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國與歐洲各國的經貿關係(2 / 3)

但是,相對於其他西歐國家而言,自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英國經貿關係的發展不是特別順暢,致使英國在西歐國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中,從第一位一度降至第四位,居於德、意、法之後。1989年後,由於英國對中國采取限製措施,加之隨後又在香港回歸上出現爭議,致使兩國經貿關係的發展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1995年5月,英國貿易大臣邁克爾?赫塞爾廷率130多位企業家組成的大型貿易代表團訪華,李鵬總理會見了代表團,雙方同意建立中國與英國經貿聯委會以形成空前經貿磋商機製(此前,西歐大國均與中國建立了聯委會)。此後中國與英國經貿關係開始好轉。1996年2月,外經貿部部長吳儀率政府經貿代表團訪英,與英國工貿大臣伊恩?蘭共同主持了中國與英國經貿聯委會首次會議,並商定在聯委會中設立能源、化工、航空等工作小組。

1997年5月工黨執政後,英國政府采取務實態度,積極恢複與中國的關係。布萊爾首相和庫克外交大臣多次表示,英國與中國之間應該共同努力,以香港回歸為契機,使兩國關係出現一個新的開端,進而建立起麵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的建設性關係。英國新政府的上台和香港政權的順利交接,為改善英國與中國關係提供了曆史機遇。中英兩國領導人利用出席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機會,舉行了工黨新政府上台後首次中國與英國首腦會談。兩國首腦表示要結束過去,開辟未來,共同締造一種健康而富建設性的中英關係。

1998年被英國稱做“英國的中國年”。1月,英國貿易工商大臣貝克特和外交大臣庫克先後訪華,與中國就發展經貿關係和建立更密切的“戰略關係”進行磋商。2月,英國利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地位,主動提出在亞歐會議期間舉行“歐盟――中國首腦會議”,並建議使之成為定期磋商機製。4月,朱?基出席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亞歐會議並訪問了英國。10月,布萊爾首相訪問中國,這是六年來英國首相首次訪華。中國與英國高層領導人頻繁互訪為兩國經貿關係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圍,也為兩國企業界的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布萊爾訪華期間,兩國政府發表了《聯合聲明》,並同意成立中國與英國論壇。聯合聲明稱,雙方一致認為需要進一步促進商貿活動,改善市場準入,擴大雙邊貿易和投資,雙方決定加強財政對話機製,就經濟和金融問題進行經常性的往來;雙方將通過擴大發展合作項目加強兩國在國有企業發展和體製改革方麵的合作,為失業工人提供培訓和創造小企業就業機會,消除貧困和促進內陸省份的發展。在朱?基總理和布萊爾首相的會談中,雙方探討了總額達30億英鎊的投資計劃,不少大型跨國公司,如英國石油、帝國化學等都對對華投資很感興趣。英國代表團還與中方舉行了若幹國際研討會,探討了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問題以及中國與英國在石化、汽車等領域內的進一步合作。

從1997年起,英國對華貿易在歐盟國家中升至第二位,僅居德國之後。中英貿易額也由1997年的57.9億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14.0億美元,五年裏增長近一倍,其中中方出口80.6億美元,進口33.4億美元,連續十年保持順差。以往,中國出口英國的主要產品是食品、飲料、紡織原料、鞋類等一些附加值不高的傳統性產品;從英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有紙煙、電視機零配件、鋼材、煙草加工機械、計量儀器、鈉鋁製結構件及部件、航空器零件、機械裝卸設備及零件、發動機組及旋轉變流器、紙及紙板等。近年來,中國與英國貿易結構有了較大變化。隨著中國產品質量的提高、企業競爭意識的增強。出口部門對英國市場了解的加深,中國製造的電子器件、通訊設備、電力機械、陸用車輛和有機化學製品等已經陸續進入英國市場,並且占有相當的份額。英國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也逐漸擴大到工業機械、發電運輸設備、電器、鋼鐵、控製儀器和農業科技產品等領域。

在投資方麵,英國是歐盟國家中在中國投資最多的國家。近年來,英國在華投資一直處於逐年遞增的狀態。截至1998年6月,英國在華投資項目共2205個,協議外資金額142.53億美元,實際投入59.44億美元。其中1997年批準的英國在華投資項目304個,協議外資金額14.94億美元,實際投入18.58億美元。按實際投入計算,英國在對華投資國家和地區中位列第七位(居香港、日本、台灣、美國、新加坡、韓國之後)。據英國貿工部的統計,到1997年底,英國在華的實際投資額為33.11億英鎊,接近德、法、意三國在華投資額的總和。

英國的投資主要集中於中國沿海城市和內陸一些大城市,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資金和技術含量較高的生產性行業,如冶金、輕工、電子、紡織、製鞋、服裝、食品和海洋工程等。中國與英國合資企業主要有:上海耀華――皮爾金頓玻璃廠、殼牌天津潤滑有限公司、上海利華有限公司、和路雪北京有限公司、撫順比歐西氣體工業有限公司、協和石油化工集團(江蘇)有限公司、重慶格蘭素威製藥有限公司、福建貝爾特鋼有限公司、廈門盧卡斯太古宇航有限公司等。1998年2月,英荷殼牌國際石油資本集團在廣東省同中國企業簽約,投資45億美元建設石油和石化產品加工企業,為中國最大的中外合資企業。4月,歐洲著名化學企業英國的卡內門公司和德國的巴斯夫公司向上海的中國企業投資30億美元,共同建設石化項目。

隨著中國與英國貿易關係的發展,兩國間銀行業務往來日益頻繁。英國的巴克萊銀行、勞埃德銀行、密德蘭銀行等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設立了代辦處,渣打銀行在中國設立了分行。這些銀行在中國除了與中國銀行辦理大量日常的貿易結算、銀行彙兌等傳統業務外,還開展了買辦信貸、項目貸款、銀團貸款、債券發行、信托谘詢等各種國際銀行業務。英國銀行在中國設立分行和代理處,不僅大大便利了兩國銀行業務往來,也通過集團貸款為我們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如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山西平朔煤礦、攀枝花鋼廠、安陽玻璃廠、撫順熱電廠、北京地鐵改造工程、邯鄲鋼鐵公司等大型項目都使用英國的銀團貸款。許多英國銀行還通過人員培訓、業務講座、研討會等方式往來信息和增進了解,幫助中國銀行業進行改革,以便與國際金融製度接軌。

英國技術貿易在華也有一定的發展。至1997年底,中國從英國引進技術項目共703項,總金額為29.32億美元。中英雙方的合作領域主要集中在一些傳統的行業,如電力、冶金、化工、機械、軍工、煙草、城市建設等。英國的先進技術在中國已經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如江蘇省江陰大橋便是用英國技術建造的中國目前最長的斜拉橋;中國使用的溫度最低的設備是牛津儀器集團製造的稀釋製冷機(最低溫度可達-273.4)。但是在歐盟國家中,英國對華技術貿易不及德國、意大利和法國。

雖然中國與英國經貿關係近年來發展較好,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有的問題是歐盟各國普遍存在的,有些問題則是英國所特有的。例如,英國方麵一直對中國的較大貿易順差感到不快,認為中國存在著出口補貼和傾銷,因而對中國進口產品采取諸多限製措施,包括配額和數量限製、反傾銷措施等。另外,英國作為工業發達國家和歐洲大國,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在規模和數量上都與其大國地位很不相稱。英國的對華貿易隻占其對外貿易的1%,對華投資也隻占其對外投資的0.25%。

自英國工黨執政以來,英國政府基於對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與影響的務實判斷,已表現與中國加強雙邊關係的良好願望。中國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不但未影響兩國關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發展中國與英國雙邊關係的新起點。從中國與英國經貿關係本身而言,雙方的互補性很強,英國在工業技術、經濟管理等諸多方麵都保持著世界一流水平,而中國的許多特色產品在英國市場上需求很大;英國公司也對與中國在金融、保險、會計、電信、化工、能源、航空、醫藥、農業和食品加工等領域的合作很有興趣。21世紀,中國與英國經貿關係將會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