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活一世,不可能沒有困苦。這種不可避免的困苦可以隨時隨地出現在我們人生的各個階段。有人為困苦所俘,有人為困苦而成長。為什麼不同的人對困苦有著不同的人生態度?這是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觀,他們有不同的意識形態。盡管不同的人對困苦的處理方法與態度不一樣。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這就是我們若通過有效的內省,是可以在困苦中從容的獲得成長的。
簡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神職人員,母親雖出身名門,但在簡出生時已是沒落。簡是家中的第七個孩子,她跟其他女孩子一樣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愛好讀書,有讀不完的書是她最大的滿足,從愛讀到動手寫作,她把所有時間乃至青春都用來寫作,她一生曾遭遇三個男人的愛情,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可以說她幾乎沒有真正遇到她的至愛,在那個女人以婚姻來作為交易的生活環境中,她以一個鄉間女子少有的敏銳洞穿了一個社會,在她42年的生命中分別寫出了《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震驚世界文壇的著作。
在困苦中,需要我們冷靜,不能沮喪、痛苦、狂躁。在冷靜後,你平靜的內心會使沮喪、痛苦、狂躁得到安撫。這種情形,往往是讓自己提高、成長的最佳時機。通過內省轉變後,事情會發生變化,而你不僅能從困苦中走出來,還能讓你的意識形態得到友善的補充。這就如同你隻看到鏡子的背麵,而後你翻過來看到鏡子的正麵,這一反一正讓你看到了自己失去的、不能得到的、內在的好處,外在的弊端。當你明白這些,事情的全貌和本質就凸顯出來了。你看到了一個正麵與反麵的鏡子,看到了得與失是一體的兩麵。這對我們的靈性成長受益匪淺,無論發生什麼,都是為了得到成長,以這樣的意識形態泰然處之,在困境中,通過內省的功能會讓我們得到轉化、擴展、成長。
在困苦中從容的成長,如何才能做到從容,過程很重要,其實苦與痛、沮喪與狂躁不過是你的感覺罷了。
你想過你為什麼會困苦嗎?
你能對自己所處的困苦處境負起責任嗎?是什麼樣的內在弱點、盲點導致你目前的處境?
這種境況可以讓你明白自己的內心有哪些缺失嗎?
你是什麼樣的自我?
這種境況有生機嗎?
生機和希望是什麼?
……
在你經過這樣的內省過程後,你如果獲得了信心、找到了出路,說明你成功了。當你再遇到困苦的時候就會變得從容自如。如此一來,當我們的人生在經過困苦的洗禮後,必當能經受風雨突變的考驗。人們常說,不經曆風雨怎麼能見彩虹,風雨過後,就是那絢爛多彩的彩虹,是你品嚐成功後的喜悅之情。
若你正處在困苦中,請你從容的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