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卜哈利沙漠
魯卜哈利沙漠小檔案
地理位置:沙特阿拉伯南部地區和大部分的阿曼、阿聯酋和
也門領土麵積:65萬平方千米氣候:熱帶沙漠魯卜哈利沙漠,意為“空曠的四分之一”,由於其麵積占據阿
拉伯半島約四分之一而得名,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覆蓋了整個沙特阿拉伯南部地區和大部分的阿曼、阿聯酋和也門領土。
世界上最大的流動沙漠
魯卜哈利沙漠它的形狀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長1200千米,寬約640千米,麵積達65萬平方千米。因富含氧化鐵而多呈紅色。海拔100米~500米。其中東部沙漠海拔100米~200米,多為平行排列的大沙丘,有些沙丘高300米,長20千米,近乎一座沙山。在地下水位較高處,有局部綠地。處阿拉伯半島南部的魯卜哈利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動沙漠,其沙丘的移動主要由季風引起,並且由於風向和主流風的差異,沙漠的沙丘被分成三個類型區,即東北部新月形沙丘區、東緣和南緣星狀沙丘區、整個西半部線形沙丘區。對於魯卜哈利沙漠的成因,國內外一直缺少係統的研究。通過對現有資料的分析,可以發現氣候、地形、古地理等自然因素是影響魯卜哈利沙漠形成的主要因素,人類的影響不 明顯。
沙漠地區溫差大,平均年溫差可達30℃~50℃,日溫差更大,夏天午間地麵溫度可達60℃以上,若在沙灘裏埋一個雞蛋,不久便燒熟了。夜間的溫度又降到10℃以下。由於晝夜溫差大,有利於植物貯存糖分,所以沙漠綠洲中的瓜果都特別甜。
沙漠地區風沙大、風力強。最大風力可達10級~12級。強大的風力卷起大量浮沙,形成凶猛的風沙流,不斷吹蝕地麵,使地貌發生急劇變化。值得人們警惕的是,有些沙漠並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為造成的。如美國1908年~1938年間由於濫伐森林9億多畝,大片草原被破壞,結果使大片綠地變成了沙漠。蘇聯在1954年~1963年的墾荒運動中,使中亞草原遭到嚴重破壞,不但沒有得到耕地,卻帶來了沙漠災害。這些風主要從地中海吹來,再依次刮到東部、東南、南方和西南,畫出一個巨大的弧。多風的季節出現在 12月~次年1月和5月~6月。此稱為熱塵風的時期持續30天~50天,風速平均每小時48千米。能夠考驗困在風中的人們的耐性的熱塵風,是運載大量沙塵並改變沙丘形狀的幹燥的風。每一場風暴都將數百萬噸的沙子攜入魯卜哈利沙漠。被吹動的沙子離地不過數尺,隻有在被旋風、塵卷或區域沙暴卷起時例外。風在中央內誌和魯卜哈利沙漠的西南部依次從四麵八方刮來。強勁的東南風每次一連數日掃過大沙漠,將熱塵風對沙丘形成的作用逆轉過來。
沙漠裏居民的生活
魯卜哈利沙漠裏的居民——貝都因人過去以飼養駱駝、阿拉伯馬和綿羊來適應沙漠遊牧生活;但他們也種植海棗和其他作物,通常雇傭他人從事農業勞動。除了圍捕馬和駱駝之外,尋找水草是貝都因人的主要事務。遊牧民也通過宗教儀式、長途貿易和交換詩歌以及其他文化活動與定居人口相互影響。貝都因世襲部落集團聲稱 某些土地是他們的部落領土,畜群可以在那裏吃草飲水。
在沙漠裏,由於白天沙石被太陽曬得灼熱,接近沙層的空氣升高極快,形成下層熱上層冷的溫度分布,造成下部空氣密度遠比上層密度小的現象。這時前方景物的光線會由密度大的空氣向密度小的空氣折射,從而形成下現蜃景。遠遠望去,宛如水中倒影。在沙漠中長途跋涉的人,酷熱幹渴,看到下現蜃景,常會誤認為已經到達清涼湖畔,但是,一陣風沙卷過,仍是一望無際的沙漠,這種景象原來隻是一場幻景。 沙漠有一種“碎石圈”很奇妙。是一塊大石頭經過數百年熱脹冷縮一次次碎裂後,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圓形的碎石圈,非常像人為排列的作品,實際上是自然形成的。
由於國際邊界已在沙漠中畫定,各國政府日益限製部落移 動。沙烏地當局鼓勵貝都因人在綠洲定居下來,而在1925年之後,沙烏地統治者阿布杜勒-阿齊茲(Abd al-Aziz)阻止部落間的侵襲。部落忠誠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已經下降,但在諸如婚姻一類領域卻依然有意義。現代化帶來許多變化,對於已經定居的貝都因人尤其如此。許多人遷入城市地區,純遊牧民族的數量隻占沙漠全部人口的一小部分;其他先前的遊牧民在村莊或其附近定居,從而能夠自由抉擇過部分時間的遊牧生活。
隨著在1936年發現石油,西方文化的影響加速並導致諸如飛機、電話和電視一類現代生活便利設備的引進。卡車對於貝都因人特別重要,他們將卡車用在多種用途,包括將綿羊運往市場,將飼料和水運到放牧這些養來以供肉食的牲畜所在之地,將少量牲畜從一個牧區運到另一個牧區,以及用於城鄉之間的旅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