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痕:電影工作坊2012》的作者中既有戴錦華、索薩、李楊、毛尖、滕威、張慧瑜等中國大陸文化批評家、電影研究專家,也有李政亮、開寅等港台和海外電影研究學者;他們不但具有國際視野,而且生活、穿行在世界各地,可謂代表了華語世界電影研究與批評的重要一支。是對上一年全球電影的最全麵最權威的梳理。
書摘
#我們知道,好萊塢曆史要人傳記的慣例,間或點綴些不雅的細節,令觀眾會心一笑;即使是曆史中的反派主角,也不吝賜予滿腔理解的同情。我們的確較少遇到《林肯傳》的情形:作為一個美國曆史的傳奇英雄、美國的奠基者之一,影片幾乎通篇用於呈現林肯如何的從容不迫地進行政治暗箱操作——如何賣官鬻爵,收買民主議員,甚至以戰場上廝殺的南北均將士為“人質”,逼迫過會通過第十三修正案。無需贅言,這也是特定政治結構中曆史人物傳記片的“約定”:已知的成功結局與被證實過的崇高目標,先在德勝赦免主角所采取的一切不當,甚至不義的手段。
#盡管一如以往,李安的作品具有那種優等生答卷的特質:準確、無瑕疵,而且對觀眾群、市場層次有著高精密度的把握。但我不得不說,李安再度奪魁奧斯卡,恐怕有很多大一部分因素處於美國社會身份政治的需要。……《少年派》除了作為一部“成功的3D電影”、一部成功的奇觀電影,還是一部成功地顯現了全球化樣貌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中,恐怕最精彩的部分是惟妙惟肖的印度電影“模仿秀”,這無疑是《少年派》比《林肯轉》更易獲得國際票房的原因之一,也是李安必須褒揚的動因之一。
如果說戴錦華是京城講課最有魅力的電影教授之一,大概並不為過。北大的學生上她的課,基本上要提前兩個小時占座,等戴錦華如約而至時,過道上已經都是學生了。
這個高個頭的女人通常會把頭發盤在腦後,露出光光額頭,比男人還酷。在課堂上,她不使用PPT,因為那會導致上課隻是“放PPT,念PPT”。戴錦華思維縝密,她的強大邏輯每每所向披靡,令人茅塞頓開。在她的課堂上,滿堂的學生如同朝聖般認真,無暇開小差,因為她講話精度太高,信息量太大,學術味太純正,精彩的、耐人尋味、有新的界定性的句詞稍不留神就蹦了出來。她時常說,我新造了一個說法,我新造了一個詞。她曾經說過,“我是最棒的切.格瓦拉專家,不是only one,也是number one”。說這話的時候她流露出孩童般的自得,她是那麼享受做研究給她帶來的快樂。
戴錦華抽煙,但她從不在課上抽。課間休息的時候,戴錦華有時會點著一支煙,靠在教室走廊的角落休息。通常這時就會有學生中的追隨者向她走去,於是她就以稍微鬆弛的身姿跟他們繼續進行探討學術。
離開北大後,小編最近一次見到戴錦華,是在MOMA的庫布裏克書店,她借此書出版之際出席了一個電影講座,聊最近大熱的《雪國列車》、《白日焰火》,聊《無人區》“費那麼大勁整那麼大幹戈,無非就是給徐崢扮演的成功人士擱進一個靈魂,這樣的設定帶不動我”……雖然戴錦華在去年的一個訪談裏說,歲月消逝,她已經感覺到了記憶力的衰退,但她犀利依舊,依然對電影滿懷熱情。
“如果你真愛電影,不要隻看故事,沒有一部電影是沒有形式的,沒有一部電影的形式是透明的。如果你隻停留在‘那個故事感動了我讓我想起了人生的某一個時刻’,你就被導演騙了,當你看不到電影形式時,你就成為導演的陰謀的犧牲品了。”戴錦華以這樣一段發言,作為那個講座的ending。
而在《光影之痕》中,類似這樣的洞見隨處可見。作為戴錦華教授主持的電影工作坊係列的最近一本作品集,這本書不僅適合電影研究者,也適合所有熱愛電影藝術、對流行文化感興趣的人。這套年書放棄了流行雜誌的即時性,回避了單純的電影文本美學分析,旨在從社會史、文化史的維度去觸摸電影,通過電影去記錄、見證和思考這個變局中的世界。這樣一種不同的聲音,很有力量,值得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