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憑吊中國原駐南聯盟大使館(2 / 2)

不應懷疑,塞爾維亞人正式立塊紀念牌並且在牌上寫這句話是真心實意的。但是,我多少有些不解的是,塞爾維亞為什麼在中國大使館被炸十年後才立這樣的牌子?2010年11月初,貝爾格萊德市政當局要拆除和清理中國使館的舊址,據說這是塞爾維亞全麵拆除和整理被北約炸毀的建築的組成部分之一。根據兩國政府已達成的協議,塞方這樣做當然是無可厚非的。媒體上的相關報道說,2010年5月9日,中國駐塞使館全體工作人員和家屬、中國駐塞的新聞記者身著素裝在被炸的館舍前肅立,向它作最後的道別。從圖片上看,他們表情哀傷,想起十多年前發生的事情甚至肝腸寸斷。耐人尋味的是,塞爾維亞方麵當時向中方做出了一個承諾,不僅要永久保留這塊紀念牌,而且舊址的使用也不違背中方的利益。塞方為什麼要承諾永遠保留這個小小的標牌?中方到底有什麼樣的利益?這些都給世人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間。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的塞爾維亞與米洛舍維奇時代完全不同,它正努力地同西方國家和解,對外政策的主要奮鬥目標是要加入歐盟和北約。所以,在這塊記載著複雜情仇的地方將來還能夠留下什麼,有誰能說得清楚呢?幸運的是,在這座記載著無限和複雜情感的中國大使館館舍被拆除之前,我憑吊了它。

有誌者應立長誌

時過境遷,被炸毀的中國大使館即將消失,永遠逝去的還有當時的南聯盟。它已被塞爾維亞、黑山兩個獨立國家和科索沃一個準國家所取代。在新的環境下,人們還會憶得“5.8事件”嗎?行筆至此的時候,我驀然想起當年的一些片斷。除了中國政府的嚴正聲明和領導人的強硬講話之外,得知中國大使館遭到美國飛機轟炸的消息後,“肺都氣炸了”的中國人更是表現出了“極大的憤慨和強烈的愛國熱情”。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全中國各地紛紛舉行座談會、集會、發抗議信或抗議電。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沈陽等地的青年學生舉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抗議美國的暴行。在北京,憤怒的人們甚至包圍了美國駐華大使館或其他駐華機構並向裏麵投擲石塊等。許多準備到美國留學的大學生大義地宣稱,“不考托(TOFEL),不考寄(GRE),一心一意打美帝”。更有人提出將5月8日定為國恥日,呼籲要“抗美援南”。

然而,激動得快,平息得也快。中美之間矛盾不可能沒有,衝突也時有發生,但中美關係一定要發展,它們之間的聯係也沒法中斷。麥當勞還得吃,可口可樂還可喝,不可能想象將計算機中美國的軟硬件全拋棄。所以,沒過太長時間,中美關係的“鍾擺”就回到正常化的軌道上來了。那些當時喊“不考托,不考寄”的大學生也隨即改變了說法:“又考托,又考寄,還是到美國後方去”。這不能怪民眾,而是全球化時代和密切的中美關係使然。問題在於,在一陣痛快淋漓的宣泄之後,中國人還需要將一些情感理性地沉澱起來,壓在心底並延續下去。中美關係是複雜的,國際關係更是複雜的,但隻有實力強的國家才能主導這些關係。中國人更需立長誌或大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