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西部地區三次產業受市場經濟的供求影響,形成區域產業發展的各自優勢互補的必然趨勢。西部地區的輕工業,尤其是食品工業的不發達,遠遠不能滿足西部地區人民日益增長的人民生活的需要。為了發展西部地區經濟,必須加快發展有市場需求的優勢輕工業。東部地區輕工業的發達,不僅可以為西部地區市場提供更多的輕工業產品,更重要的是技術上、人力上、資金上的支持。東部地區以高新技術產業群及具有高精尖新特色的加工製造業為主;西部地區有上規模的汽車、化工、冶金、航空等機器製造工業的資產存量的優勢;以黃金水道、超高壓輸電線路、南水北調線路為紐帶,東、西部地區聯動。東、西部地區的第一產業互補困難很大,但是許多方麵的工作也是可以做到的,例如,西部地區豐富的林、果、茶等資源的開發,能為東部地區市場提供特色產品;西部地區的農村鄉鎮企業屬於小規模經營,有很多弱點,而東部地區農業產業化和規模經營,以及擴大農業規模經營,為西部地區提供了許多經驗和教訓。西部地區的許多縣、鄉村與東部地區的鄉鎮企業結成經濟發展的對子,互相支持。多年的東、西部地區的合作告訴我們,東部地區、西部地區鄉鎮企業交流應更注重經營思想、手段、規模管理,其次才是技術水平的提高。
2.東、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區位互補
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提高東、西部地區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前提。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已構成為資源在產業間優化配置的重大障礙。
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傳統的指令性計劃管理經濟的方式逐步被市場機製所取代,區域之間的關係由過去那種單純的以計劃為主導的行政關係轉變為市場經濟關係。東、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區位互補,是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差距,實現東、西部地區對接的關鍵。
從現實經濟運行來看,東、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區位互補已成趨勢。
第一,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單一,輕工業不發達,農業自給水平不高,區域內產業關聯度低。東、西部地區之間以能源、礦產品輸出和工業製成品輸入為互補,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這種差距,必須將東部地區成熟的產業化水平,與西部地區的生產要素相結合,使其成為有利的生存發展空間。
第二,東部地區的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高強度消耗,造成東部地區資源供給嚴重不足,礦產、能源開發已近極限,加之東部地區人口密集,有限的土地已不堪重負,城鎮密集,交通擁擠,環境汙染,使東部地區多層次、高效率利用有限資源的產業發展條件逐漸消失。而西部地區則不同,地域遼闊,豐富資源有待於開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改變了長期以來計劃經濟下產業地域配置,西部地區不能隻從事能源、原材料等初級產品的生產;而東部地區所遵循的運距最短、最接近消費市場的生產力配置原則的加工工業的發展,必須在東、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區位互補中實現。
第三,加強東、西部地區的企業聯合,是實現區域產業專業化協作,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東部地區的重點產業是勞動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其主要市場是國際市場,東部地區的能源動力工業、基礎原材料工業、冶金工業、機械工業、電子工業都需要西部地區的支持;西部地區的發展除從國家財政得到支持外,還須從東部地區引進技術、資金,因此,東、西部地區企業的聯合對於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和提高整體經濟效率十分重要。
第四,東、西部地區形成本區域的特色產業結構,並且通過區域間重新分工,調整與東、西部地區之間的利益關係,以產業結構區位互補,實現經濟發展。東部地區的產業發展決定了“外引”、“內聯”、“內聯外擠”的發展思路,進行引進、改造、提高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已成為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在發展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重點產業的同時,要將高耗能的企業和產品生產向西部地區轉移。西部地區應充分發揮所擁有的富集資源,擴大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加快交通運輸、通訊的建設,發展邊境國際貿易,加強市場與產業的聯係。
東、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區位互補,有利於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轉換和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有利於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
3.西部地區三次產業的對稱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的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嚴重失衡,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化程度很低;輕、重工業發展失調,重工業比重太大;采掘、原料工業所占比重大,產品加工層次低;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落後,信息產業發展很慢。
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將農業、輕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基礎原材料作為發展重點。到80年代後期,由於需求拉動和市場價格化,西部地區的輕紡工業得到一定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基礎產業和農業也引起一定的重視。輕工業消費品部門的發展,帶動了西部地區一些主要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產業結構出現明顯的變化。
(1)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有所調整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工業產業開始向消費品生產傾斜,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逐步向輕、重工業結構合理化調整。但是西部地區特有的重工化結構又決定了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特點。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初衷目標是想改變輕、重工業不協調的局麵,向輕工業傾斜。據1978―1997年西部地區工業產值的計算,西部地區1978年的重工業比重為64.62%,1989年下降為60.11%,下降了4.51個百分點;輕工業的比重從1978年的35.38%上升為39.89%,上升了4.51個百分點。雖然重、輕工業結構變化的百分點不大,但是說明西部地區重工業的趨勢有所改善。但是1994―1997年的統計數字又向我們提出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新問題,據統計1997年的重工業比重回升很大,達到67.13%,比1989年回升了7.02個百分點;輕工業比重下降到32.87%,其中西南地區的輕工業比重達40.65%,而西北地區則降至23.54%。如何調整輕、重工業結構比例?如何保持西部地區的工業特色,發揮資源優勢的作用?是西部地區三次產業對稱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西部地區的消費品工業發展很迅速,耐用消費品生產發展很快。電視機從1979年的年產量7.36萬台發展到1997年的735.67萬台;電冰箱年產量從1984年的1.63萬台增加到1997年的57.55萬台;洗衣機年產量到1997年為58.88萬台。其中,彩色電視機1997年年產量達665.67萬台,占全國彩色電視機產量的24.55%。
西部地區的輕紡工業也有所發展。輕紡工業在原有基礎上提高質量水平,一是重點抓好西部地區特色、質優的輕紡原料,如長絨棉、改良羊毛、山羊絨、駝絨等,搞好農業、畜牧業原料的生產基地建設;二是充分利用西部地區豐富的化工資源,發展石油化工業、磷硫鹽化工業和煤化工業,探索從重化工領域開辟輕紡工業原料基地,發展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紡工業;三是以名牌紡織產品占領國內外市場。1992年以來,新疆天山毛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把技術革新、設備更新和產品創新放在企業發展的首位,實行名牌戰略,其生產的“天山”、“金天山”、“GTS”等名牌產品暢銷國內外,並多次獲得國際和國內大獎。
西部地區加工工業發展最快的要數煙草工業。1997年西部地區的卷煙產量達1191.15萬箱,是全國卷煙總產量的35.27%,其中僅雲南卷煙產量就占18.5%(全國產量為3377.42萬箱。雲南昆明卷煙廠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強企業管理,提高了產品質量,創立了“雲煙”、“紅山茶”、“茶花”、“大重九”等名牌卷煙,進入全國名煙行列,並且占有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
(2)調整農業發展戰略
西部地區土地遼闊,可開墾荒地資源很多,農業發展潛力較大。目前,由於西部地區自然條件的限製,很難達到糧食自給。因此,西部地區農業發展的重點應該是因地製宜,發揮地域優勢,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棉花、煙草、糖料、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優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產量,建立各類經濟作物基地,如西南的蠶桑、麻類、熱帶作物,西北的棉花、飼料基地,根據市場需要發展西部地區特色農業、創彙農業和工業資源型農業。西部地區的中藥材資源也很豐富,具有國內外銷售的潛力。同時,西部地區草地資源豐富,可以建立一批優質畜牧產品生產基地。
針對西部地區農業工業化程度較低的特點,西部地區為提高農業增長作出了努力。1997年西部地區每個農、林、牧、漁業勞動力實現產值4651.8元,比1994年提高1644.8元。但是比同期全國平均水平低38.6%;每個農、林、牧、漁業勞動力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0.68千瓦,比1994年提高3.9公斤,達到21.66公斤。西部地區以農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比重逐漸下降,1978年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為35.2%,1985年為35.9%,1989年為33.4%,1993年為25.9%,1997年為25.9%。工農業兩大部門結構在增長中以非均衡逐步向均衡發展轉變。
(3)調整工農業生產與第三產業發展
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的落後,始終是製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有一定發展,1997年國家鐵路營運裏程達到13826公裏,正線延展裏程達16139公裏,公路通車裏程達368135公裏;全社會貨物周轉量由1978年的766.4億噸公裏,1997年迅速上升為3333.3億噸公裏,增長3.35倍。郵電業務量由1978年的2.52億元,1994年增至60多億元,增長23倍。西部地區交通運輸、郵電通信落後的狀況有所改善,使工農業生產與基礎設施結構的失衡狀況有所緩解,這種向均衡結構的漸變,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
20世紀80―90年代,西部地區以農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的份額開始下降,與此同時,以交通運輸、郵電、商業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發展很快,比重不斷增加。據統計,西部地區的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變化:1978年占19.2%,1985年占23.8%,1989年占25.9%,1993年占32.1%,1997年占34.7%。第三產業的發展,調整了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非均衡,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第三產業的發展必須以西部地區的物質部門的發展(一、二產業)作為依托,第一、二產業發展不上去,第三產業即使短期比重上升,從長遠發展來看,它不會是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主要貢獻力量。第三產業的發展與需求緊密聯係,如果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大,他們對非物質生活水平的要求也不會很高。比如,對旅遊業的需求是建立在有富餘的錢和閑暇的基礎上的。
三次產業的對稱發展,使其相互促進,而不是失調而相互製約。我們要充分認識三次產業的內在關係,充分認識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中第一產業的滯後性和脆弱性,以及由此帶來的許多社會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經濟問題。要充分認識到第一產業的發展與否,對第二、三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將產生重要的影響。西部地區的第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是西部地區經濟走向健康持續發展道路的基點。
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應借助國家對西部開發的有利政策,充分發揮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在確保區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加速產業開發和結構調整,促進第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與東部地區、周邊省份互為補充,協調發展,力爭在21世紀建成中國最大的新經濟增長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