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2 / 2)

如果問,是什麼支撐著我遊走於東歐、中歐和東南歐的大地上並且還多次前往這個地區?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案道:是它的魅力。我有時甚至極端地認為:與這個地區起來,西歐美國真地顯得很沒有“文化”或者說很沒有“內涵”。

東歐是多種文明的集散地,天主教文明、東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分別從西、東、南三個方向在這一地區彙聚。東歐的民族和國家要麼屬於某一種文明的邊緣,要麼處在兩種或三種文明之間。不同文明之間的融合和衝突,都在這一地區民族與國家的發展過程中都留下了深淺程度不同的痕跡。當然,影響東歐發展不隻是不同的文明,還有這些文明的主要承載者,也就是東西方的那些大國。由於在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上都具有特殊意義,東歐地區從古到今一直都是東西方大國角逐的主要場所。所以,在這個世界大舞台上,唱主角始終是這些大國,它們隻是要麼依附要麼被宰割的配角。可是,大國爭鬥所產生的惡果卻要由東歐這些配角國家來承擔,它們成了大國之間的割來讓去的對象或討價還價的“零錢”。比如,俄土戰爭、奧土戰爭中,無論誰輸,割讓的似乎永遠是東歐國家的領土。再比如,德國與蘇聯在二戰爆發之前對東歐的瓜分,英國、美國與蘇聯在二戰結束後對東歐的劃分。又比如,東歐近代民族國家什麼時候誕生,疆域幾何,誕生後怎樣成長,幾乎都是由大國決定的。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也正因這樣,東歐國家才一會兒東一會兒西,集體“漂移”在東西方大國之間,它們的社會發展也都呈現出“萬花筒”般的多樣性。

上麵講的這些豐富內涵在歐洲甚至世界其他地區常見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這裏的高山,大河,城市,鄉村,雕塑,老廟(天主教堂、東正教堂、清真寺),墓地,都有著許多久遠的或不太久遠的故事,講述著那些一言難盡的苦辣酸甜。本書彙集的這些隨筆,是我在行走過程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留有我的足跡。它們表麵是雜亂無序的,可如實反映的卻是一個真實的東歐。換句話,東歐就是這樣子的!透過一個一個具體故事,我要告訴讀者的是東歐文明的多樣性、大國影響的複雜性和自身發展的曲折性這樣的主題。當然,我的觀察也隻是一個人的觀察,受各種因素製約和影響,難免有片麵、淺薄甚至失真。我隻是希望讀者可以通過此書能夠分享我行走的快樂,感受東歐的魅力。

孔寒冰

2011年歲末於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