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就像一個大市場
一座老城,老城中有個老廣場,老廣場上有座老廟(教堂或清真寺),這就中東歐國家大大小小名城的基本格局。這些老城多半都有自己長短不一的古老曆史和獨特的經曆,凝結著本國的燦爛文化。斯普裏特老城裏有羅馬皇帝戴克裏先退位後居住過的宮殿遺址和其他不同時代的古老建築,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杜布羅夫尼克的桔紅色老城在1940米彎延曲折和高低起伏的城牆環繞下和在湛藍的亞得裏亞海襯托下,顯得更為完整和更加漂亮。
毫無疑問,老城是中東歐國家民眾最珍惜和最自豪的,保護它們自然也就成了頭等的大事之一。然而,保護是靠大量的管理者?還是靠大規模的拆遷或新建?用腳步丈量這些老城的時候,到處都是熙熙攘攘的遊客,而少見任何種類的城市管理人員。杜布羅夫尼亞老城的建築,舊的甚至破的不拆,新的不建,似乎一切都保留著老樣。這裏的居民過著普通的日常生活,兒童在街道上或空地中玩耍,窗前屋後隨意拴的繩上涼滿了衣物。當地人經營著一家挨一家的咖啡館和餐廳、小旅館、賣手工業品的各種商店。在杜布羅夫尼克古城的碼頭,港灣裏停泊著多種式樣、新舊都有的小型遊輪,經營者在岸不停地高喝招攬生意。從城牆上的步行道走上一圈,環顧整個老城,其實就是一個大市場。走在裏邊,遊人們能夠愜意地傾聽這座老城的生活交響曲。如果拋開現代的東西,你甚至可以有一種回到遙遠歲月的感覺。斯普利裏老城也是如此,就連300來平米的戴克裏先宮殿遺址裏邊都布滿了商店和咖啡屋,銀門之外更是一片露天的攤位。在普通市民生活氣息的烘托下,石頭的古城遺址也顯現出了鮮活的生命。讓魂留下來、傳下去,這或許正是老城保護的內涵。
保護古城古鎮是所有人的事
比較一下,在老城保護、開發和利用方麵,中外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的。走在諸如平遙、麗江、鳳凰、香格裏拉、周莊等古城古鎮,遊人同樣可以感受到千年百載延續下來的曆史、風土和人情,商業氣息甚至遠遠濃於杜布羅夫尼克和斯普利特。如果講區別,最大的可能就是中國的古城古鎮裏有太多的城市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他們是設計者和控製者,就像是人數眾多而又嚴厲的家長。古城古鎮的發展一定要規規矩矩。破舊房屋該拆得拆、該建得建,於是,許多景象都成山寨版的了,而生活在這裏的居民多半也成了古城古鎮的道具。雖然也很漂亮、古樸或典雅,但是,這些古城古鎮總像有些魂不守舍,或者根本就沒有魂,人工再造和掌控的痕跡太重。
至於中心城區特別是作為國家心髒的廣場,中國的或者整齊,或者莊嚴。整齊的似陽春白雪難容下裏巴人,莊嚴的像神聖之地不許任何失敬。一切都有規矩,都要符合規矩。在許多管理機構和人員的嚴格監督下,隨意的或自由的展示幾乎絕無可能的。當然,設置多重的城市管理機構和安排大量的城管人員有政治文化傳統的依據和社會發展方麵的需要。在目前中國的大小城鎮,若沒有城管機構和人員,街道和廣場不知會是什麼樣。經過一個幾天的長假,天安門廣場都會積攢下幾十噸的垃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然而,存在並不一定意味就是最完美的。從本質上說,城市管理是所有城市生活參與者的事,保護好的、有靈魂的古城古鎮一定是眾人參與的結果。管理者要知道管什麼和如何管,尤其是要明白城鎮是給民眾生存的,而不是擺樣子看的。民眾也要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尤其要明白城鎮是與自己一樣是有生命的,摧毀了它也就摧毀了自己。遊覽者對它們除了欣賞之外,還應珍重,尤其要明白自己與它們同屬於一部人類共同的曆史。隻有這樣,古城古鎮雖然外表刻滿了歲月的蒼桑,但精氣神卻傳承了下來。
克羅地亞的古城古鎮活而不亂,沒有強拆強建,沒有城管與小商販的暴力衝突。中國的古城古鎮齊而欠活,時常發生強拆強建,城管和商販似乎成了一對天敵。所有這些都如同一麵鏡子,映射出兩國社會整體發展程度因政治文化、經濟狀況不同而產生的差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克羅地亞乃至整個西方的城市管理仍有值得中國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