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不一致型包括兩種類型,一是不同的撫養人之間教養方式不一致,二是同一個撫養人在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教養方式不一致。而在嚴重不一致的教養方式中,沒有任何一方屬於權威型的,而是由不同類型的不良教養方式組合起來,集中了兩種甚至幾種不良教養方式的弊端。在傳統上,不一致的教養方式一直被認為是引起兒童行為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McCord,McCord,&Zola,1959;Patterson,1976;Rutter,1975.轉引自Gardner,1989)。加德納(Gardner,1989)的觀察法研究發現,不一致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家庭衝突之間有強相關。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一項研究也發現,教養方式不一致的父母與子女之間最可能出現問題,那些相信孩子但在監督孩子的時候堅定而主動的父母,比那些猶豫不決的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低。最不成功的教養方式包括在對孩子進行控製的時候模棱兩可和不一致,隻發出威脅卻不付諸實施。不一致的教養方式會導致孩子得出表現好不會有什麼結果的結論(BBCNews,2001716)。國內學者的研究(如陳家麟,1993;湯效禹、金玉龍,1998;席震芳、張曉陽,2005)也發現,不一致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人格發展和網絡成癮傾向等方麵有著負麵影響。這種負麵影響主要是因為孩子無法知道該遵循什麼樣的行為準則,沒有方向感,沒有統一的價值觀,某一方對孩子的過分庇護給孩子提供了逃避、尋找理由的借口,父母也會在孩子麵前喪失權威性和信任感(陶然等,2007,第93頁)。
B2家屬於第一種情況,父親的教養方式一開始屬於嚴厲專製型,母親則屬於寬容型。父親試圖用責打管住兒子,但對孩子沒有任何正麵作用,反而使得父子關係不斷惡化:
“他老是拿出一種家長的態度在那兒,孩子又不給你這種機會。他老想擺出那種家長,以前那種家長那作風,一說你就得聽。有時候我看他說話,有時候跟孩子嚷嚷,就是這麼著說話特強硬似的,孩子根本就不聽他的。”(B2母)
妻子看不上他,總在兒子麵前數落他的不是,因此他在兒子心目中沒有任何權威。B2的母親則對兒子過於寬容,沒有提出具體的、較高的要求,和兒子說起未來,也都是一些遙遠的、不現實的目標。最大的問題是,他們沒有製定規則並嚴格地執行,孩子做錯什麼事“也就說說”。對孩子的評價“總說不好的”,缺少欣賞和鼓勵。對於兒子玩電子遊戲的事,母親一開始也沒能進行有效的監管,結果兒子越玩越著迷,後來發現他玩遊戲影響學習的時候,再管已經管不住了。
B2上初中以後,在數理化學習方麵感到很吃力,但他不肯努力,而是把更多的時間花費在打遊戲上,最後索性不學了,每天晚上玩到深夜,第二天上課的時候睡覺。她罵孩子,孩子急了會跟她對罵。半夜三更的,她也怕驚擾了鄰居。即使她在孩子進入初三以後強行搬走了電腦,B2依然不肯學習,而是通過看電視上的電子遊戲節目和用手機玩遊戲來滿足自己對於電子遊戲的心理需求。
B4家也屬於第一種情況。B4來北京前後接受到的教養方式截然相反,之前一直受到外祖父母的溺愛,之後又被母親拒絕否認。B4一歲多父母離異後就跟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初一的時候母親才把他接到北京讀書。外祖父母覺得他那麼小就失去了父母的愛實在太可憐了,便對他非常溺愛,什麼事都替他包辦。孩子該上四年級的時候,外祖父母擔心他在公立學校裏孩子多受欺負,便和孩子的母親商量花大價錢把他送進了一所私立學校。他所在的班級隻有七個學生,還有兩個外國的孩子。在這麼小的一個群體裏,孩子之間既沒有學習上的競爭,也沒有較為複雜的人際關係,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也很低。所以B4既沒有學到應該學會的文化知識,也沒機會學習該如何與別的孩子相處。母親把他接到北京以後,所借讀學校的老師發現他的知識基礎根本無法學會初一的課程,就建議他母親讓他從小學四年級重新學一遍小學的課程,但是母親並沒有采納老師的建議。由於他學習成績太差,而且進入青春期開始有逆反行為,他的母親自身也有很多煩惱,因此無法接納他,對他采取拒絕、否認的態度,而且經常動手打他。於是電腦遊戲尤其是暴力遊戲成為他安全地發泄負麵情緒的一種手段(參看第5章“電子遊戲的使用與滿足”部分)。加上他在學習上根本看不到希望,便把大量時間用於玩遊戲,從中體驗虛擬的成就感和發泄的快感。