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看了專題片《大國的崛起》,深受啟發。那幾個在曆史上曾經輝煌的大國,無一不是從走出自己的國土開始的,他們到了外麵,呼吸了新鮮的空氣,輸入了新鮮的血液,借鑒和包容了別人的文化,從而使自己壯大起來。於是,我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想起了玄奘。
說起玄奘,我們可以找到關於他的一大堆頭銜,哲學家、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大師、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等,可我總覺得稱他為前輩的“留學僧”或者前輩的“海歸”比較親切些。玄奘為中華文化所做的貢獻,已經遠遠超出了他作為一個佛學大師所能做的。他當時可能隻是從一個僧人的角度出發,來拯救處於迷茫和水深火熱中的芸芸眾生,他創立了唯識宗,翻譯了大量的佛經,所有這一切,似乎都是從弘揚佛法的角度去做的。但我們翻開曆史可以看到,他的願望並沒能實現,他的唯識宗在經曆了短暫的輝煌之後,在幾十年時間裏便消亡了。玄奘之後的一千多年裏,民眾也依舊承受著眾多的磨難。時至今日,雖然玄奘當初譯好的經卷,大都被束之高閣,但玄奘這個人,卻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他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玄奘一生的奮鬥,沉澱在文化中的,最寶貴的,是他那種精神,我們稱之為玄奘精神。魯迅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然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蓋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玄奘就是這些人中的傑出者。他西行取經、舍身求法的獻身精神,孜孜不倦、執著求知的學習精神,百折不撓、勵誌奮進的進取精神,不慕榮利、心係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等,早已融進中華民族意識形態中,成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感於玄奘精神,便想著為玄奘寫些什麼。說起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來認識這位曆史上偉大的人物,來認識一下這位真正的“唐僧”。
本書不是學術著作,我也不是學者型或研究型的人物,而是一個愛聽故事、愛講故事的普通人。事實上,曆史人物一出名,有關他的爭論和“謎”就多起來,就有人引經據典,有人旁征博引。我明白這些事情我做不來,所以在本書中,有關玄奘的那些有爭議的問題,我一概視而不見,有數個結論的問題,我也是看哪個順眼就拿來使了,不考慮許多。我隻想講故事給大家聽,這是一些平凡的故事,講了一位偉大的人物,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人。
劉燁
2007年10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