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所懷願告其中並爾郎子意同異,複雲何邈然?無諮敘之期,每賜翰墨,使如暫展,羲之死罪。(此一帖真行。)足下行穰久,人還,竟應快不大都當任縣量宜其令(闕二字。)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
足下各可不?都五日書,今送謝即至,想源得免豺狼耳。王羲之。
羲之死罪,近因周參軍白牒,伏想必達。此春以過,時速與深,兼哀傷摧,切割心情,奈何、奈何!須臾寒食節,不審尊體何如?不承問以經月,馳企,民疾根治滯,了無差候,轉久憂深。叔(闕)。遣信自力粗白,不宣備,羲之死罪。
墳墓在臨川,行欲改就,吳中終是所歸。中軍往,以還。田一頃烏澤,田二頃吳興,想弟可還以與吾,故示。想弟居意故如往言,忠終高也,是以思同之。
此三頃田樂吳舊耳,雲卿軍府甚多田也。(巳上八字注。)宜須一用心吏,可差次忠良。
十九日羲之頓首,明二旬增感切,奈何、奈何!得十二日書,知佳,為慰。仆左邊大劇,且食少,至虛乏,力不一一。王羲之頓首。
十二日告李氏甥,得六日書,為吾劣劣,力不一一,羲之書。(行書。)羲之死罪,複蒙殊遇,求之本心,公私愧歎,無言以喻。去月十一日發都,違遠朝廷,親舊乖離,情懸兼至,良不可言。且轉遠,非徒無諮覲之由,音問轉複難通。情慨深矣,故旨遣,承問,還願具告。羲之死罪。
群從凋落將盡,餘年幾何,而禍痛至此,舉目摧喪,不能自喻。且和方左右時務,公私所賴,一旦長逝,相為痛惜。豈惟骨肉之情,言及摧惋。永往,奈何!袁妹委篤,示致問。荒憒,不得此熱,不能不取給,腹中便複惡無賴。
羲之死罪,累白,想至。雨快,想比安和。遲複,承問,下官劣劣,日前可。力白不具,王羲之死罪。
皆以具示複自耳。羊參軍尋至,具一一。子期諸人何似?耿耿。心製行終,不可居處。餘皆平安也。(此五字一行闕。)及以令弟食後來想必如期果之,小晚恐不展也。故複旨示,羲之報。增運白米,來者雲,必行此無所複雲。吾於時地甚疏卑,致言城不易。然太老子以在大臣之末要為居時任,豈可坐視危難。今便極言於相,並與殷、謝書,皆封示卿,勿廣宣之。諸人皆謂盡當今事宜,直恐不能行耳。足下亦不可思致若言耶?人之至誠,故當有所麵,不爾坐視死亡耳。當何。(當何已下闕。)吾複五六日至東縣,還複至問。
想官舍佳,見護軍近書,甚慰。仁祖轉嘉,然疾根不除,尚令人憂。複得問,未複反書,甚慰。入月共至窟山看甘橘,思君宜深。想鐵已還,旦夕展也。故複旨示,羲之報。
小大佳也,不得尚書中書問,耿耿。得業書,慰之。
亦得業書,為慰。今付還,安方決去不可言。即卿書致。
適阮兒書,其氣散暴處便危篤,憂之怛怛。
貴奴差不?想不成大病。傷寒可畏,令人憂。當盡消息也。
蚶二斛、厲二斛,前示啖蚶得味,今旨送此,想啖之,故以為佳。比來食日幾許,得味不?具示。
所欲示之。(一行。)若治風教可弘,今忠著於上,義行於下,雖古之逸士,亦將眷然,況下此者。觀頃舉厝,君子之道盡矣。今得護軍還,君屈以申時,玄平頃命,朝有君子,曉然複謂有容足地,常如前者。雖患九天不可階,九地無所逃,何論於世路。萬石,仆雖不敏,不能期之以道義,豈苟且,豈苟且!若複以此進退,直是利動之徒耳,所不忍為,所不以為!
上方寬博,多通資生,有十倍之覺,是所委息,乃有南眷情足。謂何以密示一,勿宣此意,為與卿共思之,省以付火。
諸暨、始寧屬事自可得如教,丹陽意簡而理通,屬所無複逮錄之煩為佳,想君不複須言謝,丹陽亦雲此語君諸暨始寧。
古之辭世者,或被發徉狂,或汙身穢跡,可謂艱矣。今仆坐而獲免,遂其宿心,其為幸慶,豈非天賜?違天不祥。(四字注。)頃東遊還,修治桑果,今盛敷榮,率諸子抱孫遊觀其間,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娛目前。雖植德無殊邈,猶欲教養子孫以敦厚退讓,戒以輕薄,庶令舉策數馬,仿佛萬石之風。君謂此何如?遇重熙去,當與安石東遊山海,並行田盡地利,頤養閑暇。衣食之餘,欲與親知時共歡燕,雖不能興言高詠,銜杯引滿,語田裏所行,故以為撫掌之資。其為得意,可勝言耶?常依陸賈、班嗣、楊王孫之處世,甚欲希風數子。老夫誌願,盡於此也。君察此當有二言不?真所謂賢者誌於大,不肖誌其小。無緣見君,故悉心而言,(五字注。)以當一麵。
想大小皆佳,知賓猶伏爾,耿耿。想得夏節佳也,念君勞心,賢妹大都轉差,然以故有時嘔食不已,是老年衰疾久,亦非可倉卒。大都轉差,為慰。以大近不複服散,當將陟厘也。此藥為益,如君告。
大都夏冬自可可,春秋輒有患。此亦人之常。期等平安,薑此羸少差。先生至其歡慰,且卿女一而已。
大婚定芳勢道也。
先生頃可耳,今日略至遲委垂知樂,公可為之慰。桃膠易得,可以少耶?專一物不移,乃不忠也。充迎不致意知陽意事迎願人之善。
行政五十日,不複得問,懸情。皆佳也,(闕。)何貽雲得潁陽書,平安,慰意。不得吳諸人問,懸遲之。
古之禦世者,乃誌小天下,今封域區區一方任耳。而恒憂不治,為時恥之。但今卿重熙之徒,必得申其道,更自行有餘力相弘也。
甲夜羲之頓首,向遂大醉,乃不憶與足下別時,至家乃解。尋憶乖離,其為歎恨,言何能喻!聚散人理之常,亦複何雲?唯願足下保愛為上,以俟後期。故旨遣此信,期取足下過江問。臨紙情塞,王羲之頓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