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些時候,楔入隆美爾防線最北端的澳大利亞第9師再次向海岸挺進,引起了一陣小小的的騷亂。隆美爾及時派出部隊阻擋澳大利亞師,擊毀了20輛坦克,並俘虜了200名澳大利亞士兵。意軍總參謀長卡瓦利諾發來了墨索裏尼的賀電,並確信隆美爾會戰鬥到底直至奪取全勝。對此,隆美爾淡然一笑。他已認定會戰敗了。10月31日,他就準備必要時將向富卡撤退的計劃向一些戰鬥部隊透露一點風聲。一張撤退時間表已擬定出來了,並在地圖上標下了臨時位置。
“增壓”行動開始
蒙哥馬利的“增壓”作戰有5個目的:摧毀隆美爾的裝甲部隊;迫使他在廣闊的戰線上應戰並耗盡所剩無幾的燃料;切斷其補給線並阻止敵人進行再次補給;迫使敵人放棄前沿機場;將德非洲裝甲集團軍撕成碎塊。
困難在於如何克服敵人的地雷場和摧毀躲在防線縱深的敵反坦克武器。要克服這兩個困難,必須有壓倒性優勢的火力和高度的機動。蒙哥馬利有足夠多的火炮和坦克炮,又有沙漠空軍的密切配合,自開戰以來一直占據著火力優勢。但是他缺少機動自由,敵人的地雷場擋住了去路,在沒有衝過地雷場前他不可能獲得實施廣泛機動的空間。蒙哥馬利選定兩個英國步兵旅即第151和第152步兵旅擔任主攻,伴隨這兩個旅進攻的是兩個瓦爾蒂坦克團,其後依次是第9裝甲旅和第1裝甲師。指揮“增壓”作戰的弗賴伯格在進攻前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曾這樣說道:“我們全都明白,用坦克去攻擊一堵由火炮構成的牆壁,聽起來多麼像另一次巴拉克拉瓦戰鬥呀。這應當是步兵幹的事,但我們再沒有多餘的步兵可供調遣,隻好由裝甲兵來幹。”第9裝甲旅旅長約翰·柯裏說,他的旅這樣打可能遭受50%的損失。弗賴伯格回答道:“損失可能比這大得多。集團軍司令說,他準備接受100%的損失。”
11月2日淩晨1時5分,蒙哥馬利驚天動地的進攻開始了。200門大炮同時向隆美爾防線一段狹窄地帶齊轟,構成了一道密集的火力網,成群的重型轟炸機潮水般地向該地區和後方目標狂轟濫炸。炸彈的爆炸聲、坦克履帶的轉動聲和雙方官兵的喊殺聲交織在一起,在這苦寒的夜晚格外刺耳。掛在沙漠上空的一顆顆照明彈像猙獰魔鬼的眼睛在盡情欣賞人間的大廝殺。
英軍進展順利,沒有遭受重大傷亡。第9裝甲旅淩晨6時15分開始進攻,直搗敵軍陣地。不久領頭的坦克進抵敵反坦克防線,遭到敵反坦克武器的猛烈射擊,但第9裝甲旅不顧傷亡奮勇向前。天剛放亮,有20多輛坦克已衝破防線,這是隆美爾的“大壩”崩潰前從裂縫裏噴出的最初的水花。這些坦克在晨曦中消失在隆美爾防線的後方。它們在那裏橫衝直撞,向防守薄弱的敵給養分隊射擊。但德第15和第21裝甲師迎上前來,德意部隊的反坦克武器也利用正麵和側麵猛烈射擊,率先衝過來的英軍坦克一輛接一輛中彈起火。
上午11時,隆美爾接到報告:“英軍坦克群已突破28號高地西南3.5公裏的地段,正向西推進。”隆美爾在日記中寫道:“‘非洲軍團’估計這裏的敵軍坦克有400輛,我們的坦克力量在反攻後處於無能為力的境地。根據炮兵的觀察報告,在布雷區T和K兩地對麵,正聚集著準備增援的四五百輛敵軍坦克增援。”隆美爾匆匆吃了幾口雞丁盒飯,便趕去指揮他最後一次沙漠坦克大戰。隆美爾多次立在一座高高的沙丘上審視這場大戰。
英第9裝甲旅在突破中損失了74輛坦克,全旅僅剩下20輛坦克,已喪失了戰鬥力。但該旅終於在德軍的地雷場殺開了一條血路,第1裝甲師的坦克沿著這條血路蜂擁而出。隆美爾把德意部隊所有殘存坦克都集中過來,向英第1裝甲師的兩側猛烈攻擊,均被擊退。從正午至下午1時,一隊隊英軍轟炸機淩空而至,對28號高地以西的敵殘餘防線進行了7次轟炸。
下午1時30分,蒙哥馬利下達了新的命令:英軍主攻方向轉向東北,逼近嘎沙爾海岸,以便從突進去的北部切斷隆美爾的部隊。英軍坦克主力部隊使用了數百輛“謝爾曼”式坦克,這種坦克遠比德軍的4型坦克厲害,德軍的88毫米高射炮隻有在相當近的距離上才能穿透它的裝甲。迄今為止,隆美爾一直把88毫米高射炮當平射炮用,打坦克效果很好。現在他這一招失靈了。隆美爾當機立斷,從防線南部調來最後的預備隊,封堵英軍在防線北部的突破口。激烈的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個下午,雙方損失都極為慘重。入夜,已被炮彈炸傷的德非洲軍軍長托馬將軍打來電話:“我們已盡了最大努力將防線連成一體。戰線現已穩住,但很薄弱。明天能夠作戰的坦克隻有30輛,至多不會超過35輛。後備隊已經全部出動。”隆美爾對托馬說:“我的計劃是要全軍邊打邊撤,退到西線。步兵今天夜裏開始運動。非洲軍的任務是堅守到明天早晨,然後撤出戰鬥。但要盡量牽製住敵軍,給步兵贏得脫逃的機會。”夜間步兵部隊已開始了悄悄地撤退。
這天下午,隆美爾向德軍最高統帥部發出的報告中隱瞞了他要撤退的計劃。約德爾將軍向希特勒宣讀了這份電文:
雖然我軍在今天的防禦戰中獲勝,但麵對占絕對優勢的英空軍和地麵部隊,經過10天的艱苦鏖戰,全體將士已精疲力盡。預計強大的敵軍坦克群可能於今晚或明日將再次突破防線,我軍部隊確實已鞠躬盡瘁。由於缺乏運輸工具,無法將意軍的6個非機械化師和德軍的2個非機械化師順序撤出陣地。大批部隊將被敵方的摩托化部隊牽製。目前,我軍的機械化部隊正在浴血奮戰。然預料僅有一部分人員能擺脫敵軍糾纏……盡管我軍部隊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抵抗,顯示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但鑒於此種形勢,全軍覆沒的危險依然不可避免。
陸軍元帥隆美爾
從這種例行報告中看不出隆美爾的撤退決心。子夜時分,希特勒親自打電話向最高統帥部指揮參謀部的參謀人員詢問:“隆美爾那邊還有消息嗎?”回答是“沒有”。希特勒如釋重負,不久便去睡覺了。
幾乎就在同時,在英國一幢鄉村別墅裏,隆美爾的電文正被放入破譯機中。幾小時後,英國情報局局長在保密電話裏將這一情報向丘吉爾等幾個可以參與絕密事件的官員作了彙報。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看來隆美爾正處於進退維穀的境地。”在阿拉曼前線,英軍的無線電偵聽分隊同樣沒有猜到隆美爾已在秘密撤退。
11月2日至3日夜,阿拉曼戰線依然是炮火連天、殺聲陣陣。風在吼,血在流……
防守還是撤退
1942年11月3日早晨8時30分,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參謀長、陸軍元帥凱特爾急匆匆地跑進希特勒的地下避彈室,要求麵見希特勒。凱特爾手裏拿著隆美爾2日晚上發來的電報,電報在結束時寫道:“11月2日至3日夜間,步兵師已撤出防線。”這句話給了希特勒當頭一棒。凱特爾解釋說,值夜班的參謀軍官未注意到這句關鍵性的措辭,把電文當作日常公文處理了。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11月3日淩晨3時,國防軍指揮參謀部一名年逾50歲的少校軍官在值班時收到了隆美爾關於5小時前部隊已開始撤退的報告,但他沒有認識到情況的嚴重性,未像對待其他重要情報那樣,立即向上司報告。在早晨8時多交接班時,另一位參謀發現了這份重要電報,並急忙上報。這才出現了凱特爾急匆匆求見希特勒的一幕。
希特勒緊緊揪住自己的頭發。在蘇德戰場上,他企圖迅速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計劃和整個1942年夏秋戰局計劃進展得很不順利。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正與蘇軍進行逐街逐壘的爭奪。德軍已死傷70萬人,損失火炮2000門、裝甲車1000餘輛、飛機1000餘架。這些使希特勒心痛、心碎,他眼看要支持不下去了。北非戰場的風雲突變又給他沉重的一擊,他把怒氣全部發泄在那位可憐的少校和指揮參謀部副參謀長瓦利蒙特將軍身上。隻因為他想弄清楚國防軍指揮參謀部是否和隆美爾串通一氣,玩弄陰謀,那位值班軍官才死裏逃生,免於槍決,被降為士兵,到一個“緩刑營”服役。對瓦利蒙特,希特勒歇斯底裏地喝道:“在這關鍵時刻,隆美爾求救於我,求救於祖國,我們應當給他鼓勵,給他力量。要是我清醒的話,一定全力支持,命令他堅守陣地,可是當隆美爾向我呼救時,我們的瓦利蒙特先生卻在呼呼大睡。”希特勒一氣之下,解除了瓦利蒙特的職務,並讓他立刻離開大本營。後經希特勒的副官長施蒙特說情,希特勒才於次日撤銷了處分。
11月3日9時許,希特勒大肆發泄了一通後,立即向隆美爾發出一封電報,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聞名遐爾的電文:
我和全體德國人民懷著對你的領導才能和在你指揮下的德意部隊的英勇精神的堅定信念,注視著你們在埃及進行的英勇的防禦戰。鑒於你目前所處的形勢,毋庸置疑,隻有堅守陣地,絕不後退一步,把每一支步槍和每一名士兵都投入戰鬥,除此別無出路。大批空援將在未來幾天裏到達南線總司令凱塞林那裏。領袖和意軍最高統帥部必將竭盡全力積極增援,以保證你能繼續戰鬥。敵人雖占有優勢,但已是強弩之末。意誌的力量能夠占勝強大的敵人,這在曆史上已屢見不鮮。你可向你的部下指明,不勝利,毋寧死,別無其他選擇!
阿道夫·希特勒
3日上午,隆美爾驅車視察了在阿拉曼防線北部繼續抗擊英軍進攻的裝甲部隊和正在向西撤退的步兵。正午過後,他驅車回到自己司令部的指揮車上,和代理參謀長威斯特發爾上校正默默無言地同進午餐。下午1時30分,艾爾馬·瓦寧(威斯特發爾的參謀)匆匆來到指揮車旁,大喊一聲:“報告!”威斯特發爾微微抬起頭:“進來。”瓦寧鑽進車裏。威斯特發爾問:“什麼事?”瓦寧答道:“我們的死亡簽證。”隨即把一紙電文遞交過來。威斯特發爾接過電報,迅速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隨即默默地遞給隆美爾。隆美爾看了看威斯特發爾,那眼光顯然是在詢問,可後者無言地低下頭去。
“不勝利,毋寧死,別無其他選擇。”電文結尾時的這幾個字像顆顆釘子,深深刺痛了隆美爾的心。他把電報輕輕放下,緩緩扭轉頭去,凝視著車窗外。僅僅90分鍾前,他還向部隊發出了進一步撤退的命令,並準備打一場機動防禦戰。然而此時此刻,他一向奉若神明的元首卻明令禁止撤退。他該怎麼辦?往後的1小時內,隆美爾時而勃然大怒,時而惶惶不安,親自起草了一大堆電文。其中一封電文是這樣的:“我的元首,我永遠遵從您的命令。但在盲目服從和責任感之間我無所適從。”這些電文後來均未發出。隆美爾處於究竟忠於元首還是正視現實這一進退兩難的境地。
下午2時28分,隆美爾要通了非洲軍軍長托馬的電話,向他宣讀了希特勒的來電,並強調:“把這項命令貫徹到士兵中去。部隊必須戰鬥到最後的一兵一卒。”當托馬指出這將導致滅頂之災,並建議撤下坦克重新編組時,隆美爾對著話筒吼道:“不能撤!元首命令我們竭盡全力堅守!不能撤退!”下午6時40分,隆美爾拒絕了非洲軍建議的新防線,並大聲疾呼:“我要你們守住現在的陣地!這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接到希特勒的電報後,隆美爾覺得部隊將全軍覆滅,自己也在劫難逃。他在當天下午給妻子露西的信中寫道:“我不相信,幾乎也不再相信我們會以勝利而告終。我們的生死全操在上帝手裏。別了,露西,別了,我的孩子……”他把所有積蓄——2.5萬意大利裏拉,約合60美元——塞進信封,請前往德國的伯爾恩德中尉一定平安地帶給露西。
11月3日上午11時30分,希特勒的那封電報在英國一個靜謐的鄉村別墅裏同樣被恩格尼瑪破譯機譯出,丘吉爾很快知道了。當時在中東領導偵聽英國情報局軍官溫德博瑟姆回憶說:希特勒“那份電報立刻被我們抄到了;距它發出不過幾分鍾,它就到了蒙哥馬利和丘吉爾手裏。顯然,隆美爾或是因為密碼機出了故障,或則出於故意延誤,他並沒有答複說已收到那份電報,而是要求把它重發一次。敵人統帥部發出的電報,敵方戰場司令沒有收到,或至少他承認已經收到以前的,英國司令官就收到了,這恐怕是唯一的一次”。
蒙哥馬利得知隆美爾已決定撤退,後又在希特勒嚴令下堅守的情報後,於11月3日至4日夜間發起了最後的攻擊。4日9時15分,蒙哥馬利發布了下列文告:
目前的戰役已持續12天,在此期間全體官兵英勇作戰,使敵人遭到很大損耗。現在敵人已達到了崩潰點,還在企圖撤退。皇家空軍正襲擊沿主要的海岸公路向西移動的敵軍部隊,使之遭到重大傷亡。敵人已在我們的控製之下,崩潰在即。我號召全體官兵繼續對敵施加壓力,不得有片刻鬆懈。我們有可能擒獲敵人整個裝甲集團軍,我們一定要做到。我為已經取得的一切成就向全體官兵祝賀。徹底勝利已經在望。我已代表你們向皇家空軍發去一份賀電,感謝他們對我們的巨大支持。
但是,蒙哥馬利對阿拉曼戰役的後果缺乏遠見。他對突破成功後如何追殲敵軍的措施考慮不周、動作緩慢。客觀上,第8集團軍經過12天大血戰後傷亡較大,一些部隊已疲憊不堪;主觀上是蒙哥馬利謹慎過度,不敢實施大膽的追殲,勉強實行時又動作遲緩。
追擊的最關鍵時刻是11月4日的白天和夜晚。這天,隆美爾的裝甲部隊還在抵抗,而步兵已在撤往富卡的途中。隆美爾既不敢下令讓裝甲部隊撤退,又難以使撤退的步兵重返前線,處於兩難選擇的困境中。4日早晨7時25分,德軍南線總司令凱塞林趕到隆美爾的司令部,他本來是督促隆美爾嚴格執行希特勒的命令的,可當他獲悉隆美爾現在隻剩下22輛坦克時,立即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凱塞林對隆美爾說:“我覺得應把元首的電報看作是呼籲,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命令。”
隆美爾惶恐地說:“我認為元首的指令是絕對不能更改的。”
“但必須隨機應變,”凱塞林反駁道,“元首並不願意你和你的士兵葬身於此。”最後凱塞林建議隆美爾立即電告希特勒:“就說部隊損失慘重,人員劇減,不可能再守住防線。要在非洲立足的唯一機會完全係於此次撤退戰。”他本人應允向希特勒電告此事。
隆美爾打了電報給希特勒,同時仍舊命令部隊堅守。中午12時55分,非洲軍參謀長拜爾萊因上校來到隆美爾的司令部報告說,非洲軍軍長托馬將軍譴責堅守命令是“發瘋”,他掛上自己所有的勳章,乘坦克趕到戰鬥最激烈的地段去了。事實上,托馬是故意讓英軍俘虜去了。下午3時30分,隆美爾終於下令全線撤退。
當天晚上8時50分,希特勒終於同意撤退。第二天希特勒的這份新命令才送到隆美爾手中,上麵寫道:“既然木已成舟,我同意你的要求。”
隆美爾的剩下來的7萬多部隊幸免被殲,撤往富卡新防線。
蒙哥馬利的追擊行動蒼白無力。11月4日拂曉,印度第4師進入了被突破的陣地。該師的戰史中有一段激動人心的描寫:
東方剛破曉時,步兵進入了被突破的陣地。呈現在他們麵前的就是地圖上多次見過的腰子嶺。陣地上的大炮都毀壞了。前麵遠處,有幾個人在瘋狂地奔跑,想尋找躲藏的地方。運輸排的士兵出去把他們帶了回來。然後,從東麵傳來轟隆轟隆的響聲,那響聲越來越大。一會兒,坦克衝出來了,成百輛坦克經過突破口向西麵、北麵猛衝而去,追殺敵軍。朝陽照射在阿拉曼戰場的殘餘景物上。
但坦克的轟隆聲很快就減弱了,它們並沒有衝得很遠,也沒有進行殺戮。因為,印度第4師得到的命令是收容傷員。蒙哥馬利下令新西蘭師和第10軍進行追擊,給他們規定的任務是:以第4輕裝甲旅和第9裝甲旅為先導,引導第5和第6機動步兵旅向西橫過沙漠,然後向北轉直奔富卡;第1裝甲師應向泰勒阿卡基爾西北麵的埃爾哈拉什挺進;第7裝甲師的前進目標是加紮拉。這是一個大規模的向北包抄運動,其關鍵是富卡以西的一個據點,海岸公路從此登上了陡坡。如果能夠及時封鎖這個隘路,退卻的德國裝甲集團軍就可能遭到兩支英軍夾擊而陷於危境。但是新西蘭師疲戰之後需24小時才能做好追擊準備,被迫倉促舉行的追擊因為沒有道路交通管製而陷入一片混亂。結果11月4日拂曉至黃昏這段時間,新西蘭師所屬各部隊前進速度為:第4輕裝甲旅65公裏;第9裝甲旅25公裏;第5步兵旅52公裏;第6步兵旅僅為50公裏。至於第10軍的裝甲師前進速度更慢,僅前進了15公裏。等走在前麵的新西蘭師於5日到達富卡時,隆美爾的部隊已向西撤去。本來還有一個機會,即在馬特魯港截住敵軍的退路,英軍第1和第7裝甲師已向該港挺進,到6日傍晚已進至距目的地不遠處。但由於缺少汽油和天下大雨,這兩個師停止前進24小時,隆美爾利用這段時間已撤出了馬特魯。
暫緩鳴鍾
阿拉曼戰役前,丘吉爾首相曾與中東總司令亞曆山大約定:如果英軍奪取阿拉曼之戰的勝利,就在全國鳴鍾以示慶祝。
11月6日,亞曆山大致電丘吉爾:“鳴鍾吧!據估計俘虜人數目前已有2萬,俘獲坦克350輛、大炮400門、軍用物資數千噸。我軍先頭機動部隊已抵馬特魯港以南的地方。第8集團軍正在乘勝前進。”丘吉爾三思之下,決定等即將發動的在北非西海岸登陸的“火炬”作戰計劃開始得勝時再鳴鍾為好。他把這個意見通知了亞曆山大將軍。
從10月23日進攻開始至11月4日突破成功,阿拉曼戰役經過了12天浴血苦戰。英軍損失1.35萬人,德意軍損失3萬餘人。隆美爾被逐退了,埃及的危機解除了。阿拉曼實際上標誌著“命運的關鍵”。丘吉爾誇張地說:“在阿拉曼戰役以前,我們是戰無不敗;在阿拉曼戰役以後,我們是戰無不勝。”
英軍所具有的絕對優勢是蒙哥馬利奪取阿拉曼戰役勝利的物質基礎。英軍在兵力兵器和後勤補給方麵均居優勢,尤以坦克、大炮、飛機和補給方麵的優勢最為明顯。12天的血戰中,英沙漠空軍共出動2500架次,破壞了敵軍的部隊機動、作戰指揮和後勤補給,而德意空軍僅出動飛機260架次。
蒙哥馬利的作戰指揮是比較高明的。阿拉曼戰役與以前在沙漠所發生的曆次戰役均不同。因為戰線狹窄、工事堅固、地雷密布,且有重兵固守,無法實施側翼包抄。蒙哥馬利充分利用短近而優良的交通線,集中使用炮兵,用猛烈的炮火組成火網,然後用大批坦克蜂擁向前推進,終於突破了隆美爾苦心經營的防線。蒙哥馬利總是把數百門大炮集中使用,而不是用分散的炮兵中隊進行小規模的炮轟。丘吉爾稱讚說:“蒙哥馬利是一位偉大的炮兵專家。他相信大炮可以殺人,正如蕭伯納說拿破侖也相信這一點一樣。”
“超級機密”在英軍奪取阿拉曼戰役勝利中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幾乎在戰役的每一關鍵時刻,破譯的情報都幫助蒙哥馬利及時做出正確的決策。如在“增壓”作戰開始前,蒙哥馬利原計劃在北邊近海處進行突破。因為“超級機密”顯示,德國的第21裝甲師正向北調動,敵防線中央主要是戰鬥力較弱的意軍,蒙哥馬利把突破稍稍向南移動了一下,順利突破了敵軍的防線。
蒙哥馬利是個謹慎過度的人,不太善於進行機動作戰。他的指揮要則是:擺好了陣勢再幹。他不善於並力一向、千裏殺將、亂中取勝、以巧成事。如果他再大膽果斷些的話,是可以在富卡截住隆美爾的部隊加以殲滅的。
隆美爾在阿拉曼的失敗主要在於兵力兵器的劣勢和後勤補給線太長。劣勢一方隻有在機動作戰中才能尋找克敵製勝的戰機,可是隆美爾卻被迫放棄他一向擅長的機動戰,同英軍打起了堂堂之陣。這是沒有辦法的。他既無力攻破英軍的防線,又不得不遵照希特勒的指令守住既得的地盤。1942年10月至11月,德國野心之大與實力不足的矛盾愈益充分地暴露出來了。以蘇美英中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所擁有的巨大戰爭潛力發揮了作用,德意日法西斯集團戰爭潛力不足的致命弱點充分暴露。法西斯集團在蘇德戰場上、太平洋戰場上、大西洋戰場上和北非地中海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均已嚴重動搖。希特勒視北非地中海為次要戰場,投入的德軍不多,丘吉爾和墨索裏尼均視這裏為主要戰場投入了各自的主力,但墨索裏尼是泥足巨人,實力太弱,所以北非地中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率先易手。
隆美爾及時撤退的措施無疑是可取的。希特勒“不勝利,毋寧死”的電報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將撤退的行動推遲了24小時。隆美爾痛心地寫道:“回顧過去,我在良心上隻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本應該提前24小時撤退,而不應該遵守那道死守的命令。”但這隻沙漠之狐還是千方百計撤出了大部分部隊,使蒙哥馬利撲了空。
阿拉曼戰役是英國戰爭史上光彩的一頁,是英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做出貢獻的象征。正由於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英國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紀念阿拉曼戰役的勝利。蒙哥馬利辭世後,英國為他建立了一座雕像,伊麗莎白女王親自為雕像揭幕。1992年10月23日,來自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南非、埃及等國的當年參加阿拉曼會戰的老戰士彙聚到阿拉曼。這些白發蒼蒼的老人,臂帶黑紗佇立在英雄們的墳墓前默默祈禱。風在怒吼、沙在飛揚,他們卻沉浸在對當年血戰的回憶中……
長期以來,各國軍事史學界向來存在著不同的看法。英國軍事史學界本身就存有很大爭議。1942年11月5日,蒙哥馬利在戰地記者招待會上稱:“先生們,這是一次完全徹底的勝利。”早在蒙哥馬利在世時,人們就對此大持疑議。英國軍事史學家科瑞利·巴尼特認為:“在我看來,第二次著名的阿拉曼之戰定會以多此一舉的戰役載入史冊。假如第8集團軍不堅持進攻直到隆美爾脫離防線開始撤退的話,它是能以較小的代價徹底摧毀非洲裝甲集團軍的。”巴尼特還指出:隆美爾一得到英美部隊在北非西海岸登陸成功的消息後就全力撤往突尼斯,那為什麼不把阿拉曼戰役放在“火炬”作戰之後進行呢?在丘吉爾看來,這是最後一次純粹英國人對德國人的勝仗,是英國作為獨立國家的最後的傑作。丘吉爾急於發動阿拉曼之戰是為了再建英軍的威信和抬高英國的國際地位。阿拉曼之戰是一場“政治上的勝仗”。巴尼特對阿拉曼戰役的評價可以說是貶多於褒。
英國的約翰·斯特勞森將軍對阿拉曼戰役也有一番評論:“它在某些方麵是決定性的。它使隆美爾放棄了占領埃及的努力;消除了對第8集團軍的懷疑;使蒙哥馬利確信了自己是能打勝仗的將軍——這對同盟國具有深遠的影響;保證了英國的中東基地的完整;恢複了英國人民對英國軍隊和英國士兵對他們的指揮官們的信任;保住了丘吉爾的政治地位。在這樣一些方麵它是決定性的。但它在一些方麵又不是滑鐵盧或色當那樣的決定性會戰。它不是一個戰役或一場戰爭的勝利。它沒有摧毀或捕捉住隆美爾的裝甲集團軍——那本是丘吉爾給亞曆山大和蒙哥馬利的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務。它隻是狠狠打擊了隆美爾的部隊並把它逐退了。”
斯特勞森的這番評價是比較公允的。蒙哥馬利沒有殲滅隆美爾的裝甲集團軍,這才是丘吉爾決定暫緩鳴鍾祝捷的主要原因。看來首相本人當時就對這場不圓滿的勝仗保留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