩個指揮員),共計242人。受閱民兵頭紮白毛巾,上身著對襟白襯衣,持79式步槍,呈肩托形式。
1958年9月29日,毛主席在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中指出:“帝國主義如此欺負我們,這是需要認真對付的。我們不但要有強大的正規軍,還要大辦民兵師,這樣在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時候,就會使他們寸步難行。”毛主席結合我國當時的國情,從戰略的角度把民兵工作推向新的高度。首都民兵,在大辦民兵師運動中,取得了巨大成績。
1958年京、津衛戍區撤銷,組成了北京衛戍區,首都民兵歸屬北京衛戍區領導,從此,首都民兵師脫離受閱部隊序列,成為群眾遊行指揮部領導下的群眾遊行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59年,首都民兵師正式出現在群眾遊行隊伍中,民兵方隊中橫標語牌上的“首都民兵師”非常醒目,但由於五個大字是仿宋字體,且沒有護衛兵,給人一種不是很莊重之感。
1962年,民兵師隊首方隊由北京鐵路局民兵師擔任。鐵路局黨委非常重視,局武裝部的全體同誌也幹勁十足,全身心地投入抓方隊的各項工作。鐵路局武裝部張登瑞部長、幹事侯孟學經常深入方隊之中,了解方隊訓練情況,及時解決訓練中出現的困難。
1964年國慶慶典前,張登瑞、侯孟學了解到“首都民兵師”這五個仿宋字,不氣派,如果能改由毛主席書寫的字體那該有多好!於是他們建議“首都民兵師”幾個字請毛主席題寫,並寫了報告,這個報告後經天安門群眾遊行指揮部轉呈中央辦公廳。
中央辦公廳將此報告呈給周總理,周總理看完報告後,很快報知毛主席。
毛主席看完報告後,非常高興,欣然提筆書寫了“首都民兵師”五個大字,寫完後走了一圈回來又重寫了一遍,對其中比較滿意的字,在下麵畫了小圈,並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請他們選用”。
當天安門群眾遊行指揮部收到中央辦公廳送來的毛主席為“首都民兵師”親筆題字的批複後,立即將這一消息通知給首都民兵指揮部。很快這一消息便傳到所有受閱民兵的耳中,民兵們為之興奮,紛紛表示要認真訓練,刻苦訓練,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受閱任務。
毛主席題寫的“首都民兵師”,其中的“師”字中間的一豎尾部拖得較長,如果全用上,整個標語牌會太高,整體上不好協調。標語牌製作組的同誌,便在設計上反複研究,按照既保持原字體,又利於製作的原則,巧妙地把“師”字尾巴彎曲部位做了適當的調整。同時還結合當時的政治形勢,在“首都民兵師”五個大字兩邊各加上三麵紅旗,使毛主席親筆題字在紅旗的襯托下,形成整體美,從而也突出了政治意義。
為了更加醒目地襯托出“首都民兵師”五個大字,使其顯現出紅花與綠葉交相輝映的效果,民兵指揮部組織訓練組的秦平處長及指揮部其他同誌研究決定,將原來外圍兩圈的護衛兵再增加一層。侯孟學同誌還提出,最好在外圍圈增加女民兵。
秦平同誌立即表示讚同。他說,毛主席在1961年2月曾為女民兵題詞:“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誌,不愛紅裝愛武裝。”這首詩把女民兵的精神麵貌充分體現出來了。如果我們在護衛兵的安排上,增加一層女民兵,更是對毛主席這首詩的最好詮釋和體現。
這一想法,形成了決定:“首都民兵師”標語牌的護衛兵由三層組成,最外層由體態、儀表較好的女民兵擔任,全體護衛兵一律穿白襯衣、藍褲子,全部佩帶50式鐵把折疊衝鋒槍,呈握槍姿勢,組成“首都民兵師”標語牌方隊。
1964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15周年大慶。
首都民兵師標語牌方隊進入天安門廣場,威武雄壯,整齊一致的陣容,引起了天安門城樓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注目,和毛主席站在一起的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驚奇地問道:“那是民兵隊伍嗎?”
毛主席高興地點了點頭,並叫人將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曾美找來,介紹每個民兵方隊是由哪些單位民兵組成,是什麼民兵方隊。西哈努克親王看著,聽著,最後滿意地稱讚道:“首都民兵師能組織得這麼好,訓練得這麼好,真了不起!”彭真也高興地說:“首都民兵師走得好,應該受到表揚!”
1984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時,沒有組織民兵師,而是以首都鋼鐵公司、石景山發電廠組成一個男民兵方隊,以京棉一、二、三廠,北京汽車製造廠等17個廠組成一個女民兵方隊,共兩個民兵方隊,屬受閱部隊的序列,各方隊規模為25×14+2(兩個指揮員)。
(摘自《天安門曆史檔案》)
鄧小平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
1984年10月,共和國的第三十五個金秋。
北京的秋季,晴空萬裏,天宇蔚藍,陽光敷在人們的身上,暖洋洋的。
從黎明開始,由四麵八方彙集而來的人流,湧向東西長安街和天安門廣場。雖然人這麼多,但秩序井然,人們臉上都綻開了歡樂的笑容,等待著一個曆史時刻的到來。
可容納50萬人的天安門廣場,早已布下了軍隊的方陣,其中有陸軍、海軍、空軍、武裝警察和民兵的隊伍。42個方陣,從高處往下看,橫直都成一條線。整個天安門廣場猶如一個巨大的棋盤。
不同類型的各式坦克、裝甲車、各型大炮的牽引車以及戰術導彈、戰略導彈的巨型彈體,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光芒。
天安門城樓,經過粉刷,變得更加金碧輝煌,壯麗萬千。紅彤彤的大宮燈,顯得格外醒目。
城樓上,站立著推動著新時期中國前進的國家領導人,以及許多南征北戰叱吒風雲的老帥名將,以及科技界文教界的同誌,還有各民主黨派的負責人。
鄧小平、胡耀邦、李先念、彭真、鄧穎超、烏蘭夫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民主柬埔寨主席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民柬聯合政府總理宋雙,負責外交事務的副主席喬森潘,越南黃文歡同誌,讚比亞總統卡翁達和夫人,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和夫人等貴賓700多人登上了天安門。113名各國駐華使節、外國專家和當時在京訪問的外賓也參加了活動。
在五六十年代,觀禮台上,蘇聯、東歐國家的代表較多。西方國家的代表較少。自從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打破了中美20多年的隔閡,並建立了兩國關係後,西方國家的代表也多起來了。
觀禮台上,已不是各族服裝的展覽會了,而是全球人種歡聚的嘉年華會,充滿著和諧的美,充滿著融洽的氣氛。
人民英雄紀念碑雄偉高聳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幾個鎦金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它記載著解放戰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記載著抗日戰爭中死難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更記載著自辛亥革命以來死難的英雄永垂不朽,還記載著太平天國的民族英雄永垂不朽!它已沒有曆史的局限,也打破了黨派的界線,打破了時空的概念。
美國哈佛大學曆史學家費爾伯教授,就是根據它寫成了《偉大的中國革命一百五十年》這本曆史巨著。
上午9時整,國慶大典開始了。1200人組成的樂隊奏起了雄壯的國歌。這是一支世界上空前的樂隊。嘹亮的樂曲聲,那麼激越,那麼高昂。
接著,28響禮炮轟鳴,把大地震得抖動了。這是東方醒獅的怒吼!
10時許,閱兵式開始。
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健步走下天安門城樓,乘檢閱車馳過金水橋,閱兵總指揮、北京軍區司令員秦基偉向鄧主席報告:
“軍委主席,受閱部隊準備完畢,請你檢閱!”
代表中國人民武裝力量體製的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民兵42個方隊,以前所未有的英姿,整齊排列於長安街以東,長達4華裏,軍威雄壯,氣宇軒昂。
這是由我國自己設計、製造的武器裝備組成的鋼鐵方陣。
這是由1萬多將士的血肉之軀築起的新的長城。
鄧主席神采奕奕,站在敞篷車上,在隊列前由西向東緩緩前行。此時,他左手握住車欄,右手慢慢揮起……
這個動作,給所有受閱指戰員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顯示了他的果斷與堅定,表達出他的魄力與信心。
鄧小平在車上向隊列中官兵招手:“同誌們好!”
接受檢閱的官兵齊聲回答:“首長好!”
鄧小平又慰問說:“同誌們辛苦了!”
精神抖擻的官兵齊聲回答:“首長辛苦了!”
這樣的聲音此起彼伏,連續不斷,由一個方陣到另一個方陣。這是一種豪壯的、激勵的聲音。
不但在世界軍史上,就是在整個人類史上,從沒有一個軍隊的統帥首先向受檢閱的官兵問好的。古今中外的閱兵典禮,照例是受檢閱的官兵高呼萬歲的,從凱撒到拿破侖,從沙皇到凱瑟琳,從希特勒到墨索裏尼,從華盛頓到羅斯福,以及許多國家的閱兵典禮,萬歲之聲,震耳欲聾。而惟一例外的,就是鄧小平。他對人民官兵的濃厚感情,濃縮在一句“同誌們好”“同誌們辛苦了”這簡短的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