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產業結構的調整西北地區已開始由過去的以商品物資流通、交通郵電為主的單一結構,轉向商品物資流通、金融保險、外經外貿等相互促進的格局。如,1992年青海省第三產業增加值達28.57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33.9%。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45.14萬人,占社會勞動者總數的21.32%。在青海省的第三產業增加值中,交通、郵電、商業、物資、金融保險業的比重達到60%。科技、旅遊、谘詢、市政、居民服務業等行業也有較快發展。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交通郵電投資占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1991年的16.1%上升到19.7%。城市市內電話比1991年末增長22.4%,全區市縣全部實現市話自動化。寧夏發展較為薄弱的外貿、旅遊、金融保險、房地產業,1992年發展也明顯加快,在國民生產總值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中的比重有所提高。1992年甘肅省第三產業增加值第一層次(交通、郵電、商業、飲食、物資及倉儲)所占比重為65.3%;第二層次(金融服務業、公用事業、房地產業)所占比重達21.8%。西北地區第三產業結構的調整,對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投資結構的調整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西北五省區為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進行了投資結構的調整。如:1992年陝西省在國有單位投資中,用於現有企、事業單位更新改造投資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28.9%上升到31.7%。在更新改造投資中,用於增加品種、提高產品質量的投資比重分別由1991年的17.6%、7.6%上升到19.3%和10.1%,用於增加產量的投資比重由37.2%,下降到26.7%。同時,第一、第三產業投資比重上升。其中第三產業的投資比重由30.0%上升到33.9%;運輸業、郵電通信業投資比重上升了1.3個百分點,為12.7%;商業、飲食、供銷、倉儲業的投資比重上升了2.1個百分點。用於能源工業的投資比重由30%,下降到24.9%。甘肅省由於調整了投資結構,重點傾斜政策得以實施。在基本建設投資中,用於農業的投資3.8億元,比1991年增長11.6%;用於能源工業投資11.8億元,增長5.6%;用於有色金屬工業的投資6.0億元,增長保持上年水平;用於第三產業的投資11.1億元,增長55%,其中用於運輸郵電投資增長122.60%,用於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的投資增長30.9%。在更新改造投資中,用於第三產業的投資3.9億元,比上年增長144.7%;用於增產的投資4.8億元,增長26.9%;用於增加產品品種的投資3.6億元,增長18.2%;用於提高產品質量的投資2.0億元,增長30.9%。西北五省區投資結構的調整直接啟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趨向合理。
(三)西北經濟結構的重構
經過50多年的建設與調整,西北地區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本質的顯著的變化,集中表現在:
1.西北地區在缺乏現代工業的基礎上,迅速形成了現代工業化規模
1952―1979年,國家大力投資於西北地區現代工業的開發,使西北現代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速發展。50多年來,西北地區的工業總產值快速提高,並在西安、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寶雞等地,建立能源重化工、冶金、機械、電子、航空、紡織等一大批綜合性或專業性的工業基地。
2.西北現代工業經濟已在地區經濟中取得主導地位
1949年西北五省區工業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為:陝西24.2%,甘肅12.75%,青海11.04%,寧夏9.8%,新疆12.95%;整個西北地區為16.72%。到1991年,這一比重在各省區為:陝西67.20%,甘肅62.25%,青海55.15%,寧夏62.68%,新疆61.18%;整個西北地區為63.55%。1995年西北地區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8.83%。雖然由於各省區的經濟發展初始條件不同,資源與人文環境因素的影響,形成不均衡狀態。但是,在西北工業化推進過程中,工業的迅速擴張是推動產業結構轉變的主要動力,直接影響西北地區經濟結構的轉軌。
3.西北農業經濟有很大改變,突破長期單一經營、自給自足的傳統格局
在陝西的關中地區、甘肅的河西地區,寧夏中、北部的寧夏平原,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立了一大批單產高、商品率高的商品糧基地和棉花、煙草、油料作物等經濟作物的專業化生產基地。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在西北五省區的320多個縣城和數千個集鎮中,形成一大批基層經濟中心,成為聯結城鄉的紐帶,帶領周邊農村前進的基地;農業產業化、商品化和城鄉一體化,在經濟發達的區域,已出現較好的勢頭。
4.以西北豐厚的自然資源為後盾,建立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促進西北地區形成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過渡
能源、礦產資源的後備儲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
到20世紀80年代末,西北地區的煤炭資源的開發率僅為8%左右,水力資源的開發率僅為10%左右,石油資源和陝北的天然氣剛進入開發前期的準備階段,鋁、鋅等有色金屬資源的開發才剛剛開始。21世紀西北地區的資源開發,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新階段支撐體的必然趨勢已形成。20世紀末,西北地區建立的能源、原材料工業生產基地,將以自己的生產優勢,推動西北地區經濟的發展。
5.以公路、鐵路為主體的交通運輸網的骨架已建立,運輸布局明顯改善
西北地區的萬人交通線路長度比較長,為16.94公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6.36公裏;但是,綜合運網密度每萬人每平方公裏0.86公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28公裏。西北地區萬人民用汽車擁有量為53.77輛,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78輛;但人均貨運量水平較低,隻有6.02噸,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5噸;說明西北地區交通運輸條件水平並不很低,所不足的是利用率、效益太低。盡管如此,西北地區的鐵路、公路、民航、河運、海運和管道六種運輸方式組成的綜合運輸網和運網布局的改善,為西北地區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合理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6.西北地區第三產業的迅速崛起,已形成產業結構轉換的新勢頭
80年代後,隨著西北現代工業化演進到一定程度,為了滿足社會生產和西北人民日益增長的種種生活需要,必然要求第三產業發展起來。西北地區近年來第三產業的興起,反過來又大大推動和加速西北現代工業化進程:通過聯係效應(或引致效應),第三產業的發展推動了西北地區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通過大量吸收勞動力就業,第三產業的擴張有助於解決西北地區社會的就業問題;通過提供生活服務設施,方便居民生活。第三產業能夠改善西北人民生活質量,從而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勞動效率。
西北地區經濟結構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不斷變化,重構適應西北經濟發展的轉換模式,實現西北地區經濟結構合理化,是西北地區現代化的重要保證。
21世紀,西北地區經濟結構合理的主要標誌:
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發揮西北地區資源豐富、地域遼闊的優勢,調動各省區政府及西北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加快西北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調整產業布局,逐步形成通過合理布局產業和各種產業最佳的地域組合,實現資源最優配置,促進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生產建設經濟效益的提高。
調整安排經濟發達程度和資源開發程度不等地區的關係,既要考慮近期經濟發展,又要為後期發展儲備,使近期、長遠效益協調兼顧。
地區經濟結構安排,要注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原材料結構等國民經濟結構相互協調,和各結構的合理化。
促進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事業的發展,逐步縮小和最終消除曆史遺留下來的各民族經濟、文化事實上的不平等,進一步鞏固、發展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