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亞歐大陸橋中國西北段的建設與發展(2 / 3)

管道運輸建設管道運輸是西北地區能源運輸的重要手段之一。新亞歐大陸橋西北區域的管道運輸主要分為輸油、輸氣管道運輸兩種方式。輸油管道運輸有克拉瑪依――獨山子輸油管道、新疆輪庫輸油管道、格爾木至拉薩輸油管道、寧夏境內至甘肅輸油管道、洛陽至山東輸油管道、洛陽至湖北的輸油管道都已投入使用。國家還鋪設了蘭新輸油管及配套管線。2002年9月29日,“蘭成渝”輸油管正式投入使用。陝北油田至關中的靖(安)鹹(陽)輸油管也於近年全線貫通。

天然氣管道運輸有長慶油田內蒙古至寧夏的橫馬線早已投入使用。近來,“西氣東輸”管道鋪設也在順利進行中。2003年底,“西氣東輸”管道鋪設工程的靖邊――上海段建成投產;2005年輪南――靖邊段投產,實現全線貫通。全工程中有三條線是新亞歐大陸橋的組成部分:2001年6月,早已完成的陝京線(陝北靖邊到北京)與京石線對接。2001年5月,澀北西寧蘭州線已基本完成。由新疆塔裏木天然氣田輪南,東經新、甘、寧、陝、晉、豫、皖、蘇、浙、滬10個省市區,全長4000多公裏。其中河南段於2002年動工,2003年底完工;安徽段同期動工,於2003年初完工;陝晉段已於2002年9月開工,2002年底全線貫通。

截至2001年底,西北地區共有原油輸送管道2900.24公裏,輸油量達1912.39萬噸;輸成品油管道291.0公裏,輸油能力為130萬噸;天然氣輸送管道2123.25公裏,輸氣量達221.96千萬立方米。

2003年7月26日,“西氣東輸”工程南京長江地下管道鋪設開通。

西北地區光纜傳輸建設“九五”計劃期間,繼蘭西光纜建成後,國家的重點鋪設蘭州――成都光纜,它是中國“八橫八縱”幹線光纜網中最後建成的一條重要光纜。該光纜全線長1333公裏,在甘肅省境內長827公裏。目前,7條國家一級幹線光纜在甘肅總長度達到3670公裏。甘肅還對部分光纜傳輸進行了擴容,擴容改造後的一對光纜從原來隻能傳輸幾千路增加到現在的3萬路,並可達幾十萬路,通信能力大幅提高。2001年底,西北地區長途光纜線路長度達54044公裏。

(二)西北地區交通運輸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的經濟發展機遇,西北地區交通運輸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西北地區交通運輸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已成為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

西北地區的公路建設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地區的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問題,引起各方麵人士的關注。西北地區由於地理環境較為惡劣,因而公路運輸成為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各省區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公路運輸在西北地區綜合運輸中占據主導地位。

但是,西北地區公路的行車條件差:高級、次高級路麵裏程比重較低。高級、次高級路麵裏程比重較低;除少數靠近大中城市的路段外,路況較差,缺少必要的橋梁和防護工程等,因而抗災能力很弱;西北地區公路聯網水平低,造成公路行車速度慢。西北地區公路的技術等級極低,車輛的通達水平也很差。公路密度較低,不及全國的一半,而且斷頭路多,尚未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到2001年底,西北地區共有高速公路1253公裏,占全國高速公路總裏程的6.4%;二級以上標準高等級公路僅有20408公裏,占西北地區等級公路總裏程的12.8%;而等外公路高達西北公路總裏程的20.5%。西北地區公路網的通達深度也嚴重不足,不通公路的鄉鎮、行政村還很多。

西北地區的鐵路運輸是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對外運輸方式。由於西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比較複雜,戈壁、沙漠、高原以及崇山峻嶺成為鐵路建設的巨大障礙,同時,地理障礙造成西北鐵路網分布呈現出樹枝型,沒有形成幹線回路,造成鐵路運輸受阻,難以暢通運行。而且,限製行駛區段較多。

西北地區鐵路運輸能力也比較低。一是運輸設施比較落後。從運輸線路來看,全國鐵路營業裏程中,1986年複線裏程已占鐵路總裏程的20%以上,而西北地區到1989年仍隻有5%左右。從運輸工具看,西北地區鐵路蒸汽機車牽引區段仍占三分之二左右。二是運輸效率低。1989年西北地區鐵路貨運密度為每公裏1236.6萬噸公裏,僅僅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3%。

西北地區的民航運輸存在民用航空飛機少、機場設施差、航線數量少等問題。

西北地區的內河航運一直處於萎縮狀態,未得到有效開發。西北地區的黃河幹流由於航道變遷頻繁,加上在興修水利樞紐工程時未能同步考慮通航設施,使得妨礙航運的設施增多,造成黃河航運西北段處於停航狀態;漢江航道裏程比20世紀50年代縮短了三分之二。

西北地區的管道運輸僅限於油田及其周圍的較小區域內;各種管道運輸能力尚未充分利用。

總之,西北地區的交通運輸業發展水平很低,不能滿足地區之間經濟交流的需求,使得陝北的煤炭、新疆和青海的石油資源長期處於待開發狀態;寧夏的煤炭、青海的鹽類資源也因外運出路的限製而經常造成積壓,導致西北地區資源開發程度低,嚴重阻礙了西北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成為西北經濟發展的“瓶頸”。

造成西北地區交通運輸不暢的原因,首先在於西北地區交通建設資金的投入不足,建設資金不足與不到位導致西北地區公路網絡質量差、等級低、通達深度不足;其次,西北地區經濟基礎薄弱,機製過死,造成籌資能力不足;再加上西北交通運輸基本建設技術水平的落後,導致交通設施不僅數量少,而且質量差;公路、鐵路、民航、水運及管道運輸方式不能形成網絡、規模,無論是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都很差,嚴重影響了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迅速改變西北交通運輸狀況,成為西北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三)加強西北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西北經濟發展過程中,交通運輸業發展必然成為西北地區經濟開發、投資的重點。根據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資源分布特點以及經濟發展規劃的需要,為了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國務院有關部門製定了西北地區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重點:以公路為重點,公路、鐵路並舉;增加航空、管道運輸等方式的比重;在擴大運輸裏程的同時設法改善運輸效率。在運輸業結構上,以西北地區能源、礦產資源開發配套為主,適應對外開放。本著繼承現有運輸結構中符合西北區情的積極要素,同時要有利於推動交通運輸業的技術進步,加強西北交通運輸業的建設與發展。

2001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朱?基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的《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中指出:“要集中力量建設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一批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項目。”“西部開發要依托亞歐大陸橋、長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主要交通幹線,發揮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輻射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麵,培育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長江上遊經濟帶和南寧貴陽昆明等經濟區帶動周圍地區發展。”

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明確指出:“交通建設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擴大網絡,優化結構,完善係統,推進改革,建立健全暢通、安全、便捷的現代綜合運輸體係。加快以‘五縱七橫’為重點的公路國道主幹網建設,全麵貫通‘三縱兩橫’。起步建設西部公路的八條新通道,完善路網結構,提高路網通達深度。2005年公路通車裏程達到160萬公裏左右,其中高速公路2.5萬公裏。建設改造‘八縱八橫’鐵路主通道,擴大西部鐵路網,加快鐵路既有線技術改造,提高列車運行速度。建設青藏鐵路、京滬高速鐵路和西北、西南進出境鐵路。2005年鐵路營業裏程達到7.5萬公裏。發展大城市軌道交通。加強沿海主樞紐港口大型集裝箱運輸係統、專業化散貨運輸係統及主要港口出海航道建設,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2005年沿海港口深水泊位達到800個。加強長江、珠江及京杭運河等水運主通道建設,積極發展內河航運。突出支線機場建設並向西部地區傾斜,完善樞紐機場和幹線機場,提高空管技術裝備水平。加強油氣管道建設,初步形成管道運輸網。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發展和完善城市間旅客快速運輸、大城市旅客運輸、集裝箱運輸、大宗物資運輸和特種貨物運輸五大係統。以信息化、網絡化為基礎,加快智能型交通的發展。繼續加強郵政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以政企分開為核心的交通運輸管理體製和經營機製改革,鐵路實行‘網運分離’,民航機場和港口下放地方管理,航空運輸企業實行重組,形成大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