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空交錯中的伊爾庫斯克城市文化(2 / 2)

至於後者,特征就更明顯了。比如,離伊庫四十多公裏處有一個露天的塔爾茨建築民俗村。它所展示的是17到20世紀貝加爾湖地區居民生活情況,許多房屋都是整體從周邊地區移過來的。在村外的樺樹林中,有早期居民住搭建的樹皮屋以及其他生活場所,介紹上說這是埃文基人住的。實際上,這裏展示的一切與中國大興安嶺鄂溫克使鹿部落的完全一樣。安加拉河邊上的樹枝上都係滿了彩色布條,這是信奉薩滿教的象征,中國的鄂溫克等少數民族信奉的也是薩滿教。在村落裏,房子全是圓木搭建的,稱“木克楞”。這種房屋和院落在中國內蒙的興安盟和新疆阿勒泰地區幾乎也是相同的。這種東方的“木克楞”建造得大一些,上麵接上“洋蔥頭”頂,就成了東正教堂,帶有鮮明的西部俄羅斯色彩。再看這裏的人,有金發藍眼大鼻子、身材高挑的是俄羅斯族人,也有長著一張“扁包子”臉、短粗胖的布裏亞特人。前者長相是西方的,而後者長相是東方的。不過,由於地理位置偏東,伊庫的東方色彩似乎更濃一些,因為從這裏往東往南與蒙古人同宗同類的圖瓦人和布裏亞特人越來越多,它本身就挨著俄羅斯的布裏亞特共和國和圖瓦共和國。說來也巧,出發那天,從北京到伊爾庫斯克的飛機因天氣原因在先降落在圖瓦共和國首府烏蘭烏德。在那個小得不能再小的機場裏,無論工作人員還是廚窗裏的展品,對中國人來說幾乎沒有任何陌生感。

承載東西方不同文化的人和物比較和諧地支撐著一個立體的城市,它就是今天的伊爾庫斯克。這個處於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之間的伊庫雖然沒有旅遊文字介紹的那樣漂亮,這裏的人接人待物也缺乏旅遊名城應有的那種熱情,但依我之見,伊庫還是比較耐看的,有深入琢磨的餘地。稍往裏邊想,人們不難發現,這一切幾乎都帶有不同曆史時期的痕跡,不同文化的痕跡。循著這些痕跡,人們可以走到蘇武牧羊的時代,走到尼古拉三世的時代,走到蘇聯時代,最終來到今天的俄羅斯。社會發展中的過去與現在的彙合、重疊,文化構成中的西方與東方的交融、衝突就發生在這個曆史過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