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赭洛山之緣(2 / 3)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動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是建立現代農業的一項基本製度。南京赭洛山茶葉專業合作社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因運而生的。

它的誕生正應了宋代楊萬裏的詩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頭!若是有人要問,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能做多大,張宴誌理事長現在呈現在人們的現實可以作答:他領禦的合作社已經擁有303個社員,赭洛山品牌的係列產品“浦橋玉劍”,“睿易”以及“虞韻清香”正走俏市場,合作社輻射的茶園已達萬畝以上。

共建對子話九華

最近有一天,我在某刊物上讀到一篇文章,具體篇目我已經忘了,但是,文章末尾處有這樣一行字是這樣寫的:本文為資訊類欄目,不代表本刊觀點。我想說,做人難,莫過於這樣了,作為媒體,不能明察秋毫,加上“文責自負”也就夠了,這樣的說明也真是夠雷的了。

為了不至於陷入窩臼,我就兼聽一下吧,兼聽則明。

在政務網上檢索到了,赭洛山的所在地是九華村,是江蘇省精神文明單位南京市浦口區房產局文明共建單位。

冒然造訪,房產局辦公室工作人員引見我認識了一直負責共建工作的張懷建副局長。

他是個實誠人,告訴我第一輪共建是從2006年開始的,現在到了第二輪,房產局主要負責同誌已經調離,但是共建工作一如既往。他如數家珍一樣說,村民奔小康、村文化活動寶、村水利建設方麵的改造灰色化道路進村進組、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等,張局長如數家珍,一一介紹。這就好了,浦口區房產局作為省文明單位房產局的同誌和九華村共建的這些年不就是地處九華村的赭洛山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可信可靠的見證人嗎?

張副局長介紹說,共建工作還在繼續,房產局內部分工,已由劉飛副局長接手,巧合的是,劉飛的老家在石橋,是從赭洛山裏走出來的,你可以聽聽他的看法。

見到劉副局長,我直入主題,對九華村,赭洛山,合作社領頭張宴誌的印象如何?劉飛副局長先為我續了一杯茶,沉思片刻說,70後,我和張宴誌都是70後,誰不說俺家鄉好!前有駟馬河,後有赭山,的確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但是守著山清水秀,捧著金飯碗貧困的地方有的是。如果要寫文章,你不妨從他的名字引入,張宴誌,一個“誌”字激勵,這是其一。

其二,他是真正從黃土地裏走出來的。其三:是他不僅僅就農業做農業,他善於學習,用文化,開啟整合了赭洛山精神。

其四是,堅韌堅持,鍥而不舍,作為同鄉,我始終引以為楷模的人士,被國家教育部譽為當代教育家楊瑞清,要客觀深刻了解張宴誌,最好去尋訪楊瑞清。因為他們也是同鄉,同是赭洛山之子。

求證行知園

《青春》雜誌曾以《生命的亮色——當代教育家楊瑞清印象》為題,對楊瑞清進行過長篇報道,本人就是那篇文章作者。楊瑞清現供職南京市浦口區行知小學,又是江蘇省南京未成年人社會實踐行知基地,現已成為全國青少年校外活動示範基地和國家漢語國際推廣基地,早已蜚聲海外。我和楊瑞清是多年的朋友,見麵就免去繁文縟節,話語直奔主題了。

我說瑞清校長,你和張宴誌是同鄉,很早就熟悉了吧?

我和張宴誌是同鄉,就像你聽說的同為赭洛山之子。但我15歲考學離鄉,然後工作在外,各人頭上一方天,各為前途去奔波,同鄉同時代的人交往不是很多。真正相互認識是在一個十分偶然場合,2002年南京市首屆好市民評選,浦口區四人當選,他們或落榜,或輟學。客觀地說,我們四位“好市民”。都是在自己年輕的人生曆途上有所作為。相比而言,張宴誌要更年輕點,是70後,所吃的苦也許更多一點。2002年市好市民頒獎會議之後,我與張宴誌聯係一直沒間斷過,更多的是“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