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趣味作文之謎2
“兩袖清風”來源於於謙的詩嗎
明朝後期吏治很壞,許多地方官極力搜刮,敲詐勒索,無所不為,害得廣大百姓叫苦連天。
當時,有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員於謙。他很關心農民的生產,體恤百姓的艱難,在地方上替人民辦了不少好事。他每次進京隻坐一輛輕便馬車,除了自身要用的行李物品外,什麼禮品都不帶,進京後無論朝見皇帝還是會晤官僚,一個子兒也不送。
有人驚奇地向他問起這是怎麼回事,於謙哈哈大笑,舉起兩隻袖子晃了晃,詼諧地說:“我隻有這兩袖清風!”接著又吟了一首詩,題目叫做《入京》:
絹帕落茹並線答,本奏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兩袖清風”後來就作為成語,意思是做官清廉,除俸祿別無外快。“朝天”,指入京朝見天子。“閭閻”,裏巷的門,泛指街巷、市井,這裏借指普通老百姓。
於謙的英名跟“兩袖清風”這個成語一道流傳了幾百年,並將一直流傳下去。
李白和崔顥賽過詩嗎
李白和崔顥都是唐朝有名的詩人。
詩人崔顥到黃鶴樓遊覽。他登上高樓,舉目北望:在夕陽的返照下,對岸漢陽的龜山上,樹木曆曆可見;江中的鸚鵡洲頭,芳草萋萋而生。詩人漂泊江湖,去國懷鄉,一股猛烈衝動的感情促使他提起筆管,在牆壁上題了一首七律《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過了不久,大詩人李白也來到武昌,登樓遠眺,正想寫首詩留作紀念,忽見壁間崔顥的題詩墨跡淋漓。李白一口氣讀了兩遍,感到自己要說的話已被崔顥說盡了,再寫一首已不能壓倒對方,於是隻在崔詩的旁邊題了兩句: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題詩在上頭。
李白寫完這兩句就匆匆下了樓。他是不是服輸了呢?沒有。他心裏老惦念著怎樣才能賽過崔顥。為了跟崔顥賽高低,他竟一連寫了好幾首七律,其中一首叫《鸚鵡洲》,上半首是古風體,下半首才是律體,詩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一首是李白東下金陵,遊覽鳳凰台後寫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以上兩首詩感情深沉,格調峻峭,氣勢充沛,跟崔顥的《黃鶴樓》詩相比,真可以說是旗鼓相當,勢均力敵了!
《楓橋夜泊》是張繼的詩嗎
張繼是唐朝的一位詩人。一年秋天,他從北方坐船南下,前往蘇州。一天夜晚,明月皎潔,秋風蕭瑟,船在古運河上繼續航行,到了楓橋,才停泊在岸邊過夜。
詩人睡到後半夜一覺醒來,穿好衣服,跑到船頭一看,月亮正朝烏啼橋方向漸漸墜落下去,嚴霜滿地,天氣頗冷。東南不遠處有一座南朝梁代興建的著名的楓橋寺,因唐初詩僧寒山曾經在寺裏住過,故又稱為“寒山寺”。再過去是一座江村橋。楓橋和江村橋同跨運河支流,相距百米,寒山寺就在兩橋之間,姑蘇城就在寺的東南麵。此時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江上漁火星星點點,伴著愁眠不寢的詩人。
張繼獨自一人跳到岸上,漫步楓橋,想起了千裏外的湖北襄陽老家,以及家中的父母妻兒,想起了唐玄宗晚年的驕奢淫逸,楊家兄妹的專權跋扈,北方安祿山蠢蠢欲動的狼子野心和廣大人民缺吃少穿、乃至餓死凍死的悲慘情景……詩人禁不住百感交集、長籲短歎起來。徘徊了很久,才回到自己的船上。
詩人剛要鑽進船艙就寢,忽然聽見寒山寺裏傳來的鍾聲。這半夜的鍾聲,時而洪亮激越,時而低回沉悶,更增添了旅客離鄉背井、淪落天涯的哀愁。詩人再也睡不著了,當即吟了一首《楓橋夜泊》的絕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如今,蘇州城外的寒山寺依然屹立在古運河邊,這座古寺規模不大,大雄寶殿也並不巍峨,人們絡繹不絕地前往遊覽,恐怕多半是為了去尋訪和領略張繼這首詩的深邃優美的意境吧!
陳濟參與編寫《永樂大典》了嗎
明朝有個文人叫陳濟,在江浙一帶頗有名氣,人人都知道他讀過半船書的故事。
陳濟15歲那年,父親讓他帶一批貨到外地經商,臨行前囑咐道:“這是我多年積累下的貨物,是咱們的一部分家產,你要認真替我做好這樁買賣,讓家裏人放心。另外,派兩個可靠的師傅與你同去,幫你當參謀,打理生意。”
“知道了,貨物賣完後我帶些什麼東西回來呢?”
父親說:“你自己看著辦吧,看看咱家缺什麼,你就帶什麼,但千萬要長些心眼,貨比三家,千萬不要讓人騙了。”
6個月以後,陳濟順利歸來。全家人都十分高興,稱讚他有出息,能夠繼承家業了。家裏人趕緊從船上卸貨,一看陳濟買的物品,大為光火,頓足歎息道“你都買了些什麼啊!”原來陳濟買了半船書回來。
陳濟說:“這正是咱們家裏缺少的啊!不讀書積累知識,談何做學問。”
從那以後,陳濟每天利用業餘時間,開始一本一本地讀他的書。天天如此,一連讀了七八年,終於讀完了他買回來的半船書。書讀得多了,積累的知識也多了,他就開始試著寫些辨偽論真的文章,此時他文思如泉湧,幾年積累下來的知識都用上了。他寫的文章不講究辭藻的華麗,隻求簡潔明快,疏通事理。他常說:“好文章應該像布帛菽粟一樣,要有益於世。”
有人表示疑惑,說:“你讀了半船書,文章又寫得好,為什麼不參加科舉考試,謀個一官半職?”
陳濟笑笑:“我讀書是為了寫點我願意寫的文章,當今謀取功名的人那麼多,不少我一個人。”
陳濟不求功名,但卻出了名。
後來,經人介紹,陳濟與解縉、姚廣孝參與了修纂《永樂大典》的工作。這全得益於他少時的大量積累。
《昆蟲的故事》是法布爾的作品嗎
法布爾是一位科學家,在生物學方麵頗有造詣,為寫好《昆蟲的故事》這本書,天天起早貪黑地去觀察昆蟲,從不想當然地下結論。
一天清晨,法布爾起床後,又照例去觀察昆蟲。他的妻子拉住他說:“昨晚,你不是說今晨有客人來嗎?”
法布爾這才想起來,忙走回書房去了。
一會兒門前來了一輛馬車,法布爾看見一位達官顯貴從馬車上下來,急忙迎了上去,此時他穿著一件布滿破洞的衣服,引領客人進了書房。
一會兒,客人走了。
法布爾的妻子問道:“這位客人是誰?”
法布爾說:“教育部長!”
“啊呀,你怎麼穿著有破洞的衣服見客人啊!”
法布爾笑笑說:“我哪有沒有破洞的衣服呢?”原來法布爾為了寫好關於昆蟲的書,到處觀察昆蟲,樹枝、荊棘剮破了他許多衣服。
說完法布爾又去觀察昆蟲了。
法布爾到一個大花盆前,一大堆昆蟲正向花樹上爬,等第一條蟲子剛爬到頂,法布爾就用刷子把下麵的全部痕跡刷幹淨,又用抹布把花盆四周擦幹淨,不讓蟲子吐的絲留在上麵。為什麼呢?原來,前幾天法布爾看見一群蟲子正列隊一邊吐絲一邊向上爬,等天黑後好順鋪好的路回家。法布爾想,如果切斷絲路會怎樣呢?於是他擦斷絲路,毛毛蟲果然迷路了。法布爾為這事在花盆前整整觀察了一天一夜。後來他終於依據自己的細心觀察寫出了《昆蟲的故事》。
“酒醉醒”三字是大禹創造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