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致富須得路鋪寬 架橋鋪路山水間(2 / 2)

1927-1932年形成投資高潮,首先是與當時的世界經濟危機有密切的關係,因為這正是危機發生的前夕和初期,南洋各地的華僑還未直接受到危機的波及;其次是1928-1931年我國銀兩彙價大跌,有利僑彙回國。據中國年鑒的材料,1928年一海關兩等於0.71美元,1929年等於0.64美元,1930年等於0.46美元,1931年等於0.34美元。由於彙水高,華僑紛紛把資金轉移到國內來;第三,1927年以後,正值廈門、泉州、晉江等地市政當局,利用華僑資本來進行市政改革,到處拆城牆、築馬路、新建市區。因此吸引了華僑投資房地產,為逃避經濟危機的華僑資本開辟了一條道路;最後,1929年反動政府頒布“華僑回國興辦實業獎勵法”,對刺激華僑投資起了一些作用。

但是1933年以後,由於世界經濟危機已波及南洋和中國,華僑資本受到嚴重的打擊,連素負盛名的陳嘉庚公司也於1933年在南洋宣布破產;同時,國內政治局勢也動蕩不安,也不再是華僑資本逃避經濟危機的避風塢了。所以華僑投資就從高潮中萎縮下降了。

1927-1937年福建華僑投資主要是在房地產、工商業和金融業。

華僑投資於房地產業的數量很大,占投資總額60%。這些房地產的投資,絕大部分集中在廈門。這一是由於當時廈門正在進行市區建設,為巨額的華僑資本開辟了一條出路;二是當時內地地方不靖,華僑就在廈門購地另蓋新居,此例一開,仿效者日益增加,有些富僑為適應新需求就組織房地產公司建築房屋出賣或出租;再加上華僑自早就有“買田蓋屋”的習慣,他們在“耀祖榮宗”的思想支配下,也樂於投資房地產。

根據調查統計,這一時期,廈門的房地產投資估計有3000萬元,廈門和鼓浪嶼街道區和住宅區數十條街道的房地產,估計華僑投資占70%。其中以印尼華僑投資最多,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次之。當時共有20多家大的房地產公司,以李岷興公司和黃聚德堂為最大,投資都在200萬銀元以上。此外龍群公司、龍飛公司、榮昌公司、興業公司等,投資都在50萬銀元以上。

除廈門外,華僑在其他地區的房地產投資中,較突出的、規模較大的要算福州的萬壽公司。該公司是在1929年由當時的省建設廳許成謀倡議組成的。1929年福州南台擴辟馬路以後,他看到萬壽橋以東,閩江北岸退潮後露出一片沙灘,可以興建碼頭和倉庫。當時由菲律賓華僑許文麻(惠安人)以60萬銀元獨資興辦這一工程。

1927-1937年,福建華僑投資工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福建造紙廠是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廠,它的資本占全部工業投資額1/3.這個廠是1929年由陳希慶發起在福州成立的。開始向菲律賓華僑募股,原定股額1億元(銀元),分為1萬股,華僑占有股額80%。紙廠的規模相當大,是當時全國十大化學工廠之一,開工時有職工229人,所有造紙機器設備,大部分向德國和瑞士定造。然而在它開工生產時,因受世界經濟危機與洋貨傾銷的影響,資本虧空七八十萬,生產停滯、營業不振,一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工廠年年虧損。

1927-1937年間,閩南公路事業的華僑投資又獲得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繼續投資的汽車公司有十多個,其中較大的有安溪公司(修築安溪至同安)、石永蚶公司(修築石獅至永寧,石獅至蚶江兩線)、石東公司(修築石獅至東石)、泉秀公司(修築泉州至秀塗)、泉永德公司(修築泉州至德化)以及漳嵩公司(修築漳州至嵩嶼)等。當時僑辦的汽車公司,占閩南汽車公司的比重很大。根據20世紀30年代閩南汽車聯合會的估計,汽車路7/10在泉屬,3/10在漳屬。泉屬汽車路的資本,華僑擁有7/10,漳屬汽車路的資本,華僑擁有5/10.

應該指出,閩南華僑投資的汽車公司在1931年以後都受到軍閥政客、封建勢力的迫害,兵災匪禍的摧殘,造成各公司經營上極度的困難,有些公司虧損不能維持或處於癱瘓狀態,這就是當時華僑投資於公路事業的悲慘結局。

1933年以後,偽省政府插手運輸業務,這時閩南公路趨於飽和,已出現同一線路設兩個公司互相競爭的現象,華僑投資也從此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