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建議與思考(3 / 3)

五、協調對外貿易規模和結構,合理利用外資,提高應對國際經濟衝擊的防範能力

要增強對外貿易政策對經濟周期的調節作用。對外貿易的規模和結構關係到供需總量的平衡,出口是社會總需求的組成部分,進口是社會總供給的部分。因此,在國內供需總量平衡的情況下,出口增大就會減少供給,進口增大,就會增加供給。如果進出口失衡,就會影響供需總量的平衡。進出口的結構是否合理,也會在局部環節上影響供需平衡,或者使部分產品滯銷積壓,或者使部分產品供不應求。進出口規模適當,同國內供需狀況相銜接,也可以彌補國內供需總量的不平衡或供需結構的不平衡。所以,控製好對外貿易的規模和結構,是實現供需總量平衡、調節經濟周期的重要方麵。

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出口方麵中國將麵臨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摩擦問題,進口方麵將麵臨國際上石油、礦產品、糧食等重要戰略資源的價格與供給保障問題。因此,需要對外貿依存度進行必要的調整,在促進進出口適度增長的同時,要防止外貿衝擊對經濟增長和波動可能產生的負麵影響。貿易增長應由關注貿易順差轉向貿易平衡,由關注貿易額轉向提高貿易質量,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在外資方麵,應加緊完善針對非FDI的監控體係,防止非FDI的大進大出對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的負麵影響。

六、加強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間的國際經濟協調

由於世界經濟發展的協同性,一國的經濟發展不僅要取決於國內情況,而且也受製於整個國際大環境。一國的經濟已經和整個世界經濟密切聯係在一起,其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都帶有一定的世界性。一國發生經濟危機,必然會涉及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由於世界經濟周期的趨同,各國往往對經濟所處周期的階段認同比較一致,對於相應政策的采用也就趨於一致。因此,加強國際間協調關係是必要的。各國政府已經發現,通過協調與合作來製定和實施對經濟周期的調控政策,要比各自為政、彼此獨立地進行經濟調控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此,我國政府在製定宏觀經濟政策的時候,必須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合作與交流,根據世界經濟周期波動態勢的變化選擇宏觀經濟政策。近幾年中國經濟高速平穩增長的軌跡,得益於敏銳把握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製定了有針對性和預見性的政策。進入新世紀後,我國經濟表現出供給因子高於綜合得分而需求因子低於綜合得分,這說明供給過剩而需求不足。針對現階段中國經濟逐漸由過快向過熱的變化態勢,適時轉換宏觀調控的方向,避免經濟波動大起大落,宏觀調控仍應以微調為主。采取的具體舉措,既要考慮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困難,又要麵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把宏觀調控轉向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抑製通貨緊縮趨勢。

這樣才能促使我國經濟繼續穩定地快速增長,並保持中國經濟增長型長波的主體。

未來中國經濟周期將從過去的短周期向中周期過渡,周期持續時間不斷延長,波動幅度減緩,波峰和波穀的位勢將從“高位型”向“中位型”轉變。中國經濟周期仍將以增長型周期為主,經濟增長率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隨著市場經濟體製和政府宏觀調控的不斷完善,實際經濟增長率將會保持在一個合理範圍。

我國加入WTO以後,世界經濟周期對我國經濟周期的影響進一步增強。特別是在若幹年後我國實行了浮動彙率製及放開了對資本賬戶的管製後,我國的經濟周期將越來越與世界經濟周期緊密聯係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