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位虔誠的女信徒,每天都從家中帶一些鮮花到寺院供佛。然而,她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因此常常愁悶不堪。
這天,當她把鮮花送到佛殿時,正好遇到無德禪師,便對他說:“我每次送花禮佛時,就自覺心靈像用清泉洗滌過一般清涼,但回到家中,卻又亂如絲麻了,希望有機會像你們一樣在禪院過一段晨鍾暮鼓、修身養性的寧靜生活,那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無德禪師聽後一言不發,隻是將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
婦人不明白怎麼回事,氣得用力踹門,隨後又連罵帶吵。罵了許久,無德禪師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無德禪師仍置若罔聞。等婦人沉默後,無德禪師來到門外,問她:“你不是要來禪院尋找幸福嗎?現在身在禪院,為什麼還生氣?”
婦人說:“我在罵我自己,怎麼會到這種地方來尋找幸福,簡直瞎了眼。”
無德禪師聽後說:“你連自己都不肯原諒,還未達到心如止水的境界。”說完拂袖要走,婦人急忙說:“我現在確實不生氣了。”
無德禪師問:“為什麼?”
婦人說:“氣也沒有辦法呀。”
“如此看來,你並非真不生氣,而是把氣壓在心裏,這樣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無德禪師又離開了。
無德禪師第二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想通了,這確實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無德禪師笑著反問她:“你常以鮮花獻佛,想必你一定知道如何使花朵保持新鮮吧?”
婦人非常高興地說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就是每天換水,並且在換水時要剪去腐爛的花梗。因為這節花梗不易吸收水分,花朵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道:“這就對了。心靈好比是花,它生活的環境就像花瓶裏的水。要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唯有不停清理那些腐爛的、會影響我們的身心變化的雜念,淨化環境,才能不斷從大自然中汲取營養。那樣的話,你的身體是廟宇,脈搏是鍾鼓,兩耳是菩提,呼吸是梵唄,無處不寧靜,不必到寺院中生活即能享受到幸福。否則,內心不寧靜,身在寺廟也無法幸福。”
婦人聽後猛然醒悟:“原來內心平靜就是幸福啊!謝謝禪師開示。”
我們隻有擁有一顆平常心,以淡然的心境看待世界,才能看到世界本來的麵目,才能輕鬆、真實、幸福地生活。超越名利和世俗羈絆,保持淡然的心境,不因別人榮而榮,更不因世俗的觀念而丟棄自己的幸福,隻是按照自己平常的心境去生活。擁有一顆平常心,即使平凡的人們也會找到心靈的滿足。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條小河河畔住著一個磨坊主,他從早到晚總是忙忙碌碌,但卻像雲雀一樣快活地唱歌。附近的人們都喜歡談論他愉快的生活方式。終於,國王也聽說了他的事情。
國王說:“我要去找這個快樂的磨坊主談談,也許他會告訴我怎樣才能快樂。”
國王一邁進磨坊,就聽到磨坊主在唱:“我不羨慕任何人,不,不羨慕,因為我要多快活就有多快活。”
“我的朋友,”國王說,“我羨慕你,隻要能像你那樣無憂無慮,我情願與你換個位置。”
磨坊主笑了,給國王鞠了一躬。“我肯定不會和您調換位置,國王陛下。”他說。
“那麼,告訴我,”國王說,“什麼使你在這個滿是灰塵的磨坊裏如此高興、快活呢?而我,身為國王,每天都憂心忡忡,煩悶苦惱。”
磨坊主又笑了,說道:“我不知道你為什麼憂鬱,但是我能簡單地告訴你,我為什麼高興。我自食其力,我愛我的妻子和孩子,我愛我的朋友們。他們也愛我。我不欠任何人的錢。我為什麼不應當快活呢?這裏有這條小河,每天它使我的磨坊運轉,磨坊把穀物磨成麵,養育我的妻子、孩子和我。”
“不要再說了。”國王說,“我羨慕你,你這頂落滿灰塵的帽子比我這頂金冠更值錢。你的磨坊給你帶來的,要比我的王國給我帶來的還多。如果有更多的人像你這樣,這個世界該是多麼美好啊!”
尼采說,對於平凡的人來說,平凡就是幸福。對熱愛人生的人來說,快樂就是生活的一點一滴。
有的人刻意去找尋快樂,往往找不到,反而帶來更多的空虛和煩惱。回過頭來看看,其實,快樂就藏在平凡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快樂的生活並不取決於錢財多少、地位高低,而取決於每個人如何看待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