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與平庸的生活分手(2)(3 / 3)

獨處是一門學問

沒有人會活成一座孤島,也沒有人甘願獨自品嚐孤單的滋味。你一定有過獨自一人的經曆,被人潮擁著向前走,看著過往的行人麵色凝重,腳步匆匆,你品嚐到寂寞的滋味了嗎?

女人,有著比男人纖細千倍的神經,很多微小的不能被男人粗大神經感知的情緒,卻在不知不覺間,占領了女人的小心髒,折磨得她輾轉反側。比如,孤單。

一個人就意味著冷清、寂寥嗎?

不,當然不是。一群人有一群人可以盡享的狂歡,一個人也有一個人可以擁有的精彩。

自處,是女人在漫長的時光中,需要習得的本領。用來應對許許多多的"一個人的時間";用來攻克獨處時的難挨;用來安排接下來的空閑時間。

有事做,有所期待,是女人最好的狀態。獨立又完整的靈魂,在精神上,不仰仗任何人,不依賴任何人。關起門,在自己的小天地裏,自己與自己相處,去享受而非忍受一個人的時光。

摒棄這個世界的浮華和喧囂,放空自己,自得其樂,自在逍遙。

我想象我在輕輕的獨語:

十一月的小村外是怎樣個去處?

是這渺茫江邊淡泊的天,

是這映紅了的葉子疏疏隔著霧;

是鄉愁,是這許多說不出的寂寞;

還是這條獨自轉折來去的山路?

是村子迷惘了,繞出一絲絲青煙;

是那白沙一片篁竹圍著的茅屋?

是枯柴爆裂著灶火的聲響,

是童子縮頸落葉林中的歌唱?

是老農隨著耕牛,遠遠過去,

還是那坡邊零落在吃草的牛羊?

是什麼做成這十一月的心,

十一月的靈魂又是誰的病?

山拗子叫我立住的僅是一麵黃土牆;

下午通過雲霧那點子太陽!

一棵野藤絆住一角老牆頭,

斜睨兩根青石架起的大門,倒在路旁

無論我坐著,我又走開,

我都一樣心跳;

我的心前雖然煩亂,總像繞著許多雲彩,

但寂寂一灣水田,這幾處荒墳,

它們永說不清誰是這一切主宰;

我折一根柱枝看下午最長的日影

要等待十一月的回答微風中吹來。

被眾星捧月的林徽因,用一首淡泊清雅的小詩,傾訴著此時此刻難以排解的寂寞。

她望著窗外,明媚歡悅的陽光播灑著金黃色的暖意;成雙成對的鳥兒歡快地嘰嘰喳喳唱著歌,它們擁著灑落在羽毛上的金黃色,在空中翩翩起舞,不知疲倦;三五成群的孩子們瘋跑著,無憂無慮地享受著屬於他們的簡單快樂。

他們都不會感到孤單寂寞吧。

她入神地看著眼前的一切,心裏有著說不出的向往和羨慕,卻也隻能做個旁觀者。

從大足考察回來之後,本就虛弱的林徽因,經過一番長途跋涉、勞累折騰,好不容易有了好轉的肺病又複發了,甚至變得愈發嚴重。連續幾周的高燒不退,消耗著她的健康。

昏昏沉沉的腦袋,提不起半點精神;困乏無力的四肢,走不出半步的距離。疾病將她囚禁在病床上,一個人忍受著這份煎熬。

往往這個時候,女人不似男人那樣一聲不響地苦忍,而是開動大腦,胡思亂想。她用淩亂的思緒盤算著緩慢行進的時日,仿佛每一刻都被拖慢了節奏,時間是如此之漫長,似乎沒有盡頭,令人看不到生的希望。

一日一日地撐下去,疾病將她從正常的生活中剝離出來,在她周圍似乎有著透明且堅固的隱形牆,阻隔了她與外界的溝通。

雪上加霜的是經濟上的窘境,加重了日子的艱苦和心頭的陰霾。營造學社的經費已經接近枯竭,中美庚款也停止了補貼,唯一可以依靠的是重慶教育部的微弱資助,基本的生活已經越來越難以維持下去。

值得慶幸的是,史語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負責人傅斯年和李濟在艱難時刻伸出了援助之手,把營造學社的5個人劃入他們的編製,這樣才可以拿到微薄的薪水。

收入大幅度降低的同時,林徽因的病情也跟著嚴重起來。無奈之下,她和丈夫的工資大部分花在了治病上。昂貴的藥品,猶如洪水猛獸般吞噬著這個家。拮據的生活慢慢難以承擔負累,入不敷出的情況更加明顯。

為了活下去,為了填飽饑腸轆轆的肚子,夫妻二人隻得忍痛割愛,開始挑些值錢的衣服和貴重的物品拿去典賣,行動有些不便的梁思成,隔三差五地便要走一段很遠的路程,去一趟當鋪,換一些生活費回來補貼生活。

舉步維艱的生活,支離破碎的身體,如五指山般壓迫著林徽因。最痛苦的是一個人待在家裏,仿佛被蠻橫的命運關押著,動彈不得,掙脫不開。

她不願意隻是眼瞅著時間在指尖溜走,留下鍾擺嘲笑她無能的聲音。她試圖抓住時間的尾巴,盡己所能度過平凡簡單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