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隻是明朝時期白銀流入中國的源地之一,流入中國的海外白銀另一個主要來源地是鄰國日本。日本白銀流入中國,年代早於美洲白銀,流入途徑有民間走私貿易和葡萄牙人開展的轉口貿易兩途。明代時期,中日關係曾經因為倭患頻仍和豐臣秀吉入侵朝鮮陷入冰點。明廷一度嚴厲禁止中日的貿易交往,隆慶元年重開海禁時仍將日本排除在外。然而,商人的趨利本性最終使這種製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紙虛文,走私貿易屢禁不止,成為中日直接貿易的主要形式。
(二)日本白銀流入中國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入據澳門後就主動招引日本人赴廣東方麵貿易,最終建立了以澳門和長崎為軸心的葡日貿易網絡。這樣使中日貿易關係有了很大改善,貿易更容易了。明代從日本流入中國的白銀遠過於從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白銀。17世紀末,日本的銀產量占世界的1/4.日本白銀流入中國的主要渠道有三條,都與絲綢貿易密切相關。1葡人從澳門販絲到日本,再到澳門,用這些白銀來購買運往歐洲的中國貨物。2日商攜銀到琉球、台灣、中國東南沿海及南洋各地采購中國絲貨。3荷蘭人以台灣為基地,在17世紀30年代以後,也積極參與對日絲綢貿易。依據日本學者矢野和新井的估計,明季日本流出的白銀應在25000萬公元以上,這些白銀絕大多數通過各種途徑流到中國,其中大部分應是用來支付絲綢貨值。日本白銀外流中國數量之大,使日本政府為之不安。為減少白銀外流,日本政府於1689、1715年兩度頒布法令,限製中國赴日商船數量和貿易額。
白銀流入中國,並非僅有貿易一種途徑,歐洲人在中國、日本、歐洲之間開展的套彙業務也是一條重要渠道。16、17世紀間,中國、日本、歐洲三地金銀比價存在較大差價,中國金銀比價為1∶5.5-7,日本為1∶12-13,歐洲為1∶10.6-15.5.彙率的差額產生的投機機會被機敏的商人發現,於是歐洲商人將日本、美洲白銀輸入中國套換黃金,可獲利一倍以上。
(三)中國銀本位製的建立
由葡人、荷人從歐洲,西人從美洲帶來的白銀,加上日本流出的白銀,構成明季白銀內流的主要源泉,總數可能在35000萬公元以上。明季英人在東方的貿易、南洋各國與中國的貿易,都會有白銀流入,但與以上諸地相比,就幾乎微不足道了。
明代對外貿易的發展使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麵推動了銀本位的確立。自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幣製以來,外圓內方的銅幣曆經朝代更迭,盤踞本位貨幣寶座長達一千多年。究其原因,就在於中國金銀礦藏相對貧乏。根據明、清史籍所載銀課收入數字計算,自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來百餘年間,中國白銀年產量一直徘徊在10萬兩左右,清代前期約20萬兩左右,較之美洲、日本、 歐洲隻不過是個零頭而已。而且我國銀礦品位不高,開采往往得不償失。
不僅如此,自唐宋以來,一直存在“錢荒”的問題,流通中貨幣不足成為長期製約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瓶頸"。為補錢幣之不足,政府隻得以穀、帛等其它商品充當流通媒介,實際上實行了錢幣、穀帛的平行本位製,金銀主要用於貯藏。本質上並不適宜充當貨幣的穀帛長期與錢幣並行,即使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唐朝鼎盛年代也是如此,重要原因就是金屬貨幣短缺。但由於錢重物輕,民間交易優先使用錢幣,政府又不得不出麵強製推廣代用貨幣。
明代中葉以後,中國商品生產和交換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錢荒有增無減,對大宗交易所需的高價值交易媒介--白銀需求增長則更快。商品經濟發展與錢幣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銳,由此形成的通貨緊縮效應嚴重阻礙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此時,通過海外貿易獲得的白銀源源流入中國,消除了國內銀礦資源貧乏的製約,使這一矛盾最終得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