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山河實堪傷,
一人發家怎逞強。
海外揚眉須根壯,
攜資辦廠忙歸航。
福建是我國的主要僑區,旅居海外的華僑人數約占華僑總數的1/3.他們對祖國和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存在著血肉關係。他們在海外受盡殖民主義者的百般淩辱,成為“海外孤兒”,殷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保護他們的正當權利和利益,保護他們的父兄子弟安居樂業,因此凡遇愛國運動不管是政治的經濟的,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參加。他們在福建投資,就是在這種善良的願望下開始的。當然,在投資時,也會計算到是否有利可圖。
華僑從什麼時候開始在福建投資呢?據文獻記載,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僑居菲律賓的晉江華僑就有彙款回家“買田蓋屋”的習慣,也有“借貸親人經營商業”的史實。
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具有資本主義性質者,應該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在福建,早在1871年,廈門、安海已有鄭順榮(安海人)批館兼收代轉銀信。19世紀90年代前後,鴻捷信局1898年在晉江安海開張,先後在廈門、泉州以及晉江等地設有分局,經營銀信業務,成為本省最早成立的僑彙業。至20世紀初,廈門、泉州等地華僑投資國內的企業日益增多。
華僑對福建的投資,一般是從商業或金融業中的僑批局開始的。因為他們在東南亞各地經營商業,比較習慣,而且商業的資金可多可少,比較靈活機動。
福建早期的華僑投資,大概是以下幾種行業:(1)小商業中的進出口行。如廈門芳華茶葉行,是在1890年投資2萬元成立的;(2)金融業。安海鄭順榮早在1871年已經營批館兼代收銀信,廈門炳記僑批局是光緒年間投資5萬元成立的;(3)服務業。廈門德安岷棧是在光緒年間投資4000元成立的;(4)交通業。邱忠波輪船公司是1875年以150萬元投資成立的,行走新加坡、香港、汕頭、廈門等地。這幾種行業都和華僑生活有著直接的關係。廈門是鴉片戰爭以後被迫開放的商埠,又是福建華僑出入國的港口,所以華僑投資一開始,在這裏的就特別多。
近代福建華僑投資從1871年開始,至新中國成立前為止的70多年中,投資的企業大小達4000家,投資金額總數達14000萬元(人民幣,下同),經曆了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曆史階段。
華僑投資福建的企業,截至五四運動為止,投資隻有76家,投資金額達1700萬元。從華僑投資國內企業的曆史來看,隻能說是華僑投資的初興。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專製,對華僑投資產生了巨大影響。1911年以前的投資多在路礦,也有一些輕工業;1911年以後,則多投在公用事業方麵。
辛亥革命前,主要投資於路礦事業是有其客觀原因的。1861-1894年是近代工業生產開始的時期,從那時起,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才開始作為國民經濟中的一種經濟成分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