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會戰”之地
由於處於歐洲大陸的心髒地帶,布爾諾是曆史上群雄逐鹿的主要疆場,許多著名的大戰役都發生在這裏,除了上麵提到的“胡斯戰爭”、“三十年戰爭”與布爾諾有關之外,曆史上歐洲著名的“三皇會戰”也發生在布爾諾。所謂三皇,指的是法國皇帝拿破侖、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和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二世。在19世紀初的歐洲舞台上,他們三人是呼風喚雨的主角。現在離布爾諾十餘公裏的東南方,有一個名叫斯拉夫科夫的袖珍小鎮,二百多年前它的名字叫奧斯特利茨。1805年,三位皇帝率領各自帝國的軍隊分別從西、東、南三個方向彙聚到這裏,進行了一場對於各自後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這就是著名的奧斯特利茨戰役。由於拿破侖稱帝之後試圖借勢統治整個歐洲,率領大軍東征西討,受到威脅的歐洲國家組成反法同盟,領頭的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盟主奧地利和沙皇俄國。為了瓦解反法聯盟,拿破侖決定先突襲奧地利,1805年11月初占領了維也納。弗蘭茨二世棄城出逃,率領殘兵逃到摩拉維亞。在這兒,他與領兵前來支援的俄國沙皇亞曆山大兵合一處,決定同拿破侖決一死戰。拿破侖隨後也率大軍追到了摩拉維亞,在布爾諾安營紮寨。於是,離布爾諾不遠的奧斯特利茨方圓120平方公裏左右的地帶,就成了三皇決戰的疆場。經過一番排兵布陣,12月2日,一場空前規模的“三皇大戰”在這裏展開,拿破侖指揮73000名法軍,弗蘭茨二世和亞曆山大一世則指揮著86000名反法聯軍。經過十多個小時的鏖戰,聯軍大敗,陣亡15000人,而法軍死亡人數隻有1350人。史載,俄軍元帥庫圖佐夫負傷,差一點被活捉,弗蘭茨二世和亞曆山大一世騎馬落荒而逃。12月4日,弗蘭茨二世與拿破侖講和,簽訂《普萊斯堡和約》,反法聯盟瓦解。
奧斯特利茨戰役最重要的後果就是城頭變換大王旗,稱霸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侖廢除。為了紀念這次大戰的勝利,拿破侖於1806年2月在巴黎建造了那座聞名於世的凱旋門。弗蘭茨二世取消了自己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亞曆山大一世則被迫退兵波蘭,另圖機會東山再起。順便提一句,拿破侖大勝反法盟軍的消息傳到倫敦後,英國首相指著牆上的歐洲地圖沮喪地說:“看來這幅地圖十年裏沒有任何用處了”。不久,他竟鬱悶而死。布爾諾也因這次“三皇之戰”而出了名。2005年,來自歐洲十幾個國家的軍事愛好者耗資數百萬美元在布爾諾的古戰場舉行了“奧斯特利茨2005”重現當年大戰爭景況活動,參觀者3萬餘眾。據說,這種紀念活動已經持續好多年了。在如今的布爾諾,除了留有當年古戰場上的小教堂和衣冠塚之外,什波爾別爾克城堡附近的德尼索維·薩迪公園裏還有一座拿破侖結束戰爭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