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誠賈常懷報國誌 實業救國鑄佳話 攜得南洋千滴水 澆開故土工業花(2 / 2)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各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從1895年起,他們在中國所進行的銀行、鐵路、礦業投資,都達到了巨大的規模和壟斷的地步。這種情況促使清朝統治階級利用華僑資本來“振興實業”,號召華僑回國投資。同時,也驚醒了民族資產階級起來“收回權利,提倡國貨”。福建華僑便在“收回路礦”的運動中,於1905年集資興辦“福建鐵路公司”,投資金額達200多萬銀元,投資人以印尼華僑為最多。福建鐵路公司的創辦,這是華僑投資交通業的一個創舉。福建當時是一個經濟落後的省份,有了這個公司,對本省的交通運輸事業當然會起促進作用。可惜當時清朝官吏隻懂貪汙受賄,公司在創辦初期不但得不到扶持,反而受到封建勢力的把持和官府的種種限製,因而企業無法發展,創辦後僅修建了廈門對麵的嵩嶼到龍溪的江東橋一段長28公裏的鐵路,12年裏共虧本140多萬元,公司於1921年垮台。這個企業的失敗,對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華僑打擊很大,但他們並不因此而停止投資。20世紀初,在民族危機和人民救亡運動的影響之下,興起了“設廠運動”,民族工業的輕工業有所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華僑投資輕工業較著名的有:1907年華僑投資興辦的廈門淘化食品罐頭公司。資本12萬元;1909年郭楨祥投資創辦的漳州華祥製糖公司。前者在廈門比較順利地進行,後者則由於封建的壓迫而很快地失敗。

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給華僑以很大的鼓舞,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洋華僑的資本有所發展,因而又繼續前來投資,形成了辛亥革命以後的投資熱潮。例如:1913年新加坡華僑林文慶擬辦“福建實業公司”,資本計劃2000萬元,擬興辦銀行及全省采礦築路事業;1913年新馬華僑黃怡安擬集資200萬元,建築福州至官江的鐵路公司,並擬開采重要礦產;1913年緬甸華僑楊奠安擬集資800萬元,設立漳龍鐵路公司,擬開采沿線30裏以內的礦山;1914年永春籍華僑擬集資500萬元,設立水德安煤礦公司,等等,可惜由於政局不安,均未實現。其他如寧寶公司(寧德鋁礦)、華寶公司(南平銅礦)、建寧公司(建甌金礦)、崇實公司(寧德鋁礦)、義記公司(邵武煤礦)、永寶公司(永泰鋁礦)、政和公司(政和鋅礦),等等,十餘家計劃采礦的公司,也隻有少數開辦;而開辦的公司則又受到官吏的勒索和兵匪的蹂躪而先後歸於失敗。所以在1918年以後,華僑再也不敢談開礦築鐵路的事了。

華僑興辦的路礦計劃既已破滅,華僑便把資本轉入參加“城市現代化”的投資事業,特別是公用事業中營業發達的電燈公司。福建華僑於1913年在廈門設立“廈門電燈公司”、1916年在泉州設立“泉州電燈公司”、1917年在漳州石碼設立“華泰電燈公司”……這些公司的建立,為城市提供照明和動力,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如漳州石碼的碾米業,便是在華泰電燈公司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