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78年6月,中國總計援助阿爾巴尼亞成套項目共計142個,其中已建成92個,基本建成和正在建設的23個,已經進行考察、設計的17個。為了幫助阿爾巴尼亞建設這些項目,中國先後派出近6000名專家到阿爾巴尼亞工作,為阿爾巴尼亞培養了大批技術骨幹,其中僅在中國培訓的就有2000多名。中國還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了大量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的物資、軍事裝備和現彙援助。中國人民節衣縮食,為支援阿爾巴尼勢轉變成經濟優勢。因為,“資源”就是存在的客觀物質,不管什麼時候都改變不了它的存在。但是,脫離了人對它的重視和利用,脫離了人的主觀判斷,“資源”的存在就毫無意義。我們今天之所以把幾十萬年來一直就固定存在於西部地區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各類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等看成是“資源”,並且提高到“資源優勢”的水平上去認識,是因為人類已經認識到“資源”的作用,而且現代工業賦予我們采掘、運輸以及加工、使用它們的手段。隻有開發這些“資源”,采取多種經營、綜合利用、深度加工和專業化、商品化生產的立體開發方式,西部地區如此豐厚的自然資源,才能構成西部現代社會――經濟係統迅速發展的基礎,才能成為相對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優勢,成為國民經濟資源支撐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2.西部農業與土地、水、人力資源
農業是西部地區最基本的產業,農業的發展是與土地、水、人力資源息息相關,農業生產是人作用於土地,使其生產出農業產品。西部地區土地麵積占全國的57%,但是屬多山地、丘陵、戈壁沙漠、可耕地並存的複雜局麵。1997年西部地區實有耕地22523.5千公頃,占全國耕地總麵積的23.8%。從人均耕地擁有量上來看,全國平均水平為1.19畝,東部沿海地區人均耕地擁有量為0.93畝,西部地區人均耕地1.24畝。據調查統計,目前中國可供開發的土地資源已不多,土地開發潛力主要在西部。西部地區待開發利用的土地麵積達7.8億畝,而且宜林荒山荒地和可利用天然草山草地等土地資源比較豐富。
西部地區水資源富集。水資源總量(地表水和地下水平均資源量)為18633.5億立方米,占全國水資源總儲量的52.2%。其中,西藏、四川、雲南的水資源擁有量分別居全國各省區第一、第二和第四位。西部地區水利設施數量和水庫庫容量分別占全國的21%和9.6%。
西部地區的土地、水、人力資源豐富,但是土地利用率低,體現在糧食產量低。20世紀60―70年代的“以糧為綱,全麵砍光”的政策,使西部本來就落後的農業陷入惡性循環,即越是糧食不足,越是不顧條件是否許可,越要開荒種糧,使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長期以來,西部地區在生產上對農業資源的掠奪式開發,使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西部地區現有耕地資源仍存在利用不充分、不合理的地方,如糧食畝產偏低,除了自然環境的原因外,農業種植技術的提高、優良品種的采用以及耕作經營水平等方麵都有待於加強。據有關人士計算,如果能將西部地區現有中低產田的70%,在現有產量基礎上平均提高100公斤左右,就相當於全國增加了中低產田3億畝耕地;同時,西部地區許多地方可根據當地氣候環境條件的許可,適當增加耕地複種。如西部地區耕地複種指數從現在的150%提高到159%,全國可增加播種麵積1.6億畝。西部地區的天然草地、草山、草坡的利用率也很低,在已利用的草地中,圍欄草場僅占1.2%,人工和改良草場僅占1.8%,還有97%的草地沒有得到開發和利用;草山草坡利用率僅在20%左右,80%的草山草坡有待開發。另外,西部地區豐富的果木、藥材、茶葉等資源,還沒有充分的開發和利用。
西部地區農業產業化基礎差,也是對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的原因。西部地區經濟落後,小農思想長期影響著農民的觀念,加之西部農業產業是在不改變家庭經營形式的條件下,把農民和市場有組織的對接起來,大多數農村企業規模小,經營業務單一,不能為西部地區非農就業創造條件,也很難使西部地區的農業由淺層次、斷鏈的資源開發走向深層次資源與加工相結合的開發。
西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很差,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和自然生態保護沒有被廣大農民、甚至地方政府官員所重視。西部各省、區森林覆蓋率最高的不到24%,最低的隻有7%,水土流失麵積竟達到10萬平方公裏。西部地區是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水土流失對西部農業生產有很大影響,其生態環境惡化不僅影響西部地區,而且也嚴重威脅到中下遊地區。
長期以來國家實行“資源無價、原料低價”的政策,使西部參與市場競爭的優勢資源產品初級化現象嚴重,造成西部地區農業長期經曆資金和資源雙重損耗和流失,導致西部農業開發動力和積累嚴重不足。
3.西部工業與礦能資源、原材料供給
西部地區產業發展是以國家投資為動力的,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能源、原材料是西部地區重化工業建立的主要目的。從西部地區經濟的內部結構來看,由於其產業結構傾斜於以能源、原材料為主的重化工業,這種重型結構從其發育開始,就形成了傾斜於國家計劃控製的大中型國有企業為主的企業規模結構。西部地區專業化產業較多,大部分集中在能源原材料等初級產業上,形成專業化水平較高的狀況;但是,由於輕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和加工工業在重工業產值中的比重較低,加上由於輕工業及重工業中的加工工業發展水平低,工藝技術水平比較落後,從而形成產業之間的技術斷層和原材料產品結構與加工工業對原材料的需求結構之間的錯位,大部分原材料輸往區外,而西部地區加工工業所需要的大部分原材料又從東部、中部地區輸入,又造成西部地區工業結構水平偏低。
50多年來,中國西部地區工業與礦能資源的開發,原材料工業發展以及工業產品市場的相互關係為:
①西部地區的能源開發處於無序狀態。西部地區能源、礦產資源工業開發初期,是在計劃經濟體製下,開發模式的建立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長遠性,更多一點政治上的合理性。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傳統體製的影響,仍舊存在開發規模過度擴張,忽視後備儲量的及時遞補,一些石油開采業、銅冶煉業過早進入開發後期;由於許多地方的礦能資源開發失控,一些中小企業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顧國家利益,亂采濫挖的掠奪式開發,造成西部地區礦能資源的破壞、損失和浪費;由於忽視了西部地區能源工業的建設,過於強調高能耗原材料工業的發展,使一些省區出現能源短缺;能源工業、礦產資源的開發中各生產環節的比例失調,如石油化學工業中的采、煉、加工之間的比例失調,電力工業中的火、水電比例失調,冶金工業中的采、選、冶比例失調。西部地區工業建設與礦能資源的無序開發的非對稱,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
②西部地區資源開發單一,利用率低。國家在西部地區發展能源、原材料工業的初始,是建立垂直型的區際分工關係,即以西部地區產業作為東部地區產業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供給產業。加之,計劃經濟體製下的行政分割和經濟上的“條塊”分割,人為地割斷能源、原材料工業與其他產業的區內關聯,西部地區各省區分別輸往東部地區的產品主要是附加值低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改革開放後,西部地區的資源利用和轉換效率仍處在較低水平。
西部地區的礦能資源分布確定之後,消費市場的缺乏科學性,造成西油東調、西煤東送、西電東送,使運輸能力本來就差的西部更為緊張,這一問題如不合理解決,將製約中國經濟的現在與未來。
③市場價格的不合理傾斜是造成西部礦能產業“瓶頸”趨向惡化的深層次體製障礙。長期以來,中國實行“產品高價,原料低價,資源無價”的價格體係。這種不合理的比價關係,導致能源、原材料的價格偏低,加工工業的價格偏高。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促使東部地區的加工工業重複建設、盲目發展,難以控製;而西部地區建立的礦能產業,不僅由於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不能提供產品,生產能力形成遲緩,而且由於產品價格過低,成本得不到合理補償,許多能源、原材料工業企業連簡單再生產也難以維持。
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市場經濟行為主體向多元化發展,各個市場主體與資源產權關係不明確,導致企業掠奪代替企業競爭的格局。對於西部地區的“資源共享”驅動“中央、地方、個人一齊上”,形成地方與地方爭奪,集體、個人與國家爭奪,使國家的礦產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和浪費。如,陝西北部(與晉、蒙交界)的神府煤田1400平方公裏範圍內,就有地方煤礦531個,許多小煤礦在開發過程中,隻注重開采效益,不顧整體環境,將煤石堆在黃河河道,有些地方的黃河河道幾乎堵塞。西南的個舊錫礦、峨山鐵礦、雲龍錫礦、會澤鉛鋅礦西北的潼關金礦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大量的礦權糾紛,造成開采1噸礦石,浪費7噸~8噸礦石,平均回采率隻有25%~30%。
4.西部的第三產業與商貿流通、旅遊文化資源
隨著中國工業化的發展,尤其是80年代以後,西部各省區的物質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增加了對第三產業活動的需求,造成增加第三產業產品供給的壓力,由此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西部地區業發展迫使商業去擴大銷路,擴大並增加商業網點、規模、品位;同時,商業市場的擴大,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及其引起的新需要促使工業新產品的產生和產品質量的提高。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深層次矛盾不僅表現在資源能否支持現有的產業構成下的經濟擴張,而且表現出現有產業構成下的經濟擴張已經遇到市場經濟的抗衡。
西部地區地域遼闊,城市首位度高,人口密度較小,廣大農牧區居住分散,少數民族居住區偏僻,商業網點稀少,導致市場擴大受到流通手段和媒介的限製,因而商業網絡和市場規模多以地區範圍為界,難以形成商流、物流積聚中心,尤其是邊遠山區、牧區更為嚴重。
西部地區長期以來的通過計劃和市場雙重調控來實行有限資源配置,形成傳統商品市場、原材料型資源市場相對發達,而金融市場、技術市場、房地產市場相對弱小。西部地區經濟落後與市場發育滯後的高度對稱。
西部地區市場發育限製大,各種要素市場因為條塊分割的體製尚未完全拆除,商品流通的橫向流動差,導致市場交易成本人為加大;加之貨物供給不足及對某些商品實行地方保護主義,使西部地區市場處於一定程度的封閉狀態。西部地區低質量和低水平的生產結構與正在不斷變化的消費結構矛盾尖銳。西部地區的產業普遍麵臨生產能力過剩和市場銷售不暢,而外埠產品、外國產品、外商投資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占有率不斷擴大。西部地區產業長期重複原有產品結構、檔次,不能適應迅速變化的消費結構,所建立的隻是沒有市場的市場經濟;西部地區工業產品質量、品位低度化,不僅需要消耗與高質量產品同樣的資源,造成資源使用的浪費,也使消費者不得不為同樣功能、同樣使用價值支付更多的資源成本和生產成本;第三產業本身內在發展質量與客觀需求之間的不對稱,表現為小商品經濟方式的生活服務與以工業現代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不相容,這種低起點、低質量、低成本的服務,成為現代城市經濟發展中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